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麥可·貝導的這部新片根據米切爾·朱可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亞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前發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後數十名武裝分子衝進領事館,示威演變為暴力衝突,最終導致包括美國大使約翰·克里斯多福·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內的四人死亡,這也是33年以來第一個被恐怖分子殺害的美國大使,影片《危機13小時》就是由這一真實事件取材。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沒有大明星,減少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爆炸貝在訪談時說,當他和製片人開始討論本片的拍攝時,就決定這部電影不會請電影明星來做大主角,因為本片的故事,是圍繞六個真實的英雄人物,不需要任何的人物光環,而是要寫實的還原人物形象。這也導致了片中的幾位演員都是一臉的大鬍子,臉盲的同學要好久才能分清。
影片又名《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講述了六位普通的海豹突擊隊員,卻在一夜之間,站在了國家立場與自我道德的交叉點,經歷了13小時的奮戰,既守衛了任務陣地,又堅守了道德底線,盡力營救了美國使館人員的真實故事。導演說,這部電影敘事的方式,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去講述的。影片中,有著間隔緊密的時間提示,令這13個小時漫長如年。
整部電影沒有刻意塑造英雄,沒有刻意烘託氛圍,甚至沒有特別的高潮,也沒有完美的結局,它只是默默地展現了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亞的班加西發生的一個針對美國的示威暴力衝突事件本身,整個事件約十三個小時左右,而真正的無名英雄,只是那六個備用的秘密戰士。不經受戰爭的殘酷,就不知道現在的和平生活有多麼不容易!明明是超級大國,卻無法跳過繁文縟節的拖拽;明明是最先進的夜視等裝備,卻無法看穿層層的圍擊;明明是最棒的F16,呼叫了百遍,卻無法起飛。這部電影沒有先揚後抑,沒有暗線燒腦,導演只是用一種紀律片的方式在默默講述大使館被恐怖分子襲擊的事情,整部電影讓人感到異常緊張,不得不想到,如果自己身處戰土,自己能否活下來。
美國此種類型的影片雖然也是他們主旋律電影,宣揚的價值觀自然是他們那一套。不過,他們往往拍得更真實,有時也會帶有對敵人一方的同情。敵人雖然是可以被射殺的,但也是可以被同情的,他們也有家人、父母,不是活在真空裡。戰鬥場面更真實,也許是因為美國人都是玩槍的主,他們的導演至少知道輕武器絕對打不過重武器,赤手空拳是絕對打不過有槍的。身在異國的人們如果沒有得到異國盟友的幫助也絕對不可能逃出生天。電影或電視可以藝術化,但拍得真實是對觀眾智商的尊重。像危機十三小時裡,僱傭兵與當地武裝的戰損比是極其懸殊的,但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以及人員的訓練素質。這樣令人覺得挺信服。而即使佔據了制高點的美國人在遇到使用迫擊炮攻擊的敵人也是一籌莫展。
打仗從來是因為你設了一個包圍圈,佔據了制高點就可以抹殺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的巨大差距的。而我們國內拍戰爭片的導演卻往往不懂得這一點。實在是可笑!
戰爭沒有贏家,據點外面的屍體橫七豎八,很多武裝分子的母親和孩子來找他們的親人,大哭不止。而這一邊剩下的美國士兵將大使及戰友的屍體運到機場起運回國。人只有經歷生死,才能感悟人生的不易。 人只有經歷生死,才能更能珍惜愛情、親情與友情!珍惜我們現在安逸祥和的生活吧!因為總有那麼一群人為了我們的和平在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