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自然界中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你可能想到廣袤的森林,無垠的草原,卻很難將它們和鋼筋水泥的城市聯繫在一起。
但就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會,最近卻頻頻有野生動物出沒,聯萌菌也未能「倖免」,親身經歷了這驚悚的一幕。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上周六的晚上,聯萌菌帶著狗子像往常一樣在小區裡遛彎。
狗子突然興奮異常的跑向了不遠處的草坪。這裡簡單說明下:我所在的小區綠化還不錯,吸引了很多流浪貓在此棲息,每次狗子發現它們都會不長記性的上前討一頓毒打。這次我也以為是狗發現了貓,趕忙鎖住了牽引繩。
牽引繩是可伸縮式的長繩,上鎖後狗子便無法再前進,但它仍執拗著把頭伸向前去嗅探,一時間我也無法將它拽回。
「啊嗯!」帶著警告的尖叫聲從灌木叢中傳出,這隻貓發怒了。只是叫聲有些奇怪,不似尋常貓的「嘶嘶」聲,反而有點像狗在低吼,音調卻比狗更為尖銳。
連著幾句奇怪的叫聲後,我突然意識到灌木叢中的傢伙根本就不是貓。擔心我家傻狗的安危(它依舊興奮的往前衝),我用力將它拖回到身邊,遠離了那片草坪。
事後,聯萌菌將自己的遭遇向小區狗友群的群友訴說,沒想到很多人都表示曾遇到過這個傢伙。
而且還不止一隻。
甚至不怕人,還會主動攻擊流浪貓和寵物狗,警察對它們也無可奈何。
有群友還發現過它們的幼崽並拍了照片。
面對這個像狗又似貓鼬的傢伙。
有人說是小浣熊。
也有人說是狗獾。
還有人說是魯迅文章裡的猹。
一一排除錯誤答案後,它的身份終於被確認。這個傢伙原來叫貉(hé),就是我們熟悉的成語「一丘之貉」中的「貉」。
貉,是犬科貉屬現存的唯一物種,外形似狐,體型介於浣熊和狗之間,毛色烏棕,四肢短呈黑褐色,兩頰及眼周黑色有「海盜似的面罩」為特色。常棲息於山野、森林和近水的灌木叢,晝伏夜出,雜食性。
因為都帶「面罩」,不熟悉貉的人往往會將它和浣熊弄混,但其實二者從外形到性格,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外形上,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尾巴,浣熊的尾巴是帶著很明顯的粗黑色圓環的棒狀尾巴,而貉的尾巴則沒有這麼明顯。而且浣熊的爪子可以像人一樣五指分開,貉則跟狗一樣五指是並在一起的。
聯萌菌還發現,不只我所在的小區,上海很多地區近期都出現了貉的身影。
近日上海動物園接連收容救護了4隻貉,上海南站附近、虹橋鎮、青浦等地居民區也有居民反應有貉出沒。
貉為何會集體現身上海?
原來人家本來就有上海戶口,是個地地道道的「本地寧」。
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細數一下,曾幾何時上海本土的野生物種其實還真不少。除了貉之外,還有擅長打洞的狗獾、豬獾、長得像鹿的獐等等,而其中名氣最大的要屬華南虎。
世界僅存184隻的華南虎,也曾擁有上海「戶籍」。據記載,華南虎就在新石器時代「居住」過上海,專家在崧澤遺址也發現過華南虎的亞化石,二者都證實了華南虎是上海的「本土動物」。
隨著城市的建設,人口的聚集讓這些本土野生物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它們不得已遠走他鄉,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難以尋覓到它們的蹤跡。
為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10多年前,上海綠化部門啟動了「引獐回滬」的科研項目,引入獐並進行野化訓練。在今天,我們可以在環城綠帶、郊野公園、濱江森林公園等處「偶遇」獐。
近年來,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相繼出臺,物種引入和野化訓練的落實,讓消失的野生動物重新回歸人們的視線。
今年的疫情限制了人類的活動,卻為這些小動物遷徙尋找新家園提供了便利。貉也藉此潛入到我們的身邊。
它們藏身在居民陽臺下面的裂縫、牆體的空隙、儲藏室、煤氣管道、廢棄的下水道中,通過取食人類丟棄的生活垃圾,尋找食物來源。
很多人因為不了解貉,而對它們充滿恐懼。
其實它們的性格很膽小,之所以出現主動攻擊行為是因為6、7月份恰好是它們的繁殖期,母貉情緒會格外暴躁,出於對幼崽的保護,它們會對感知到威脅的事物發起攻擊。
如果你養狗而小區恰好有貉出沒,遛狗時記得一定要牽好繩,儘量遠離草叢、灌木林等貉易現身的地帶,避免誤傷。
也不要因為它們可愛而進行投喂,更不要試圖抓回家飼養,在性格方面,貉是非常不適合當寵物的動物,即使養了很多年,它依然會咬人。不打擾才是對它們最大的保護。
若影響正常生活,可撥打電話021-52567788向林業部門或警察叔叔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