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科學家在廣州釋放了數百萬隻蚊子,現在……

2021-01-21 科研圈


來源  公眾號「學術經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天上線的一篇論文,報告了一項在全世界備受關注的田間試驗結果。科學家們指出,結合兩種改造蚊子的技術,在中國廣州的試驗現場,他們將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一種蚊子種群「幾乎完全消滅」(near elimination)。



被滅的蚊子就是我們非常熟悉、更是十分痛恨的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俗稱「花腳蚊子」。它們原產東南亞,遍布全世界,被入侵物種專家小組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


蚊子之所以遭人恨不僅僅是因為送我們的「紅包」非常癢,更是因為它們傳播很多疾病,包括登革熱、瘧疾、黃熱病、基孔肯雅熱、寨卡,等等。


▲俗稱「花腳蚊子」的白紋伊蚊(圖片來源:James Gathany, CDC [Public domain])


科學家們與傳播疾病的蚊子做出了長期鬥爭,嘗試過不少方法來壓制蚊子的種群數量。比如,有一種策略是利用輻射讓雄蚊不育,再把它們放到野外。因為白紋伊蚊只有雌蚊吸血,雄蚊吃素(取食植物的汁液),所以投放出去的雄蚊對人類沒什麼影響,又可以幹擾雌蚊產下後代。但是後來發現,不育雄蚊通常比較虛弱,相比野生雄蚊,難以吸引雌蚊子。因此光靠這種「昆蟲節育技術」,控蚊效果還不理想。


另一個更好的方法是用一種叫「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細菌感染蚊子。這種細菌對人體無害,但能感染很多昆蟲,並影響昆蟲的生殖細胞。受到細菌感染的雄蚊子釋放到野外後,當它們與未受感染的雌蚊子交配時,有沃爾巴克氏體的精細胞遇到不含同種細菌的卵細胞,「胞質不融合」現象會讓蟲卵無法存活,達到讓蚊子絕育的效果。


細菌感染的方法在小規模試驗中確實效果很好,可以把蚊子完全消滅。然而在更大範圍實施時,存在一個風險:研究者要把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挑出來消滅,漏網雌蚊被放到野外的話,還能繼續產下後代,並取代野外蚊子的種群。


▲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子會讓未感染的雌蚊子無法產生可孵化的蟲卵;但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子可能讓整個種群都帶上同種細菌(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在中山大學與密西根州立大學聯合創立的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奚志勇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將上面兩種方法做了組合和優化。具體來說,科學家們首先讓白紋伊蚊感染三種沃爾巴克氏體菌株,保證雄蚊和野生雌蚊交配時會發生胞質不融合而讓蚊子絕後。


隨後,研究人員結合了低劑量輻射讓蚊子不育。這麼做的好處是,被細菌感染的雌蚊即便意外放出去也沒有風險,同時保證輻射水平不至於影響雄蚊的生殖競爭力。科研人員減輕了篩選蚊子雌雄的壓力,養蚊子的「蚊子工廠」產量大增,每周可以產生500萬隻改造的雄蚊子


▲利用顯微胚胎注射技術,從其他蚊子體內提取一種沃爾巴克氏體,導入已有兩種菌株的白紋伊蚊體內,篩選出與三個菌株有共生關係的蚊子品系(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經歷了雙重改造的白紋伊蚊,可以幫助控制野外的種群,有效減少登革熱等疾病的傳播嗎?


經過實驗室內的小規模成功,以及對種群數量變化的理論推演後,研究團隊經農業部批准,展開了「以蚊治蚊」的開放式田間試驗。研究團隊與廣東省和廣州市的疾控中心合作,選擇了兩個相對隔離的小島,從2015年開始投放大規模培育的「絕育」蚊子。


▲研究人員選擇了廣州的沙仔島和大刀沙作為試驗點,2015年在沙仔島釋放了只經過細菌感染的雄蚊,2016和2017釋放了經過雙重改造的雄蚊(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 2016 年和 2017 年,蚊子的繁育季節,每周、每公頃有 16 萬隻既受過三重細菌感染又受過輻射的白紋伊蚊登場。在隨後的時間裡,科學家們每周監測蚊子卵的數量和成體雌蚊子的數量變化。


正如科學家們的預期,控制效果十分喜人!持續兩年,在釋放蚊子的試驗點,相比對照地點,野生蚊子數量銳減 90% 左右


▲兩個試驗點野生型成年雌蚊的平均數量減少83%~94%,長達6周內都偵測不到任何蚊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種群遺傳學分析顯示,僅剩的蚊子可能是從研究地區之外的地方隨著人類活動遷移進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蚊子數量的大幅減少也從島上居民的直觀感受中反映出來。兩個島上,蚊子的叮咬率分別下降了 96.6% 和 88.7% !不被蚊子叮,自然就不容易感染蚊子傳播的疾病,這無疑是控制蚊媒疾病傳播的有力佐證。


▲蚊子的叮咬率大幅下降,島民們對投放蚊子的支持率從試驗前的13%提高到試驗後的54%(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為了阻絕蚊子傳播的各種疾病,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各種方法。例如,用真菌控制蚊子,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改造蚊子,甚至給蚊子餵減肥藥,等等。正如《自然》刊發的評論所言,要完全控制攜帶疾病的蚊子種群,恐怕沒有哪種單一的策略可以做到,多種方法的組合可能最有效果。而科學家們在廣州完成的這項工作,無疑是人類在抗擊蚊媒傳染病領域的一項重大進步。


參考資料:

[1] Xiaoying Zheng et al., (2019) Incompatible and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s combined eliminate Mosquitoes. 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9-1407-9

[2] Peter Armbruster (2019) A trial to tackle tiger mosquitoes.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19-02000-0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學術經緯」

(ID:Global_Academia)

▽ 精彩回顧 ▽

相關焦點

  • 美國又作妖,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眾多科學家表示擔憂
    近日,英國媒體報導,說為了阻止瘧疾等疾病的傳播,由英國生物技術公司Oxitec培育的基因變異蚊子將於夏天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釋放。這些基因變異蚊子,將通過與當地普通蚊子交配,使雌性後代死亡。從夏天開始,在接下來的兩年裡,當局每周都會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雄性蚊子。一些科學家對於轉基因蚊子的擔憂並不是始於現在。幾年前,Oxitec公司曾在巴西釋放過轉基因蚊子。這些轉基因蚊子雜合了古巴、墨西哥、巴西的蚊子基因種群。當時就有許多科學家質疑會不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出現更強抗藥性的蚊子,比以前更難殺死,甚至可能傳播病毒能力改變。
  •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美國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 我們常說哺乳動物現在統治著地球,人類作為哺乳動物進化的巔峰之作,更是稱為地球的霸主級生物。 乍一看確實是這樣,我們貌似沒有真正的天敵。
  •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擬與普通蚊子交配來滅蚊,專家:恐釀大錯
    但科學家們對這一計劃恐缺乏監管,感到擔憂。從夏天開始,在接下來的兩年裡,當局每周都會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雄性蚊子。《今日美國》報導稱,在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釋放轉基因蚊子的措施,仍需要當地政府的批准。由於只有雌性蚊子會叮咬,這意味著Oxitec培育的雄性蚊子不會將疾病傳播給人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重複釋放轉基因蚊子,將導致野生種群的暫時崩潰。
  • 轉基因蚊子來了!美國釋放數百萬隻,科學家擔心未來會變異
    根據英國《太陽報》的報導,美國為了減少蚊子對於瘧疾的疾病的傳播,減少每年因為被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人口數量,在今年夏天再次釋放出了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這些蚊子在進入野外環境之後,將會通過與普通的雌性蚊子交配,從而減少後代雌性蚊子的成活率。
  • 美國將向環境中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通過與當地普通蚊子交配...
    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英國《太陽報》8日報導,為了阻止瘧疾等疾病的傳播,實驗室培育出的變異蚊子,將於今年夏天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釋放。但科學家們對這一計劃恐缺乏監管,感到擔憂。由英國生物技術公司Oxitec培育的基因變異蚊子,將通過與當地普通蚊子交配,來殺死或減少它們的數量。雖然這項技術在實驗中顯示出了良好前景,但專家警告說,這項計劃在野外實踐中,可能會遭遇可怕的錯誤。「這項策略對每年受蚊子傳播疾病影響的數億人來說,具有相當大潛在的好處。」
  •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轉基因蚊子,遭「地球之友」嚴厲批評
    蚊子的存在對於整個生物鏈來說也有巨大的作用。近期,在美國有實驗研究出一種新型的變異蚊子,能夠有效控制蚊子的數量, 但科學家們擔心這一舉動將會缺乏監管,最後導致生態出現問題。蚊子對於生態的作用早前,實驗室技術人員利用動物的血液來繁殖蚊子。
  •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 使雌蚊交配後斃命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 使雌蚊交配後斃命  黃琨 • 2020-06-11 09:05:51 來源:前瞻網 E
  • 實驗室的數百萬變異蚊子,或將在美國釋放,目的是什麼?
    為消除瘧疾,數百萬變異蚊子或將在美國釋放,對此該如何評價?據英國《太陽報》報導,Oxitec公司已經從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獲得了實驗許可,將從今年夏天開始在接下來兩年之內,每周都會釋放轉基因蚊子,此次實驗的主要地點是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最終目的是為了阻止瘧疾等疾病在美國的傳播。蚊子是一大類比較「惹人煩」的生物,炎炎夏日的夜晚本來就會很煩躁,這個時候再加上耳邊嗡嗡響的蚊子,瞬間就引爆了我們的暴脾氣。
  • 美國或釋放數百萬轉基因蚊子防治瘧疾,專家:後果想清楚了嗎?
    ,促進毛細血管擴張,造成組織液的滲出,同時會引起人體免疫反應,釋放組織胺,造成局部腫脹。科學家也順應人們的意願、為全民健康考慮,希望研究出新型的方式,直接滅絕那些咬人的蚊子。具體的做法是捉一些公蚊子,對公蚊子進行基因編輯,繁育出一些特殊的蚊子,當這些公蚊子和野生雌蚊子交配,可以降低雌性蚊子的生育率,進而使野外蚊子數量的降低,經過長時間地應用達到滅絕蚊子的目的。
  • 數百萬隻基因變異蚊子從美國實驗室裡放出,成功滅蚊還是創造超級蚊子?
    今年夏天,為了阻止瘧疾等致命疾病的傳播,一種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的基因變異蚊子將在美國各地傳播。由英國生物技術公司Oxitec製造的這種基因變異蚊子旨在通過蚊子之間的交配殺死當地的蚊子,以達到減少當地蚊子的數量。眾所周知,蚊子攜帶登革熱、寨卡和瘧疾等疾病,然後傳播給被蚊子叮咬過的人。
  • 廣州這家全球最大的蚊子工廠,每周釋放上千萬隻蚊子!
    在廣州黃埔,有這樣一家神奇的工廠,TA專門生產令人抓狂又厭惡的蚊子,並且每周會向外界釋放上千萬隻蚊子!這些蚊子究竟有何作用?
  • 美國批准釋放7.5億隻雄蚊子!想幹啥?
    導讀:據此前報導,這種經過基因編輯的蚊子由英國生物技術公司Oxitec製造,當這些實驗室培育出的蚊子在野外與野生雌性蚊子交配時,它們的雌性後代就會死亡。由於只有雌性蚊子會叮咬,這意味著Oxitec培育出的雄性昆蟲不會將疾病傳播給人類。
  • 數百萬隻基因變異蚊子從美國實驗室裡放出,成功滅蚊還是創造超級...
    今年夏天,為了阻止瘧疾等致命疾病的傳播,一種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的基因變異蚊子將在美國各地傳播。由英國生物技術公司Oxitec製造的這種基因變異蚊子旨在通過蚊子之間的交配殺死當地的蚊子,以達到減少當地蚊子的數量。
  • 世界最大蚊子工廠在廣州,每周釋放500萬隻蚊子,他們究竟想幹啥
    提到蚊子這一動物,想必大家都是恨得牙痒痒的。一到夏天它們是非常活躍,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咬你一口。但你知道嗎,這世界上有一最大的蚊子工廠就在廣州,他們每周會釋放500萬隻蚊子,這究竟是想幹啥?可能很多人會對這種行為感到難以理解,覺得這不是給我們添亂了,還嫌蚊子不夠多?但其實,他們這麼做是別有用意的。
  •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基因編輯蚊子消除瘧疾 專家:恐適得其反
    蚊子作為人類「第一殺手」,平均每年會導致725000人死亡,其中大約有66萬人死於瘧疾。而美國為了消滅瘧疾,計劃投放一種經過基因編輯的蚊子。6月8日,據外媒報導,今年夏天,美國為阻止瘧疾等致命疾病的傳播,將在美國各地投放一種經過基因編輯的蚊子,旨在通過蚊子交配以減少蚊子數量並消滅瘧疾。眾所周知,蚊子會攜帶瘧原蟲並傳播瘧疾,此外,也能傳染乙型腦炎、登革熱、黃熱病、西尼羅病毒等其他一些對人體威脅嚴重的疾病。
  • 美國將釋放數百萬基因蚊子,使雌蚊交配後斃命,專家:恐釀大錯
    布絲蟲病、病毒性腦炎、黃熱病、登革熱、寨卡病毒在人類中肆虐,都有蚊子的一份功勞,在過去數千年的歷史中,蚊子事實上是世界上對人類最致命的動物物種,沒有之一,通過傳播疾病和寄生蟲殺死和傷害了千萬人。作為瘟疫攜帶者和害蟲,它們還能夠毀滅城鎮或者摧毀經濟。就算是現在,據統計,每年致死人數平均超過72.5萬人!
  • 中國蚊子工廠周產一千萬隻蚊子,定期放生三千萬隻,究竟用來幹嘛
    世界只大無奇不有,在地球一直發展以來,存在著很多會對人類造成困擾的東西,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生物,而蚊子就是其中一種,蚊子可以說是我們人類最討厭的生物之一,但是又對蚊子實在是無可奈何。,在夏日的夜晚之時,經常在睡覺的時候會聽到蚊子「嗡嗡嗡」的在你耳邊盤旋,第二天醒來就發現渾身的被叮咬的痕跡,但如果跟你說,現在不僅沒有在消滅這些蚊子,反而是在大力生產蚊子,你信嗎?
  • 美國釋放將近7.5億隻轉基因蚊子-雄性!成為人們的安全衛士
    今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佛羅裡達州政府和美國政府近期批准了一項計劃,在2021年和2022年將釋放超過7.5億隻轉基因雄性蚊到佛羅裡達群島。培育出新的雌性幼生後代在成熟前就會死亡因而,雌性蚊子叮咬人與傳播疾病的比例顯著降低。其稱呼為代號OX5034的蚊子後代只有雄性,不能繁殖。因為它是以吸食花蜜一類為食物。
  • 橫行地球一億年的蚊子遇到硬茬?美國將釋放7.5億隻轉基因蚊子
    2022年釋放7.5隻轉基因蚊子。科學家通過研究蚊子琥珀化石發現,億萬年之前,蚊子為了對付比人類大得多的皮糙肉厚的恐龍,進化出極其鋒利的「嘴」,可以直接刺穿恐龍的皮膚!進化出強大的嗅覺,以至於現在幾十米都能就能聞到人的位置。蚊子的分類早在侏羅紀時代蚊子就已經存在了,作為從上古時代存活到現在的「活化石」,蚊子經過數億年的演化,種類已經演化出多達3300多種。蚊子的種類五花八門,並不是所有蚊子都嗜好吸血、喜歡在夜間出沒。
  • 世界最大「蚊子工廠」在廣州,每周產上千萬隻蚊子,竟是為了……
    世界最大「蚊子工廠」在廣州,每周產上千萬隻蚊子,竟是為了…… 2020-11-07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