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鄭氏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鄭氏精英奮發進取,在戰國、秦……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中,鄭姓人才比肩接踵,千古美談,膾炙人口。
鄭氏三公
歷代6大鄭氏名人
1
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2
鄭國
鄭國,字子徒,孔子弟子,且是七十二賢人之一,本名鄭邦,漢代學者避漢高祖劉邦諱改為鄭國,《孔子家語》作薛邦。據傳是東漢經學家鄭玄的始世祖,鄭玄為下十五世。
3
鄭吉
鄭吉(?―公元前49年),會稽(今江蘇吳縣)人,西漢將領。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漢宣帝時,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發西域諸國兵攻車師有功,升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萬餘人歸漢,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將他迎降。匈奴僮僕都尉由此罷。鄭吉因功為安遠侯,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故《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鄭吉去世後,賜諡號為繆侯。
4
鄭樵
鄭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中國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
鄭樵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立志讀遍古今書,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
鄭樵著述有80餘種,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等遺文,其中《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5
鄭復光
鄭復光(1780—約1853):清代著名科學家。字元甫、瀚香,安徽歙縣人。精通數學、物理與機械製造。1846年寫成《鏡鏡冷痴》5卷,集當時中西光學知識大成。在完成此書的基礎上,製造了中國最早的一臺測天望遠鏡。另著有《鄭元甫札記》(手抄本)、《鄭瀚香遺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傳。
6
鄭和
鄭和(1371? - 1433?),明朝太監 ,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 。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正史僅載鄭和為雲南人,並無其他生平事跡傳世。據云南昆陽《故馬公墓志銘》載,鄭和為馬哈只(佚名)第二子,長子馬文銘,姐妹四人 ,然此說為孤證,學界存疑。吳晗據此推測,鄭和或於洪武十三年(1381年)為明軍進攻雲南時所擄,遭受「宮刑」;(1382年)被選於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384年)14歲的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其一生篤信佛法,廣造佛經傳世。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厲害了我的鄭!
這6位鄭家先祖個個了不起!
祝願鄭氏家族人才輩出!萬代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