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QQ發起一項問卷,就推出已讀功能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網友表示「你出我就卸載QQ」,也有網友建議就算推出已讀功能的話,也要設置一個開關,可以選擇性關閉。還有網友調侃,就算有選擇性開關,社交軟體也免不了再推出個會員專屬功能。
這些話雖有調侃之意,卻也傳達出網民的擔憂。社交軟體雖然讓我們更便捷地交流,但也將我們無形中捆綁在其軟體系統中。已讀功能的出現,無疑會再度給網民施加心理與情緒壓力,使他們更難脫身於此。
即時通訊已經存在多年了。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即時通訊軟體(MSN)上,各種表情符號給小夥伴們亂發一通,胡言亂語。當時的我們還對這一領域感到新奇無比。但現在,「多虧」矽谷某個創意滿滿的技術大哥,發明了一種新功能,使得即時通訊這個往日如天堂般的領域變成了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怪物,完全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
這個怪物,就是社交圈又恨又怕的已讀功能。
01
已讀功能下的網民
多數社交平臺上都有已讀功能,這意味著當對方閱讀你的消息時,你能得到相應提示。無論是iPhone或iPad上的iMessage,還是臉書上的聊天框,亦或是WhatsApp(Facebook旗下的一款即時通訊軟體) 和Snapchat(集即時通訊與分享為一體的社交平臺軟體,也叫色拉布),幾乎都未能逃脫令人焦慮的已讀功能。
當收信人閱讀信息後,在Facebook的對話框裡,收信人的頭像會出現在對話框旁的小圓圈裡;在Snapchat上,箭頭會從不透明變成透明狀態;在WhatsApp和Twitter的對話框中,表示發送成功的「對勾」會變成藍色;在iMessage上, 「已發送」就會變成「已讀」,並且會告訴你他們閱讀信息的準確時間。
不論以哪種方式出現,聊天窗口角落裡的「已讀 XX:XX」,或是陰魂不散的藍色對勾,抑或是對方的頭像,都操控著我們的在線交流方式。
更難為人的是,連Facebook的帖子也有了已讀功能。這就讓我們更難擺脫那些多年未聯繫的朋友的邀請,或是你想盡一切辦法避免的同事生日酒會。因為一旦你刷到這些帖子,即使是無意中,對方也能看到你的狀態,這就使你不得不顧忌對方的面子。
已讀功能於2011年首次出現在蘋果產品中,不過該功能可以自定義關閉。WhatsApp還在設置中提供了關閉雙藍勾的選項。但在Facebook和Snapchat上,關閉已讀功能就比較困難了,後者沒有提供任何措施。有些人甚至使用瀏覽器擴展插件及其他黑客工具來關閉已讀功能,避免其帶來的社交媒體焦慮。
不出所料,隨著已讀功能的出現,過去那種由用戶自己掌控何時回復消息的自由蕩然無存。已讀功能把我們與社交軟體捆綁起來,使你不得不在每次互動中都做出及時回應。不管你是在忙於工作、社交活動,還是其他正常生活事務,你都得抽出手來,讓社交媒體掌控你的時間和自由。
02
已讀功能帶來的「虛無敘事」
為了更好地理解已讀功能給我們在線交流方式的變化以及相應的不利影響,我們採訪了東倫敦大學的教授託尼·D. 桑普森博士(Dr Tony D. Sampson)。他曾就數字媒體文化與交流發表過許多作品,最近的項目是從成癮和數字習慣形成的角度來研究社交媒體。
當被問及即時通訊的概念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時,桑普森說:「回復的即時性增加了網絡社交的強迫性成分。現在大多數人都是通過Facebook聊天,而且已經適應了這種交流方式——即創造一種形成習慣的互動,讓用戶儘可能長時間地留在平臺上。」
當看到對方已讀信息,但卻沒有收到回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遭受情感上出其不意的打擊。我們會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才導致對方不想回復;抑或是對對方感到極其憤怒,竟然有膽不放下手頭的事情回覆信息。我們圍繞著那個「已讀」的通知,構建了整個毫無根據的敘事。
另一方面,當我們無意「忽視」別人,沒有立即回復他們的信息時,不論有任何正當理由,都讓我們難以避免地看起來像一個混蛋。同時,我們還面臨著隨之而來的內疚和壓力。我們拼命向對方解釋為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才回復,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已經把對方的及時回復當作理所當然。
03
促進交流還是捆綁用戶?
或許在某些情況下,有些粘人的、過度需求保護的伴侶或朋友會主動要求對方開啟已讀功能。除此之外,恐怕沒有誰會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開啟已讀功能吧?
桑普森說,社交媒體的構建越來越多地圍繞著形成習慣的互動模式而發展:基本上,Facebook和WhatsApp或任何你所在的消息系統都希望讓你留在那個系統中。桑普森解釋說,「他們的目的是引發人們在情緒壓迫情況下產生的負面情緒,從而讓人們不斷檢查他們的社交媒體頁面或使用應用程式。一方面看看我們是否收到回應,另一方面看我們的信息是否已變成已讀狀態。」
在以前那個輕鬆得多的時代,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剛看到消息」就足夠了。但如今,在這個聯繫日益緊密的世界裡,現代人的對話充滿了社交焦慮:某某是不是很生氣我看到了消息卻沒回復?我能不能一邊發這條火爆的微博,一邊避開群聊?
很明顯,已讀功能的大規模推廣並不是為了我們用戶自己的利益和享受,那麼問題來了:那推出這一功能到底為了什麼?桑普森認為,這一切都要歸結於社交媒體,它們需要從我們的社交互動中提取價值,我們的行為數據被嚴格記錄下來,並賣給營銷公司。
關於已讀功能,他這樣說:「社交媒體美其名曰讓用戶彼此聯繫更加緊密,但對他們企業來說,這不過是一種賺錢的方式。用戶越是被迫查看各種通知和消息,他們就越能保持數據流的活力,我們就越有可能不斷地洩露更多自己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可以被出售。」
作為一個絕不擅長回復別人的人,我不難親眼看到已讀功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我想我們都經歷過雙方的挫敗感。但隨著這一功能被引入越來越多的平臺,我們不得不問,它的邊界在哪裡,將在何處止步?它是否會讓我們陷入一些黑鏡般的噩夢——根據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的熱度定義我們?
在Snapchat上,有些年輕人因失去了連續571天與好友互動得到的「Snap streak」標識(Snap streak是Snapchat為促進網絡玩家交流所推出的一款遊戲,與QQ中的好友互動標識相似。只要雙方每天互發消息,就可以得到這種標識。)而傷心欲絕、歇斯底裡。這是否預示著我們在為社交媒體所掌控呢?
誰知道呢,也許是時候把群聊靜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