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了負能量的雞湯
今天來點正能量
營救人員:虎鯨潛水——張巍等
營救地點:馬來西亞納閔島
營救時間:2018年情人節
文|噹噹
前言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五億年,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號稱「海中狼」。因為幾十年來的大量獵殺,鯊魚存在滅絕風險。
( 20180214 鯊魚大營救)
2018年2月14日 下午
納閩島沙灘上撿到被衝上岸的鯊魚卵
卵內的鯊魚胚胎在動!在掙扎!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把鯊魚胚胎放回海裡,但這也是一門學問,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1、鯊魚卵(鞘)的殼不能破,所以不能放在尖銳的巖石或硬珊瑚附近;
2、需要被固定在海底植物或石縫中;
3、鞘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個短而中空的角狀物,海水由此進入,使卵獲得氧氣;
於是,專家們決定2018年2月15日由潛水員放回大海,也是潛水員保護海洋的一次有意義的活動。視頻如下:
以上資料和視頻均獲得張巍本人及納閔潛店(井爺)許可
感謝張巍及潛店工作人員營救鯊魚卵寶寶,大海需要你們這樣有責任感的潛水員。
而2017年12月5日
一位小夥伴在朋友圈曬出了這樣一組圖片,他在海邊不知道撿到了什麼樣的生物,於是開膛破肚了以後發現是條鯊魚寶寶。
可惜這條鯊魚寶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鯊魚不是胎生嗎?還有卵生嗎?
答:鯊魚生寶寶有3種情況:
1、卵生:一般是大型鯊魚採用。排出的卵包在扁平或螺旋的墊形鞘內,而墊形鞘是卵在通過輸卵管時四周加上去的。卵呈布袋狀或螺旋狀,產出後被固定於珊瑚礁、海底植物或石縫中。被衝上海岸的棘鮫空卵囊則被暱稱為「美人魚的小錢包」。
2、卵胎生(非胎盤型胎生): 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以卵黃囊或由卵巢排入子宮的卵為營養來源,在子宮中並不形成胎盤。除鯨鯊每次可產300尾以上外,其餘每次頂多數十尾,最少的是狐鮫(長尾鯊),每次只產兩尾。
3、胎生(胎盤型胎生):外包角質殼的受精卵於子宮中發育,成長所需的營養由卵黃囊胎盤得,直到幼鯊幾乎完全成形才產出,每次產數十尾。遠洋的大部份鯊魚是胎生。大部份鯊魚每年按照季節進行繁殖,一些大型鯊魚隔年繁殖。大部份鯊魚懷孕期達8-9個月,白斑角鯊的懷孕期甚至高達24個月。一般而言,大型鯊一次生產較多小鯊,小型鯊則相反。
最後獻上一段視頻,大家可以看到鯊魚寶寶的卵是如何脫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