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境外輸入的壓力,廣州疫情整體態勢是否可控?針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風險,廣州的應對措施得當嗎?復學在即,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4月12日下午3時半,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舉行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總75場)。對公眾關心的多個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一一解答。
1.【採取核酸檢測和14天隔離「全覆蓋」是對的】
記者:為防控境外疫情輸入,廣州等城市正在採取入境必檢測和 14 天集中隔離等嚴格的防控措施,擔當起「守國門」的重 任,您如何評價這一措施的有效性?
鍾南山:廣州採取的境外人員核酸檢測全覆蓋措施,這實際上是外防輸入升級的措施,與當前世界疫情形勢有關。
全球疫情處於爬坡階段,病例不斷增加,中國處於基本控制階段,這樣的反差一定會有外來感染,如果根本沒有我反而覺得奇怪。假如不採取對外來人員核酸檢測全覆蓋,很難防止疫情擴散。「所以,現在採取這樣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做法是對的。」
2.【不認為廣州出現疫情反彈,及早發現關聯病例是好事】
記者:近期,廣州出現了13例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是否說明廣州疫情有反彈?
鍾南山:這裡的關鍵詞是「關聯」。境外來的人,無論是什麼身份,他在廣州可能有家人、有朋友,有很多密切接觸者。我們應該要重視這些密切接觸者。
廣州能及時發現關聯病例是好事,我不相信從其他城市入境的人一個接觸者都沒有。傳染病是沒有邊界的,病因沒有剷除,肯定會有感染。廣州採取措施,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絕對是好事情。什麼叫反彈?出現大群體的爆發是反彈。所以目前我不認為是反彈,而是及早發現的好結果。
3.【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
記者:當前,廣州正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有序推進復工復產 的部署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您對此有什麼建議?
鍾南山:首先是要搞好防控,才能夠正常的復工復產,要非常謹慎一步一步走的。這實際上是考驗我們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行政能力和醫療防治的水平。我們現在通過實踐慢慢摸索,一開始相對比較謹慎。包括需要啟用綠碼,要檢查後沒問題,復工後保持距離等等。但是這一步一定要往前走,不能因為個別傳染就走回頭路,不然將對經濟、百姓生活、社有很大影響。
我們還是要堅持往前走,就是復工、復產、複課。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個別感染,馬上隔離,馬上採取措施就不會繼續傳播,不會爆發。有個別感染我不覺得奇怪,非要把它搞到全都是零(病例),我覺得不現實。
當前廣州還在實踐,前一階段採取強力辦法做得很好,例如社區的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許多國家之前有很多看法,甚至有的認為我們的數據是假的,但如果是假的,那其實我們開不了工,這個做不了假,這是事實。
4.【不需要等新增病例為零,滿足兩個前提可以複課】
記者:在境外輸入風險增加的情況下,下月即將開始的中小學開學將面臨哪些壓力?同時,廣州地區不少大學都有大量外國留學生,開學後該如何防止他們回來後引發輸入性以及聚集
性風險?
鍾南山:第一個前提是上課的學生沒有被感染,或者曾被感染,已經過多次核酸檢測呈陰性、抗體呈強陽性確認不會再被感染。第二個前提是注意距離,中小學生上課是不是還是那麼密集,如果是,就要適當地調整學生間的距離。滿足這兩個前提就可以複課。我不覺得一定要等新增病例為零多少周后才複課。
關於外國留學生複課的問題,過去我們注意外國留學生是不是來自疫區,但由於有的國家檢測條件所限,很難判斷當地疫情,已經不存在是否是疫區的問題。留學生回來,一定要通過常規檢測,沒有問題才能複課。
5.【復工復產和病例增長並無必然聯繫】
記者:本月 8 號離鄂通道已經開放,廣州正陸續迎來大量來穗返穗人員,這是否會導致廣州疫情波動?目前廣州復工復產正進行時,但不斷出現有新增境外輸入病例或其關聯病例,您認為廣州的疫情整體是否可控?
鍾南山:在疾病早期發展時,我們做過一千多例病人的臨床表現總結,50%是沒有發燒的。無症狀是什麼?指的是沒有明顯症狀,症狀是主觀感覺,發燒、全身肌肉疼、咳嗽都是個人感受。有人認為,疲勞和幾聲咳嗽不是被感染,其實這些就是症狀。但症狀是個人感受。體溫不是唯一的標準,國外很多病人只是酸痛、幾聲咳嗽,檢測已經呈陽性。
因此,從湖北來的返穗人員,哪怕持綠碼者,也應該做常規檢測。我們一直沒有做基本普查,但據了解,湖北要做抗體的普查,我估計湖北人抗體陽性的比例會比其他省份高。解封以後,湖北沒有問題,應該還比較可靠。
廣州復工復產和新增病人不見得有緊密聯繫,不能劃上等號。新增病人主要是外來輸入,外來輸入表面看來北京、上海、廣州數字不算少,但我認為也不算多。這個傳染病的傳染性很強,不傳染是不可能的。少數病例不應該妨礙復工復產,復工復產要繼續往前走。
6.【無症狀感染者,一般3、5天後會出現症狀】
記者:廣州今天報告了20多例無症狀感染者,引起社會關注。在最近的報告裡,無症狀感染者有的是省外輸入,有的是境外輸入,對此,您如何評價?
鍾南山:新冠病毒是人類剛剛遭遇到的病毒,我們不了解它的規律。現在不少國內外資料證明了,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感染者有傳染性。新冠肺炎一般有3到7天的潛伏期,這段時間沒有症狀,但人已經帶有病毒。一般在被感染的3到5天後,會出現症狀。出現症狀5天,病毒載量很高,有很強的傳染性。
但也有很小一部分病例,核酸檢測呈陽性,但在隨訪的過程中都沒有出現症狀,這種情況可能是病毒攜帶者,但目前不適合強調這個,因為很難預判之後會不會發展成有症狀。
要注意的是,從國外來、從湖北來的人要及時接受病毒核酸檢測,因為被感染5天後,病毒載量就下降了,所以要及時檢查。
7.【無症狀感染者一直都有現在外來輸入促使我們注意這個問題】
記者:現在「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隱患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何會出現無症狀感染者?中國本土疫情到了中後期才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這是此次新冠病毒的一個特點嗎?還是可 能初期就有?
鍾南山:無症狀感染者一直就有,在國外早就注意了。例如鑽石公主號很多都是無症狀病例。現在外來輸入促使我們注意這個問題。在一些疫情很高的國家和地區,有些人在第一波受感染,還沒有發病,沒有發燒,入境以後檢測發現是無症狀感染者,這更加讓我們注意到這個小的人群。
因為現在國內外(疫情)懸殊太大,我們必須考慮。傳染病的規律就是這樣,只要能夠控制到最低限度,比較穩定,不影響復工、複課和復產。
8.【按照傳染病規律,廣州數字不算高,工作已做到位】
記者:截至4月11日,廣州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9例,境外輸入病例119例。您如何看待這一數據?其中347例本土病例中,病亡1例,屬於高齡患者,這是否反映了廣州醫療救治水平?
鍾南山:廣州做得不錯,我們不敢說做得最好,但還是很不錯的。我們有大量的人員來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現在復工,廣州又迎來大量的外來人員。在嚴防嚴控的情況下,廣州老老實實地把病例數字講出來,按照傳染病的規律,這個數字並不高。我覺得廣州還是把工作做到位了。這是我的評價。
9.【我不認為無症狀感染是很大的威脅,廣州目前沒必要進行全體篩查】
記者:近期廣州在對高風險航班進行排查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時發現了境外輸入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您如何評價廣州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是否還需要加大對無症狀感染者的排查力度,應該如何排查?
鍾南山:在某個航班裡頭發現病例比較多,我不覺得奇怪。入境以後才發病,而且患病很重,我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這促進我們對這些人的重視。
我不認為無症狀感染者是很大的威脅,只不過是之前我們不重視,現在主動排查。我們目前沒有對廣州全民篩查,現在主動排查的做法已經夠了。主要是排查新感染的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對從疫區來的人員及其密切接觸等進行主動排查,這樣就夠了。目前我們沒必要在整個廣州開展(全面篩查)。這要花很大很大的力氣,而且目的不明確。因為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畢竟是少數,而且是非常少數。
10.【中國最成功的是把群防群控做到了社區】
記者:目前廣州在境外疫情輸入防控過程中,實行全流程閉環管理,您認為結合當前廣州的疫情形勢,是否需要一套可持續的、常態化的社區群眾自我防護體制?
鍾南山:我想經過所有國家的衛生觀念和自覺性都會明顯加強,回家要認真洗手。從社區級別的防控來說,發展一套成熟防控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國最成功的是把群防群控下到了社區。這已經是常態化的。很多人問,那會要一輩子戴口罩嗎?絕對不可能,疫情是突發性,不是持續性,一般來說到夏天,病毒活躍度下降。現在,南半球的巴西、澳大利亞要注意。今後,我相信中國人會養成很好的習慣,比如,不大聲講話,經常洗手。
11.【絕對不相信自然免疫,代價太大了!明年新冠若再出現會更好應對】
記者:有專家認為,從全球來看,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在接下來幾年都沒有辦法完全消滅,院士認可這種看法嗎?如果確實如此,防控策略應該如何調整?
鍾南山:任何專家都沒辦法預判。像脊髓灰質炎、天花、麻疹一樣,病死率非常高,最後都是靠疫苗。新冠肺炎疫苗全世界包括我們國家,都在爭分奪秒地研發。
我不相信自然免疫能夠解決,這個代價太大了。現在知識技術水平這麼高,怎麼可能還靠這樣的自然免疫辦法?我完全不同意,還是要靠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還會不會出現?除了疾病規律,還要靠人為幹預。不管國外怎麼說,我們就有這個能力,依靠著我們的社會體制,武漢1月23日封城,3月4日病例數達到頂點,再到2周回到原來的狀態,只花了1個多月恢復。
新冠會不會再發生?我估計夏季會下去,秋季要注意,秋季冬季、明年春季會不會出現?不敢說。我們還搞不清楚中間貯主。新冠病毒雖然病死率沒有sars高,但複雜性、傳染性比SARS高得多。不過,就算明年再出現,我們已經有早診斷早隔離等經驗,我不相信全世界還會出現目前的狀況,因為全世界已經積累了經驗。這次是遭遇戰,再出現是阻擊戰。所以,疫情有可能會再出現,但絕對不會像這次這麼狼狽。
統籌/廣州日報五號樓工作室
文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晴 翁淑賢 申卉 黃蓉芳
圖片、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燕 蘇韻樺 駱昌威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葉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