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0年初,我在照母山夜觀的時候拍下的一組圖片。
晚上的光線很弱,我從葫蘆蘚的左上方,用手電打了一道光。
用手輕拂葫蘆蘚,一層煙霧般的孢子彌散開來,我幸運地抓到了這張相片。
這裡科普一下葫蘆蘚:
1.地點:逛公園時,仔細觀察枯木、牆角等陰溼環境下, 就能發現這些身高只有兩三釐米的苔蘚植物;
2.外形:它們的頭像小豆芽, 一個一個低著頭,像簇擁在一起交流著什麼;
3.那層像極光、煙霧一樣的物質,叫做孢(bao一聲)子, 是它們的繁殖細胞。
4.它們是監測空氣品質的重要指標植物,因為它們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輕易侵入細胞,從而威脅到它們的生命。所以它們所在的地方,一般來說空氣品質不錯。
再來說說拍攝方法:
1.時間:夜晚最佳,因為夜晚光線單一,我們可以用純光進行補光,會特別有立體感,注意不要照亮周邊環境;
2.方法:靠到最近、光圈適當收縮、快門稍慢,拍出雨絲效果;
3.尋找深色或者純色背景,會讓畫面更簡潔;
4.特效:營造雨中或者雨後唯美景象——噴水,沒帶噴壺的話,就讓身邊的小夥伴用嘴吧,注意不要誤傷攝影師。
圖:小小人們喝足了水,一根根苗條纖細,是不是特別羨慕它的身材?
圖:小水珠掛在小豆芽上,晶瑩剔透
圖:尋找純色背景,主體簡單、乾淨
圖:拍這張圖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的枯木上撿拾了幾朵小木耳,放在葫蘆蘚上。出來的效果特別好。就像在小人國,一個個小人兒託著夜光杯盤,觥籌交錯、推杯換盞,載歌載舞、普天同慶,畫面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