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不要再人為汙染了

2020-12-08 手機鳳凰網

楯齒龍化石真「假」對比

圖①:真化石——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修理。

圖②:「假」化石——由於不當修理,化石的生物特徵被破壞殆盡,且不排除局部人工雕刻(如四肢)。

圖③:假化石——完全的人為雕刻。

圖片由李淳提供

「中國的假化石問題應該引起深深的思考。」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向本報記者這樣呼籲。

前不久曾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專家爆料:國內博物館化石多數為假」。對此,當事學者李淳對記者表示,他曾經向媒體發表「假化石充斥國內95%以上的博物館」的觀點,但據其本人了解,很多媒體和讀者將其誤解為「博物館95%以上的化石是假的」,並引申出「國內博物館化石多數為假」的意思,「這是誤讀,事實也並非如此,不過中國假化石現象確實存在,而且比較嚴重,希望能夠引起高度重視」。

這位1999年畢業於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年輕學者,10年中主要從事中國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研究,曾經多次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並在2009年獲得「盧嘉錫青年人才獎」。因工作關係,李淳常受國內博物館之邀做化石鑑定,在這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難堪的事實:一些「假」化石時常在博物館裡現身。

讓他尤其感到嚴重的是,目前在化石這個領域,很多造假者並不覺得自己在造假,很多受損者也沒有意識到正在遭受侵害。

【事實】

80%以上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有「不同程度的人為改變和拼湊」

李淳介紹,大家通常接觸到的化石,按照其埋藏環境可以分為陸相化石和海相化石。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恐龍,這類化石形成之前大多經過水的衝刷搬運以及其他動物的蠶食和破壞,許多部分不完整,科研人員往往會根據現有的主體部分復原出那些沒有保存或者破損的部分,嚴格來說那些復原部分需要標示出來。海相化石的保存相對比較完整,但是就我國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而言,其「修理」過程難度更大,所謂「修理」是指將化石——通常是骨骼,從包裹它的巖石中暴露出來,而只有骨骼形態完整準確地呈現出來,才有研究與展示價值。

在博物館這個層面上,化石之「假」與公眾理解的假貨還不完全一樣。李淳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你有一件清朝的瓷器,但你不喜歡它的樣式,按著自己的意願將瓶口打掉,拼接了一個明朝的;然後又把底換成唐三彩的,還嫌不過癮,又接了一對青銅器的把兒。如此這般,雖然每個部分都是「老的」,可這還能叫「文物」嗎?

這樣的邏輯,常常被用在化石身上。李淳說,在他接觸的一些單位中,經常看到這種被「人為汙染」的化石——「質地也許都是真的,拼接在一起的每一處,孤立看也是真的,可組合在一起,就是『假』的——是地球上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怪物。」

這樣的化石數量估計有多少?李淳看過國內很多博物館中展示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他的估計是,「至少80%經過了不同程度的人為改變和拼湊。」同時,估計95%以上的博物館,都收有這種「過分雕刻以及人工拼湊的『假』化石」。「包括某些國家級的地質博物館裡,有個別展品也有拼湊成分。」

「其實中國科學界注意到這個問題至少10年了,但包括博物館在內的社會層面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李淳對此頗感遺憾。中國地質博物館曾就「展品拼湊問題」回答《科學》雜誌記者的提問,認為「產地農民修復化石時可能犯了一些錯誤,但並不是假化石」。然而有關學者表示,此種說法「不成立」。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有關專家也不願就此問題再回應本報的進一步了解。

《科學》雜誌引用美國加州大學古生物學者Ryosuke Motani的話對這種「嚴重性」加以明確表述:「一件標本上的虛假部分破壞了整個標本的價值,對一件化石標本而言,即使其真實的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信息,而且哪怕沒有這件標本就無法獲得這種信息,由於虛假部分的存在,我們也會質疑這些基於真實部分獲取的信息。同時,對於本應以啟發民智為己任的博物館,其公信力將遭到嚴重破壞」。

李淳認為,中國應該對這些「嚴重性」有更自覺的認識。

【原因】

專業人才的匱乏與「化石經濟」的誘惑

化石在中國的「民間修復」與「非專業修復」,成為化石「汙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李淳介紹,在中國,古生物學長期以來只在極少數大學的地質系課程中出現。而古脊椎動物學又是古生物學中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分支學科。缺乏專業人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化石標本的判斷力。

而博物館成為人工拼湊和純粹造假的化石的出路,也有多重因素。

李淳的研究方向是貴州、雲南一帶出產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他表示,這類化石目前已經成為「重災區」。「除了個別單位,中國大陸境內絕大多數博物館收藏和展示的此類標本都是『假』化石,只是破壞、拼湊和造假的程度不同而已。」李淳說,近幾年,許多二、三線城市比較重視建造自然博物館,當然需要化石標本,但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判斷真假。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康熙民從另一角度印證了李淳的觀點。康熙民認為,我國的博物館建設,重建築輕功能,重形式輕內容,重人文輕自然。我國自然博物館發展經驗不足,尤其缺乏正規的化石收集渠道與專業鑑定人才。值得提及的是,《科學》雜誌建議博物館與科研機構加強協作以解決中國的假化石問題,並認為浙江自然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的合作是一個「可貴的成功範例」。

事實上,假化石的民間製作成本相當低。根據李淳的介紹,專業技術人員修理修復一塊化石,往往需要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需要高倍顯微鏡以及一系列專用設備,但民間人士可能用兩三天,僅僅藉助「大刀闊斧」的粗放工具就可以處理一塊化石,就算不加以拼湊和偽造,也會將化石原有的生物結構破壞殆盡。「如果博物館缺乏專業的鑑別力,就會把這樣的化石當作真品收藏和展示。」

李淳還介紹了一個背景:中國得天獨厚的環境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這對於研究各生物門類的起源、演化和滅絕以及重大地史時期環境變化都有重要價值,也使中國成為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熱點地區。比如貴州雲南交界一帶,與歐洲著名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點——聖喬治山相比,化石門類更多,標本保存更完整,國際影響很大。

然而,這一帶交通非常不便利,有些地方連越野車都進不去,挖掘管理相當困難,很多情況下都是當地農民私自挖掘。正規機構通過化石愛好者或其他渠道得到相關消息後,出錢向農民徵集較有價值的化石。有些單位表示:「我們常常面臨艱難的選擇:買還是不買這些盜挖的化石?如果購買,多少會助長民間的盜掘風氣;可如果不收購,這些化石將進一步流失和損壞,有些甚至可能被走私。」更為重要的是,李淳認為:「如果不對其加以徵集,其中一些具有極大科研價值的標本將永遠失去進入人類知識體系的機會,而不論是學者個人,所屬單位還是國家層面,我們也失去了擴展這一知識體系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李淳說,國家法律禁止私人挖掘和非法買賣化石,但更糟的是,在盜掘之後,盜掘者或中間商為了獲得更大利益,常會根據買家的需要,任意雕刻拼湊以求完整和「美觀」,比如給一個魚龍類化石安一個鰭龍類的爪子,或者有意無意中將原本是「圓的」化石處理成「三角的」。他們自作聰明地以為,這種「美化」了的化石能受到更多重視,殊不知,這樣的標本在真正的專家眼裡相當於垃圾。

「博物館徵集到的『假』化石,很多就是這樣的情形。」李淳說。

【呼籲】

保護中國的化石家底迫在眉睫

雖然中國的化石家底很厚,但「如果任由目前的化石造假狀況繼續發展下去,可能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化石了。」李淳認為。

他把現在的情形打了個比方:好比擁有一個非常大的鑽石礦,隨便一挖就是10克拉以上的大鑽石,可很多人不懂,費老大勁,將大鑽石碾碎,做成簡易的刀具。「這種無知、無意識的破壞更加讓人痛心。」

2006年11月,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曾經共同擬定了一個《古生物化石保護三明宣言》,其中提到應儘快著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法》,同時整合併理順古生物化石管理體制,建立超越部門利益的國家管理機構;另外,還應該開展對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資源狀況和保護現狀的普查、調研和評估;對正在遭受破壞、有重大隱患的化石地點採取緊急保護措施,並制定、落實長期保護規劃。李淳說,我們現在有關於化石的種種規劃,有專門的委員會和專門的法律,但「知識的普及,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合作,必不可少」。

李淳建議,當下,博物館最需要加強同「專業對口」學者的合作,聘請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化石修理,最大限度地保證化石的真實,維護中國古生物學的國際聲譽。

「中國的假化石問題應該引起深深的思考。」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向本報記者這樣呼籲。

前不久曾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專家爆料:國內博物館化石多數為假」。對此,當事學者李淳對記者表示,他曾經向媒體發表「假化石充斥國內95%以上的博物館」的觀點,但據其本人了解,很多媒體和讀者將其誤解為「博物館95%以上的化石是假的」,並引申出「國內博物館化石多數為假」的意思,「這是誤讀,事實也並非如此,不過中國假化石現象確實存在,而且比較嚴重,希望能夠引起高度重視」。

這位1999年畢業於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年輕學者,10年中主要從事中國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研究,曾經多次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並在2009年獲得「盧嘉錫青年人才獎」。因工作關係,李淳常受國內博物館之邀做化石鑑定,在這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難堪的事實:一些「假」化石時常在博物館裡現身。

讓他尤其感到嚴重的是,目前在化石這個領域,很多造假者並不覺得自己在造假,很多受損者也沒有意識到正在遭受侵害。

【事實】

80%以上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有「不同程度的人為改變和拼湊」

李淳介紹,大家通常接觸到的化石,按照其埋藏環境可以分為陸相化石和海相化石。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恐龍,這類化石形成之前大多經過水的衝刷搬運以及其他動物的蠶食和破壞,許多部分不完整,科研人員往往會根據現有的主體部分復原出那些沒有保存或者破損的部分,嚴格來說那些復原部分需要標示出來。海相化石的保存相對比較完整,但是就我國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而言,其「修理」過程難度更大,所謂「修理」是指將化石——通常是骨骼,從包裹它的巖石中暴露出來,而只有骨骼形態完整準確地呈現出來,才有研究與展示價值。

在博物館這個層面上,化石之「假」與公眾理解的假貨還不完全一樣。李淳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你有一件清朝的瓷器,但你不喜歡它的樣式,按著自己的意願將瓶口打掉,拼接了一個明朝的;然後又把底換成唐三彩的,還嫌不過癮,又接了一對青銅器的把兒。如此這般,雖然每個部分都是「老的」,可這還能叫「文物」嗎?

這樣的邏輯,常常被用在化石身上。李淳說,在他接觸的一些單位中,經常看到這種被「人為汙染」的化石——「質地也許都是真的,拼接在一起的每一處,孤立看也是真的,可組合在一起,就是『假』的——是地球上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怪物。」

這樣的化石數量估計有多少?李淳看過國內很多博物館中展示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他的估計是,「至少80%經過了不同程度的人為改變和拼湊。」同時,估計95%以上的博物館,都收有這種「過分雕刻以及人工拼湊的『假』化石」。「包括某些國家級的地質博物館裡,有個別展品也有拼湊成分。」

「其實中國科學界注意到這個問題至少10年了,但包括博物館在內的社會層面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李淳對此頗感遺憾。中國地質博物館曾就「展品拼湊問題」回答《科學》雜誌記者的提問,認為「產地農民修復化石時可能犯了一些錯誤,但並不是假化石」。然而有關學者表示,此種說法「不成立」。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有關專家也不願就此問題再回應本報的進一步了解。

《科學》雜誌引用美國加州大學古生物學者Ryosuke Motani的話對這種「嚴重性」加以明確表述:「一件標本上的虛假部分破壞了整個標本的價值,對一件化石標本而言,即使其真實的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信息,而且哪怕沒有這件標本就無法獲得這種信息,由於虛假部分的存在,我們也會質疑這些基於真實部分獲取的信息。同時,對於本應以啟發民智為己任的博物館,其公信力將遭到嚴重破壞」。

李淳認為,中國應該對這些「嚴重性」有更自覺的認識。

【原因】

專業人才的匱乏與「化石經濟」的誘惑

化石在中國的「民間修復」與「非專業修復」,成為化石「汙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李淳介紹,在中國,古生物學長期以來只在極少數大學的地質系課程中出現。而古脊椎動物學又是古生物學中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分支學科。缺乏專業人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化石標本的判斷力。

而博物館成為人工拼湊和純粹造假的化石的出路,也有多重因素。

李淳的研究方向是貴州、雲南一帶出產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他表示,這類化石目前已經成為「重災區」。「除了個別單位,中國大陸境內絕大多數博物館收藏和展示的此類標本都是『假』化石,只是破壞、拼湊和造假的程度不同而已。」李淳說,近幾年,許多二、三線城市比較重視建造自然博物館,當然需要化石標本,但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判斷真假。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康熙民從另一角度印證了李淳的觀點。康熙民認為,我國的博物館建設,重建築輕功能,重形式輕內容,重人文輕自然。我國自然博物館發展經驗不足,尤其缺乏正規的化石收集渠道與專業鑑定人才。值得提及的是,《科學》雜誌建議博物館與科研機構加強協作以解決中國的假化石問題,並認為浙江自然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的合作是一個「可貴的成功範例」。

事實上,假化石的民間製作成本相當低。根據李淳的介紹,專業技術人員修理修復一塊化石,往往需要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需要高倍顯微鏡以及一系列專用設備,但民間人士可能用兩三天,僅僅藉助「大刀闊斧」的粗放工具就可以處理一塊化石,就算不加以拼湊和偽造,也會將化石原有的生物結構破壞殆盡。「如果博物館缺乏專業的鑑別力,就會把這樣的化石當作真品收藏和展示。」

李淳還介紹了一個背景:中國得天獨厚的環境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這對於研究各生物門類的起源、演化和滅絕以及重大地史時期環境變化都有重要價值,也使中國成為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熱點地區。比如貴州雲南交界一帶,與歐洲著名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點——聖喬治山相比,化石門類更多,標本保存更完整,國際影響很大。

然而,這一帶交通非常不便利,有些地方連越野車都進不去,挖掘管理相當困難,很多情況下都是當地農民私自挖掘。正規機構通過化石愛好者或其他渠道得到相關消息後,出錢向農民徵集較有價值的化石。有些單位表示:「我們常常面臨艱難的選擇:買還是不買這些盜挖的化石?如果購買,多少會助長民間的盜掘風氣;可如果不收購,這些化石將進一步流失和損壞,有些甚至可能被走私。」更為重要的是,李淳認為:「如果不對其加以徵集,其中一些具有極大科研價值的標本將永遠失去進入人類知識體系的機會,而不論是學者個人,所屬單位還是國家層面,我們也失去了擴展這一知識體系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李淳說,國家法律禁止私人挖掘和非法買賣化石,但更糟的是,在盜掘之後,盜掘者或中間商為了獲得更大利益,常會根據買家的需要,任意雕刻拼湊以求完整和「美觀」,比如給一個魚龍類化石安一個鰭龍類的爪子,或者有意無意中將原本是「圓的」化石處理成「三角的」。他們自作聰明地以為,這種「美化」了的化石能受到更多重視,殊不知,這樣的標本在真正的專家眼裡相當於垃圾。

「博物館徵集到的『假』化石,很多就是這樣的情形。」李淳說。

【呼籲】

保護中國的化石家底迫在眉睫

雖然中國的化石家底很厚,但「如果任由目前的化石造假狀況繼續發展下去,可能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化石了。」李淳認為。

他把現在的情形打了個比方:好比擁有一個非常大的鑽石礦,隨便一挖就是10克拉以上的大鑽石,可很多人不懂,費老大勁,將大鑽石碾碎,做成簡易的刀具。「這種無知、無意識的破壞更加讓人痛心。」

2006年11月,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曾經共同擬定了一個《古生物化石保護三明宣言》,其中提到應儘快著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法》,同時整合併理順古生物化石管理體制,建立超越部門利益的國家管理機構;另外,還應該開展對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資源狀況和保護現狀的普查、調研和評估;對正在遭受破壞、有重大隱患的化石地點採取緊急保護措施,並制定、落實長期保護規劃。李淳說,我們現在有關於化石的種種規劃,有專門的委員會和專門的法律,但「知識的普及,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合作,必不可少」。

李淳建議,當下,博物館最需要加強同「專業對口」學者的合作,聘請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化石修理,最大限度地保證化石的真實,維護中國古生物學的國際聲譽。

相關焦點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孫若愚介紹,這已經被科研人員發現並證實,在這些區域的深層海洋中,都存在人為產生的甲基汞。「但當時科研人員用同樣的方法估算太平洋深層海洋中是否有汞汙染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理論上講太平洋深海基本沒有受到汞汙染。因為太平洋並不位於深層水形成區,如果上層海水被汙染,海水慢慢混合到下層,這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 關了核電站改回化石燃料發電,會帶來怎樣的空氣汙染問題?
    這項研究還發現,在核電站關停後空氣汙染水平上升最多的郡,新生兒平均體重下降了約5%。目前來說,建設良好,運作正常的核電站能夠提供大量比化石燃料發電清潔的能源。然而它並不算是一種可再生能源。高階核廢料(如用完的燃料棒)的放射性可持續成千上萬年,目前的處理方法大多是密封深埋。除此之外,如果核電站遭遇事故、災害或破壞,洩漏的核材料將對周圍相當廣闊的區域造成放射性汙染。
  • 每日科普|人為源汞汙染已經到達世界最深海溝了嗎?
    大氣中的汞進入到海洋上層,受到洋流影響,當海水流到北冰洋,由於海水溫度降低,海水迅速下沉,加速了人為汞沉入海洋深處。」孫若愚介紹,這已經被科研人員發現並證實,在這些區域的深層海洋中,都存在人源甲基汞。因為太平洋並不位於深層水形成區,如果上層海水被汙染,海水慢慢混合到下層,這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孫若愚說,如果因洋流作用,被汙染的海水從大西洋深層流到太平洋深層距離有兩萬多公裡,速度也非常緩慢,可能需要上千年的時間。
  • 每天全球有1萬人死於化石燃料的空氣汙染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有1萬人死於化石燃料的空氣汙染,氣候變化不僅是化石燃料燃燒的唯一重大後果,也是空氣汙染。這項研究發表在《心血管研究雜誌》上。化石燃料被用來發電、驅動車輛和運營工業。目前,社會是由化石燃料運行的。然而,現在已經存在替代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特別是在汽車和動力方面。
  • 農民取土挖出10條石龍,專家否定是化石和人為造成,至今難以解釋
    在石龍所在的五龍崗及周邊地域,收集到很多的都樂石巖塊,及其海蠣子、珍珠貝等化石。距此1.5公裡的趙王陵周邊,也收集到很多古深海藻類植物、蕨類等綠色植物的化石。從而能夠證實,數萬年前,邯鄲姜窯一帶曾是汪洋大海。伴隨著時間流逝,地質構造變化,世事變遷,因此推論石龍可能是「海底文明」的物質。其技術含量不遜於大家現階段的高新科技水準。有專家覺得是化石。
  • 堪察加半島海洋生物死亡未發現人為原因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聯邦資源利用監督局局長拉季奧諾娃在俄科學院圓桌會議上表示,該局專家在堪察加半島生態災難發生地開展了近五千次研究,都沒有發現可能造成這種情況的人為原因。
  • 地球上 最乾淨空氣 地點曝光 未受人類活動汙染
    ▲科學家發現,南冰洋上空的空氣沒有受到人為活動的汙染。(示意圖/路透) 康心禹/綜合報導 世界各國空氣汙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不論是發電廠,或個人所使用的噴霧劑,都會排放空氣汙染物。不過近日有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一帶的南冰洋上空的空氣,沒有受到人為活動的汙染,是地球最乾淨的空氣,也被稱為最後的淨土。
  • 幾種典型的汙染化合物介紹
    在煤和石油這些化石燃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通過燃燒,90%以上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二氧化硫的散發。據估計,地球地球中的二氧化硫中1/3山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此外,在金屬礦石冶煉和硫酸製品等工業生產中也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
  • 不要再抱怨魚線拉力值了?切線很多情況是人為問題,對比下吧!
    還是人為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切線」的問題。我們知道魚線越粗拉力值越大,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魚線拉力值和釣重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個人認為這兩者有直接的關係,但往往造成切線的原因並不是拉力值的問題。
  • 人為災害_人為災害是什麼意思-天氣網天氣百科
    人為災害指主要由人為因素引發的災害。其種類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衰竭災害、環境汙染災害、火災、交通災害、人口過剩災害及核災害。 1、 森林資源衰竭災害森林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過並繼續產生著巨大影響。森林為原始人類提供了棲息環境和基本的生活條件,因而成為人類繁衍進化的發源地。
  • 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與策略研究
    本文分析汞汙染 及其危害, 綜述國內外汞汙染治理研究情況,總結國際汞汙染治理主要技術與措施情況,結合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最後提出了完善我國汞汙染治理的策略:建立國家汞汙染治理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強技術研發、引進與推廣;建立汞汙染治理動態信息平臺;加大汞減排投資規劃;減少燃煤領域汞汙染排放;開展汞汙染治理宣傳教育。
  • "意外"其實是人為
    不要以為你在暗處幹了一些見不得光的事就會無人知曉。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臨終總有報!這些自然災害看似都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其實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人為因素。那就是是全球氣候變暖。經研究,人口劇增,大氣環境汙染,海洋生態環境變化,土地遭破壞等人為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 【普法課堂】環境汙染主要包括哪些
    環境汙染是我們無可迴避的一個話題,那麼環境汙染主要包括哪些?閱讀完以下找法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內容,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的。 一、環境汙染主要包括哪些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
  • 假化石鑑別指南
    可是有一些保存在地層中與生物或生命活動無關的物體,它們在形態上與某些化石十分相似,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常常被大眾或者剛剛入門的化石愛好者誤認為是真的化石,這類天然形成的物體在古生物學上稱為假化石(pseudofossil);甚至還有一些人為製造的贗品來假冒化石,有些是不良商販仿造化石欺騙消費者,還有些則是轟動一時的科學騙局。本文列舉常見的假化石,一起來看看有沒有騙到自己的吧!
  • 自然科學|《地球的災害—自然災害篇》與《地球的災害—人為災害篇》
    《地球的災害—人為災害篇》分為《臭氧層破洞》、《大氣層的危機》、《石油汙染》、《消失的物種》等四大部分。,並以由重大災害案例的說明:為地球療傷、還給「地球」一個乾淨的大氣層的方法;《石油汙染》則是描述:因人類刻意的傾倒廢棄物與人為破壞行為,或是船難所外漏的石油,破壞海域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使其生存受到威脅,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 全球變暖現象空前加劇 海平面上升速度再創新高
    全球變暖現象空前加劇 海平面上升速度再創新高 2016-02-24 15:09:1824日 15:09 來源:中國網 參與互動    中國網2月24日訊 據英國媒體2月23日報導,最新研究表明,人為原因導致的全球變暖加劇了海平面上升
  • 全球變暖——大氣汙染
    大氣為什麼會被汙染呢? 工廠和汽車的排煙是主要原因。隨著亞洲國家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增加,利用汽車的在增多,大氣汙染成了深刻地問題。大氣汙染不管有害於我們的健康,也是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環境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提高意識。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關於大氣汙染的現狀和對策及造成大氣汙染的原因。
  • 麥田怪圈究竟是人為還是外星人留下來的?
    麥田怪圈是人為還是外星人所為2億年前的化石揭露真相也有的人認為,這些怪圈是大自然造成的,有可能是龍捲風襲擊了這些麥田,龍捲風颳來了一些塵土,他們利用一根彈簧,兩塊木板,再加上一個古怪的器物,很容易就製造出了這些麥田怪圈。這些麥田怪圈真的是人的惡作劇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在麥田裡沒有留下人的痕跡呢?
  • 科普不要人為的製造恐慌:談談氨甲環酸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也有個別的醫療同行,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言不夠慎重,在對相關專業知識了解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發表了一些不夠專業的言論,人為的增加了恐慌。比如有些醫生宣稱:牙膏內添加氨甲環酸,會導致牙膏使用者有患血栓風險,等等。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還有醫生大v則宣稱:牙膏裡氨甲環酸那點量根本起不到止血作用,加和不加根本沒區別。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上杭將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對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  三是加強原址保護。在建設永久性保護設施(如恐龍博物館)之前,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化石產地,包括提前對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恐龍足跡進行翻模、製作模型、建設臨時性保護棚、對化石及巖層進行防風化處理等,防止人為或自然力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