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條小巷 穿越時空隧道
甘肅本土影視60載光影之路
蘭影廠出品的各種影視作品
日前,頗具文化氣息的「1958電影小巷」在段家灘落地,穿行其中,仿佛置身甘肅電影歷史長河。走到小巷的盡頭,背街一隅坐落著的便是蘭州電影製片廠。或許除了「老蘭州」,它的過去鮮有人知。這裡曾是蘭州的地標,是一代代蘭影人奮鬥的地方,是甘肅電影發展歷程的縮影,也是中國電影史冊的重要篇章,曾孕育出無數優秀的影視作品。從1958年落戶黃河之濱算起,蘭影廠已經走過了61個年頭,這一路上有過坎坷,也有過輝煌,其發展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通。近年來,民營影視公司相繼崛起,本土影視呈現飛躍式發展態勢,從深層次推動了甘肅文化的發展。
1 不滅印記見證時代變遷
來到蘭州電影製片廠,褐紅色的名稱牆映入眼帘,迎面是幢不起眼的三層辦公樓,雖簡單樸素到仿佛被時代遺落,卻有濃厚的文藝氛圍和時代氣息撲面而來。1958年,蘭州電影製片廠在段家灘開始建設,佔地達205.67畝,僅攝影棚就達860平方米,是當時甘肅省唯一一家電影製片廠,也是段家灘甚至蘭州的「地標」。
蘭州電影製片廠原副廠長王廷山告訴記者,蘭影廠北面那棟約五層樓高的建築正是原先的攝影棚,在其中布景拍攝過不少影視作品。廠院西面曾經是座電影院,舊址門頭上「段家灘電影院」幾個斑駁的字,承載著逝去的歲月與情懷。「上世紀80年代,各單位要自行消化待業青年,製片廠、電影學校和電影公司三家單位於1982年組織開設了段家灘電影院,用製片廠食堂改造維修成放映室和放映廳」,王廷山說,「雖然地理位置偏僻、規模也比較小,但可以優先放映蘭影廠發行的影片,因此吸引了眾多市民。」
漫長歲月中,蘭影廠留下無數印記,其中最具年代感的還要數膠片電影器材。電影聲畫編輯機、拾音前級放大器、電影還音擴音機、老式膠片放映機……這些「古董」級別的老設備在蘭影廠辦公樓內依舊可以見到,它們穿越時代的阻隔述說著過去的輝煌。隨著數字電影的出現與發展,膠片電影器材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王廷山說,用以維修電影設備的電影機械廠失去存在的意義,後來與蘭材廠的部分車間合併為機電設備廠。
2 蘭影廠60餘載崢嶸歲月
1958年,蘭州電影製片廠開建;1963年,蘭州電影製片廠被撤銷;1977年,甘肅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成立;
1983年,恢復名稱為蘭州電影製片廠;
2004年,蘭州電影製片廠和原甘肅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合併成立甘肅敦煌影視文化中心;
2010年,轉企改制成蘭州電影製片廠有限責任公司,同年批准組建甘肅民族語譯製中心……
蘭影廠走過的路並不平坦,然而重重困難並沒有阻擋其前進的步伐。1958年籌建之初,從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調來15名技術骨幹,開始了新聞、紀錄、科教影片的生產製作。當時「邊建廠、邊生產」,條件十分艱苦。即便如此,這一階段還是誕生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甘肅影視史上第一檔新聞節目誕生,系列新聞紀錄片之《1958(甘肅新聞)第1號》成為首部公映影片,直到1963年蘭影廠被撤銷。
1977年,中共甘肅省委決定成立甘肅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正是此時,王廷山從省文化廳電影處調任製片廠籌備組組長,「當時有三項工作,一是建設廠房,二是購買新設備,三是抽調技術人員。」他說,當時處於「邊籌備,邊生產」的狀態。1983年恢復名稱為「蘭州電影製片廠」,拍攝片種也逐漸多元化。此後,電影故事片《經理室的空座位》、電影《奪虎連環計》、故事片《歪打正著》、電視連續劇《生命樹》、彩色電影故事片《紅流》、故事片《太平使命》、電視連續劇《老柿子樹》等優秀影視作品相繼誕生。
建廠60多年來,蘭州電影製片廠創作、設置、出品了300多部故事片、科教片、紀錄片、電視劇以及微電影等,多部作品獲中國電影政府獎最高榮譽「華表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中國電影「金鷹獎」、甘肅電影「錦雞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