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現在,中國的醫療行業好像格外需要術語標準。
為什麼說我國醫療行業需要術語標準?
身處醫療行業,有很多同仁可能經常會遇到以下場景:不同的醫院使用不同的HIS系統、電子病歷系統,記錄信息的方式不同,當幾家醫院需要進行信息交換時,因為計算機只能識別代碼和標識符,所以在語義層面上信息無法交換。
我國現階段的醫療環境中,充斥著大量分布式的異構數據、信息、儀器設備和系統,為醫療信息的表達、存儲、交換、共享、系統協同工作帶來了諸多障礙。未來是大數據時代,醫療也要實現數位化、信息化,實現高效率的全社會醫療資源共享、跨區域醫療、跨系統醫療,必須要解決以上問題。
有效方法便是構建一套符合中國臨床環境的醫學術語集,實現基於語義的數據交換。
為什麼說醫學術語集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醫學術語集是醫學環境中的專業用語的集合。
醫學術語表達的多樣化是一個國際性問題,我國是這樣,國外也是這樣,但國外已構建了多套醫學術語集來解決醫學術語表達多樣化帶來的信息交換問題,像 UMLS、SNOMED CT、RxNorm、LOINC等等。而我國目前似乎還沒有這麼一套廣泛應用的醫學術語集。
以SNOMED CT(醫學系統命名法-臨床術語)為例,這套術語集涵蓋了大量的醫學術語,因為同一個醫學術語會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如「肺癌」可以表述為「lung cancer」,也可表述為「cancer of lung」,在臨床環境中,這兩種表述也都在使用,SNOMED CT便將「Neoplasm of lung」和「Tumour of lung」都納為「肺癌」這一概念的同義詞,即為一個概念擴充臨床適用的不同表述,為每個概念隨機賦予一個概念ID,為概念下的每個同義詞也賦予不同的ID。
但是,僅僅有概念是不夠的,只有概念的術語集就類似於字典,每個概念都是獨立分開的,相互沒有聯繫,然而只有更豐富的關係才有更高的使用價值。至於關係,層級和類別關係是最簡單的關係,更複雜且更實用的便是關聯關係,強調概念間各種關係的揭示。
SNOMED CT正是建立了關聯關係,將不同概念、同義詞聯繫起來,舉例來說,美國Harmony Medical為馬來西亞某醫療機構開發的患者診斷檢索和統計軟體在未使用SNOMED CT時,檢索得到「缺血性心臟病」每年病例數僅為1例,而使用SNOMED CT後,數量為十幾例,大大增加,因為SNOMED CT將「缺血性心臟病」這一概念的同義詞進行了匯總,且賦予關聯關係,所以檢索數量更多,結果更準確。
這就意味著,儘管不同的電子病例系統中對於同一個疾病或症狀的表述不相同,但如果我們能夠構建一套結構類似於SNOMED CT的術語集,就可以通過這套術語集的映射,使這些不同的表述都指向同一個概念,信息交換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至此,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國外的術語集這麼好,我們能否直接進行本地化後使用?
答案自然是不行,雖然有著類似的醫學環境背景,有著豐富的醫學概念,但中文和英文表述的差異很大,如果直接將SNOMED CT進行本地化,可能會產生並不適用於中國臨床環境的術語表述,而且直接翻譯本地化可覆蓋的術語量較少。所以,無論是在適用性還是術語量方面,直接本地化國外的術語集都不是一個好的方法。
那我們該怎樣建立一套屬於中國的臨床醫學術語集?
雖然直接本地化國外醫學術語集並不是很好的做法,但經過多年的使用和維護,國外醫學術語集構建的方法論已被認證十分科學和完善,所以我們可以借鑑其方法學層面的理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建適用於我國臨床環境的醫學術語集。
我國部分術語集的構建也正是借鑑了國外的術語構建方法,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已構建多部中醫藥學術語集,其中醫藥學語言系統借鑑了UMLS,中醫臨床術語系統借鑑了SNOMED CT。
有了框架,接下來該將概念填充進去,然而,醫學術語集如果僅憑某個組織或企業一己之力,埋頭苦幹的話,其構建速度十分緩慢,所以,協作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醫療行業中的多家企業或機構聯合起來,共同承擔一部分術語的構建任務,最後將大家的成果合併起來,就像七巧板一樣,多個圖案拼出一個完整的圖形,這也正是OMAHA「七巧板」項目的初衷,項目開展至今,所得成果表明協作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另外,為提高術語集構建效率,有些機構會尋求工具的輔助,例如AI,但就目前AI技術發展程度來看,其在術語的判斷方面還無法保證準確度,醫學術語集作為專業醫學術語的集合,保證正確率是關鍵,至少目前,人力依然是構建術語集的主要生產力。
但是隨著AI的發展,日後可能會突破這一瓶頸,在醫學術語集的構建中發揮巨大作用,甚至未來將AI廣泛用於醫療行業後,我們很可能需要一部能支持AI分析的術語集,這有可能是未來術語集發展的一個方向。
然而,就算一套術語集被構建起來了,行業真的就能使用到嗎?簡言之,會開放給行業使用嗎?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術語集的構建方面,我國已有幾套初具規模的醫學術語集,但為何沒有廣泛使用,甚至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些術語集的存在?
答案可能是:不夠開放、缺少推廣、缺少資金。
先說說不夠開放,要想使用,就得花錢,需求越大的往往價值越高,術語集的價值便不言而喻。一套好的術語集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然而構建術語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並不是建成了就大功告成,醫學發展日新月異,術語集也需要不斷的維護和更新,這其中又需要很大的投入,所以構建和後續維護,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所以,一套醫學術語集自最初的構建開始似乎就註定了是不可能完全開放的。
再來說說缺少推廣,中醫藥術語集早已建成,可知道的人似乎不多,因為在推廣方面,機構、政府投入較少,儘管政府已發布《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建設中醫藥標準研究推廣基地來進行推廣,但似乎收效甚微。
最後說說缺少資金,資金總是一件事情能否辦成的關鍵點,其實前面兩點,也有缺少資金的因素。政府還沒有意識到醫學術語集的重要性,所以當SNOMED CT向政府提出合作意向時,政府依然處於猶豫的態度。當我們的醫學術語集在構建、推廣方面需要資金時,沒有資金來支持,進展就十分緩慢。而在美國,政府意識到醫學術語集的重要性,為了醫學術語集的構建和維護,政府每財年撥款3~4億美元、NIH每年撥款820萬美元給NLM(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用於健康項目的開展,其他機構也積極支持,龐大的資金來源支持著NLM對術語集的維護和推廣,美國政府及其他機構也積極參與術語集的推廣,讓術語集得以大規模使用。
文章最後,醫學術語集的構建並非一朝一夕,需要科學的構建框架,完善的協作機制,不斷的維護更新,持續的資金支持。以上,是我們在構建醫學術語集時的一點看法,歡迎交流,隨時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