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來到茂名市茂港區坡心鎮牛六架村。
在那(霍)七(逕)公路旁的一個果園裡,只見果樹下按雛鳥、商品(成年)鳥、種鳥分別圈養著許多外形酷似鴕鳥的巨型鳥類。據了解,鴯鶓也叫「澳洲鴕鳥」,屬
於鶴鴕目鴯鶓科,體型僅次於非洲鴕鳥,其壽命一般在30至50年,一般飼養12至14個月即可屠宰。
村裡第一個養鴯鶓的人叫陳沼光,公路邊圈養著許多鴯鶓的果園就是他的。陳沼光還是村支書兼主任。陳高中畢業後,曾經跟人到海南打過工,也養過豬。1999年,經廣州一個朋友介紹開始學習養鴯鶓。「當時學養鴯鶓主要是覺得它很粗生易養,它的毛皮底下有一層很厚的油(脂肪),所以不懼冷熱、不怕風雨,且幾乎沒有什麼病,吃的飼料也簡單,收成又快,一隻鴯鶓養一年就可出手,扣除成本後大約能賺300元左右,這比種田好多了。」
陳沼光說,鴯鶓全身都是寶:毛是做羽絨的上等材料,皮可做高檔皮革,脂肪可做化妝品(如防曬劑),也可藥用(以它做成的藥膏對燒傷燙傷擦傷有奇效),而且肉質鮮嫩,它的蛋殼也可做成工藝品,殼的渣可作肥料。
鴯鶓以吃黑麥草、墨西哥玉米草等為主,但平時要放點音樂給它們聽。陳沼光解釋說,目的是為了減少它們的「應激反應」:遇到有客人來參觀時,鴯鶓們會驚慌失措,導致減膘甚至猝死。
多聽聽音樂和新聞,能讓它們習慣「明星生活」。記者在採訪時,就看到在果樹枝頭特意掛著收音機,正在播放臺海新聞。對於我們的到來,鴯鶓們泰然處之。
助鄉親早日脫貧陳沼光於2002年開始自己嘗試將鴯鶓蛋孵化。他告訴記者,他的養殖場裡有兩間孵化室,將孵化出來的鴯鶓苗賣給2003年成立的養殖協會會員來養。現在他的協會共有51個會員,其中31戶是本村的農民,全村共養有鴯鶓3600隻;其他會員分布在羊角、七逕,甚至遠至化州、開平等地。
記者說想到村裡其他養殖戶的家裡看看。陳沼光說,不用看了,所有養殖戶的鴯鶓都在他的果園裡集中起來養,「這主要是為了方便參觀。農戶到這裡餵完他們的鳥後就順便幫我幹點活,清理鳥糞。」農戶在陳沼光那裡是「免費」領養鴯鶓的(但要交一定的保證金),待商品鴯鶓出售之日再扣回。據說如今的鴯鶓苗已漲價了,但他賣給鄉親的鴯鶓苗卻比他創業時(400元/只)的價格更低(360元/只),他說:「我有責任幫助鄉親們早日脫貧。」
據稱,許多村民養鴯鶓後也的確脫了貧。他舉例說,村裡有個叫陳水娣的婦女,原來家裡是很窮的,後來把她招進其公司裡幹活,每月有固定的五六百元工資,又讓她領了一些鴯鶓飼養。如今她的家裡已蓋起了三層樓,丈夫還買了一輛拖拉機搞運輸,日子越過越紅火。本報記者 林福益 通訊員 王傳明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