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隻可愛的寵物,是許多孩子的心願。這個要求,基本上家長都能夠滿足。然而,隨著「另類寵物」在成人世界裡流行,一些上小學甚至上幼兒園的孩子也開始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要求。玉米蛇、綠鬣蜥、蜜袋鼯,甚至杜比亞蟑螂,這些「神奇動物」讓孩子們興奮異常,卻讓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感到擔憂。
綠鬣蜥
家長眼裡的「養蛇少女」
在寓言故事《農夫與蛇》中,蛇被賦予了陰險和恩將仇報的形象。不過在8歲的小姑娘童童眼裡,蛇卻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尤其是家裡曾經養的那條玉米蛇,她一有空就會伸出手去摸一摸。除了對蛇感興趣,童童對許多動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家裡除了松獅犬,還養了綠鬣蜥、蜜袋鼯,這些動物都是在她的要求下才買來的。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自然是希望什麼都不養,但是孩子既然提出來了,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儘量滿足。」童童爸爸王先生說,他家裡的寵物已經覆蓋了「海陸空」,雖然養的種類很多,而且有一些動物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寵物」,但他認為這對女兒的成長是有益的。
「對動物好,對待人肯定也差不到哪去。」王先生認為,養寵物可以培養小孩子的愛心,還可以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認識新的小夥伴。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難得了。比如,通過電孵化箱孵小雞的過程,童童就認識了許多小朋友。小雞孵化要21天,這段時間裡,指導老師要求孩子們每天都要觀察雞蛋的變化,並把變化的過程分享到微信群裡。這個活動不但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比強迫孩子寫日記要強得多,還能收穫一些有趣的生活常識。「市場上買來的雞蛋就孵不出小雞來,這個常識好多人就不知道。」
後來,在女兒的要求下,王先生家又養了綠鬣蜥、蜜袋鼯等小動物。這些動物雖然讓人眼前一亮,但畢竟不同於貓狗,所以他比較注重安全防護,每次餵食都會讓女兒戴上手套。他說,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養什麼寵物其實都是「三分鐘熱度」,寵物買回家,打理的重任其實還是落到了家長身上。不過,他每次都會和女兒說好,養寵物可以,但必須要負起責任來,不能買回來就不管了。比如,蜜袋鼯吃的飼料需要像衝奶粉一樣攪拌,他就讓女兒來做這件事,培養她的責任意識。
有一年,王先生帶著孩子去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玩,裡面有和蛇互動的環節,回來之後,孩子便鬧著買了一條玉米蛇。但是,蛇畢竟不是小貓小狗,而是吃活物的動物。王先生說,一提到蛇一般人就會想到冷酷和狡詐,但這是成人的視角,不是孩子的視角。在孩子的眼裡,蛇也好,狗也好,都是可愛的小動物。他說,玉米蛇吃小白鼠,這個場面還是比較「殘忍」的,但是他覺得這也是一次教育的機會。「通過蛇的捕食,讓她知道什麼是生物鏈,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美好,也有殘酷的一面。」他認為,無論是貓狗,還是玉米蛇,本質都一樣,重要的是在於如何教育和引導。
蜜袋鼯
另類寵物能不能養?
其實,許多另類寵物並非中國原產的物種,王先生說,他家的玉米蛇就是從一個花卉市場裡買來的。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十裡河附近的一家水族市場,這裡有不少商鋪都在販賣巴西龜和鱷龜。一位商戶說,這些烏龜大多來自人工飼養的,很少有野生的,個頭小一點的就會當作寵物,個頭大一點的會有飯店過來收購。在網店上,出售各種蛙類、蜘蛛甚至是蜈蚣、蠍子等動物的比比皆是。記者在其中一家網店看到,爬蟲類動物的售價從十幾元到上千元不等,發貨地點位於浙江台州,店主表示他的貨大多是人工飼養的,部分蛙類和蜈蚣還是從國外的養殖場引進的。
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北京黑豹野保站站長李理表示,其實,這些另類寵物大多都是從境外走私而來的,部分動物會在運輸的過程中死去,這樣一來這些動物原本的種源就會面臨災難。另外,將這些生物帶到我國,也是一種生物入侵,會嚴重影響生態的平衡。市場上出現的蜥蜴、蛇、蠑螈等均為野生動物,根據我國法律是禁止飼養和售賣的。
尹鑫是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行館的飼養員。在他看來,家中並不適宜飼養蛇、蜥蜴、蛙這樣的另類寵物。而且,和養貓養狗有很大不同,如果方法不得當,動物和人可能都會「很受傷」。尹鑫說,兩棲爬行類動物的習性各不相同,但因為大部分動物皮膚裸露,需要保溼;而且這類動物一般是夜行性動物,白天不愛動,夜晚活動比較多,家中飼養容易讓動物出現日夜顛倒的現象。另外,兩棲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室溫變化,動物體溫也會發生變化。因而,這類動物需要一個合適的溫度,對環境要求比較苛刻。如果飼養不當,動物們可能會出現應激反應而咬人。
專家
不妨樂觀看待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認為,區別於貓狗等傳統寵物,現在孩子們飼養的寵物出現了多元化的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童話故事、電影、繪本等文化產物的豐富。那麼,養「另類」寵物會不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呢?宗春山表示,所謂的「另類」只是成年人眼中的標準,在孩子們眼中它們並沒有任何的標籤,所有的寵物都是一樣的,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一項研究顯示,將不養寵物的孩子和飼養寵物的孩子進行對比發現,飼養寵物的孩子很少會有孤獨感,也喜歡跟別人分享,而且擅長照顧比自己年幼的小孩。宗春山說,孩子們希望多飼養一些陌生的小動物,這恰恰反映出他們渴望探求新事物,這也是很好的科普學習機會,家長不妨樂觀看待這一點。家長們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要飼養這個寵物」、「你對它了解多少」之類的問題,藉此機會讓孩子深入地去了解這個動物,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當然,有些動物的危險性家長也一定要告知,做好引導工作。
本報記者 王琪鵬 張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