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藍天,為了展現科學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在冬天和春天交替的時候,長白山還披著厚厚的積雪,冷氣足夠凍掉人們的下巴,不過在一片水晶宮般的冰雪世界中,還有很多堅強的植物,比如說紅松和紅豆杉等等,就算在零下幾十度的大冷天,它們也不會落葉凋零,仍然披著美麗的綠色針葉就像一群群勇敢的戰士,昂頭挺胸站在白茫茫的雪地裡,給大森林帶來盎然的生機。很多松柏樹的葉子有點像綠色的小細針,有的還又硬又尖,如果我們將松針切成兩半,放在顯微鏡底下,我們就會發現在針葉表面裹著一層角質層,就像盔甲一樣,為什麼松樹要武裝自己的葉子呢?
因為北方的冬天又長又冷又乾燥,這些細細的尖尖的葉子外面裹上一層厚厚的角質後,這樣就會保護植物內部的水分不增發,熱量不散失。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生存策略,對那些一年四季都長著葉子的植物,我們就管它叫常綠植物,它們的葉片能在樹枝上呆上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這種植物的枝頭全年都掛著綠葉,大多數的松樹、柏樹都屬於常綠植物,雖然常綠植物一年四季看起來都是綠色的,但是它們並不是不掉葉子,而是邊掉邊長,所以看上去總是綠綠的。除了松樹、柏樹這些來自北方的小戰士們,常綠植物的陣營裡還有許多南方的小夥伴,比如榕樹、香樟樹、棕櫚等等一大群。小夥伴們生活在不同氣候下,有的在炎熱乾燥的環境中,有的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中。
而那些呆在乾旱地區的小夥伴們,為了保住珍貴的水分,葉子漸漸地變得又厚又硬,還有的在葉片的表面抹點油,這樣保溼的效果就更好了。桉樹就是這麼幹的,至於那些多雨地區的常綠植物,它們就很幸運,氣候溫暖水源充足,葉子也長得肥肥厚厚油光水滑的,就好像打了蠟一樣,特別像棕櫚、椰子、芭蕉等等熱帶植物,恨不得張開雙臂擁抱陽光。葉子長得又大又綠,看上去精神抖擻。芭蕉葉最大能長到30釐米寬,兩到三米長,展開的芭蕉葉足足有地板到天花板那麼高。還有一些植物就不一樣了,它們選擇在秋冬天和乾旱缺水的時候讓葉子掉光,露出光禿禿的樹枝,這些植物叫做落葉植物,經常作為行道樹,長在馬路兩旁的法國梧桐就是一種落葉植物。
常見的落葉植物還有蘋果樹、梨樹、楓樹、柳樹、銀杏等等,落葉植物的葉子往往比較薄,壽命的也就是短短幾個月。一般春天綠葉綻在枝頭,秋天變黃了就飄落,到了冬天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杈了。葉子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也會有生老病死,新生的葉子是嫩綠餓,這是因為它裡面有一種神奇的物質叫做葉綠素。葉綠素負責吸收太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為植物製造氧氣和營養,不過葉綠素主要吸收紅色光和藍紫色光,綠色的光它吸收不了,於是這些綠色光就被扔了出來不要了。我們的眼睛看到了被葉子表面反射出來的綠色光,就會覺得綠葉非常美麗。可是葉子裡面除了葉綠素外,還有其他的色素,其中有一種就叫做葉黃素,聽名字我們就知道了,葉黃素專門發射黃色光。
在新生的葉子裡面,葉綠素多葉黃素少,葉子主要反射綠色光,葉片當然就顯得很綠了。等到了秋天,氣溫下降,葉綠素變少了,這個時候葉黃素變多了,反射出來的黃光超過了綠光,於是葉子看起來就是黃色的。常見的梧桐、銀杏等等都是這樣的,秋天葉子變色就好像老人頭髮變白一樣,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植物營養不良或者被害蟲咬了,葉子也會變色,也會掉下來。等到了冬天,天氣冷下雨少,植物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就會讓葉子離開枝頭飄落到地上,最後慢慢的腐爛變成養分,為明年長出新的葉子做準備,這樣一片葉子的生命就結束了。
你可能會想,我們看到的有些葉子既不是綠色也不是黃色,的確有些葉子秋冬季會變紅,毛黃櫨入秋葉子就不變黃,而是變成了鮮豔的紅色,北京有名的香山紅葉,觀賞的就是毛黃櫨的葉子。還有些葉子是紫色的,像紫葉李、紫葉海棠等等,就是因為它們的葉子裡含有花青素,這種色素和植物裡面的糖相結合,就會變成好看的紫紅色。其實花青素在植物的葉或果實中更多,是不是有不少的水果成熟之後都是紅色的呢?這其實就是花青素的作用。那麼我們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喜歡藍天的文章,那就點讚關注藍天吧。以後的文章我們還會為大家持續帶來一些乾貨,記得關注藍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