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上最小的熊,卻仍舊逃不過被剁熊掌的命運原創2017-11-10 盧平物種日曆物種日曆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動物園裡有兩種長得差不多的黑色「狗熊」,一種胸前有個「月牙兒」,另一種胸前則是個「太陽」。其實「月牙熊」就是我國廣泛分布的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而另一位在英語裡真的可以叫做太陽熊(sun bear),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要介紹的物種,馬來熊Helarctos malayanus。
瑞士巴塞爾動物園的雌性馬來熊。圖片:Tambako The Jaguar / flickr
熊童子的表親(大霧)。繪圖:翼狼Elang
它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熊
馬來熊在分類學上單列為食肉目熊科熊亞科的馬來熊屬。熊科的物種不多,不屬於熊亞科的「熊」有分布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眼鏡熊和我們的滾滾,它們分別屬於眼鏡熊亞科和熊貓亞科兩個古老的類群。
熊貓你們都知道<點這裡去回顧>,圖中的是眼鏡熊科的眼鏡熊,這黑眼圈有點重啊。圖片:Kuribo / wikipedia
在熊亞科內部,分布在印度次大陸的懶熊、東南亞的馬來熊以及更北邊的亞洲黑熊三個物種親緣關係較近,另外還有北美的美洲黑熊、北半球廣泛分布的棕熊和生活在極地的北極熊這些大塊頭。
熊科物種演化關係的一種推斷結果,對應上文看就很清楚啦。雪花符號表示冬眠特性出現的時間點。圖片:Pagès et al.(2008)漢化:盧平
馬來熊外貌上十分有特點: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它們有一身油光鋥亮的黑色短毛,沒有其他熊類大毛球一般的質感;身材嬌小,平均體長120~150釐米,體重不超過80公斤,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熊。馬來熊的胸前有通常是U型的白色或金色區域,也就是所謂的「太陽」,這和它的鄰居亞洲黑熊或懶熊胸前的「V字領」差別很明顯。
印度尼西亞一動物園中的馬來熊,可見不同個體胸前的「太陽」斑塊也有不少差異。圖片:Sakurai Midori / wikipedia
雖然體型小,但馬來熊的頭比較大。它的犬齒又粗又長,論尺寸幾乎是熊科之最,論咬合力竟然不輸給體型大兩圈的棕熊,更是遠超黑熊和懶熊。
上海動物園的馬來熊,這麼兇是為了吃肉嗎?圖片:Sakurai Midori / wikipedia
不僅如此,馬來熊還有一個「特長」,那就是舌頭特別長!它們長度約20~25釐米的舌頭十分靈活,伸出舌頭時可以無壓力cos食蟻獸。
看我的舌頭!略略略(設計對白)。圖片:Wayne Lawer / Auscape International
馬來熊的這副好牙口和長長的舌頭,應該是它們對所喜愛的食物的一種適應。昆蟲和水果是馬來熊的主食,其中蜂類富含蛋白的幼蟲和高熱量的蜂蜜又是它們的最愛,以至於它們別名「蜜熊」。
它們也很喜歡吃螞蟻;圖片中的馬來熊扒拉著朽木,舔食著螞蟻一類。圖片:arkive
長長的犬齒加上巨大的咬合力,就像開罐器一樣,磕開個把蜂巢想必不難。此外,馬來熊那鐮刀一樣的前爪長而彎曲,和犬齒配合使用的話能刨開朽木、找到天牛幼蟲等,也能扒倒白蟻建造的土丘,或是從地裡挖出蚯蚓蠐螬[qí cáo]等等。再用舌頭這麼一舔,就是是嘎嘣脆雞肉味了。
這副好牙口,開個椰子也不是事兒。圖片:arkive
爪子這麼長,還不都是為了找吃的嘛(設計對白)。圖片:ZSSD
活躍在熱帶雨林,無需冬眠
中南半島的熱帶季風雨林、馬來半島和巽[xùn]他群島的熱帶雨林是馬來熊生活的天堂。它們前肢強壯,前腳向內撇,胸腹平坦,腳掌裸露無毛,還有著前文提到的大爪子,這些都是適合爬樹的身體特徵。
這位爬樹少年可是棒棒的。圖片:Nick Garbutt / NPL
除了昆蟲,雨林也為馬來熊提供豐富的水果,例如榕屬植物的果實、榴槤等等。這麼一說就很容易理解馬來熊沒有冬眠行為——換你你也覺得不需要。
坐擁雨林的豐富資源,快讓我在地上放飛一下自我(設計對白)。圖片: Gerald Cuoitt / photoshot
反過來,馬來熊也是雨林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作為吃水果的動物,它們可以把消化不了的種子散布到一個相當大的活動範圍內,保證雨林植物的成功繁殖。
圖片: birdphotos.com
然而雨林也不是天堂。作為體型最小的熊,馬來熊的天敵包括虎、豹甚至網紋蟒等等。遇到危險的馬來熊也會奮起反擊,曾有記錄表明在蘇門答臘,人們發現了同歸於盡的巽他虎和馬來熊。不過,馬來熊最大的天敵,其實是人類。
這隻馬來熊在得救前,已經被切下了一隻手去販賣。圖片:Jo-Anne McArthur / We Animals
人類給它們帶來了無盡傷害
目前,馬來熊仍然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很多地區,在我國的雲南邊境地區可能也有分布。由於依賴雨林環境生存,森林砍伐在一些地區造成了馬來熊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
它們的生存需要雨林的環境。圖片:Uwe Aranas / CEphoto
更加缺乏監管的,是盜獵活動;而歸根結底,幕後推手是亞洲市場上龐大的馬來熊製品需求,比如熊膽和熊掌。在越南等地,馬來熊遭到了與亞洲黑熊同樣的厄運——被關在飼養場裡定期抽取膽汁。
籠中的馬來熊。圖片: Andy Rouse / photoshot.com
根據IUCN在2008年的評估,馬來熊的種群數量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盜獵正在快速下降,在之前三十年內縮水了三成,目前處於易危級別。已有研究表明,合成的熊去氧膽酸功效等同甚至優於自然熊膽(後臺回復關鍵詞「熊膽」可以查看),而口腹之慾和粗獷的發展模式更不應該是我們破壞原生雨林、威脅生態系統關鍵物種的理由。
它們,也應該是有機會玩耍嬉戲的自由生靈。圖片:Jurgen and Christine Sohns / FLPA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不管是穿山甲還是馬來熊,我們普通人能做的不多,但卻可能是最關鍵的那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