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度空間觀到四度空間觀到五維空間觀,是物理學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五維空間觀得到了最新物理學的支持。非線性思維方式的形成、物質的分立結構與量子現象,為五維空間的理論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間基礎。
當代基礎物理學理論的核心問題,是破除空間時間連續性的經典觀念,而代之以斷續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紀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標誌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質最基本的組成物,歸結為36種夸克,12種輕子,13種規範粒子。
以上36種夸克,12種輕子,13種規範粒子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所認識的61種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運動,仍然遵循著二十世紀物理學革命後所建立的量子規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規律稱為量子場論)。
這一規律的特徵是粒子在空間中的位置、運動狀態不是確定的,而是呈不連續的量子態。量子躍遷證明了空間維度不可分割。近年來興起的宇宙全息統一論認為:「每一空間量子也都是包含著整個物質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對的獨立的部分都是整體的一個縮影。」
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麼任何一個微觀粒子也就應是五維的,五維空間的真實性沒有例外。如果我們把主客體看成本來就是同屬於不可分的統一的空間架構中,那麼在量子世界中看來不可解決的一系列難題,如微觀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場還是弦,物質是構成的還是生成的、連續的還是無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
世界本來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體的相互關係不是認識世界的障礙,而就是世界的本來面貌;追究離開主體的客體的本來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於觀察者視覺的穩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邏輯的自洽性。
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其中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意識與物質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這本身就說明,用包含意識空間在內、把意識空間與物質空間統一起來的五維空間觀來代替相對論的四度空間觀有必然性。
五維空間觀是四度空間觀發展的必然結果。量子理論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四度空間理論向五維空間理論轉化的中間環節。
五維空間的方法是空間性、歷史性和層次性相統一的方法。五維空間方法是邏輯與歷史一致、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