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男耕女織的勞動形式造就了大男子主義,直至今天,許多男性仍然接受不了比自己收入高的女性。
2019年10月28日,英國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Spousal Relative Income and Male Psychological Distress》的研究論文,中文譯名是《妻子收入對男性的心理困擾》。
研究表明,當妻子收入只佔家庭收入的40%時,丈夫的壓力最小,但是當妻子工資超過該水平時,丈夫會變得越來越不舒服。
眾所周知,在很多國家的文化裡,都存在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形式,也就是說,丈夫負責賺錢養家,而妻子負責貌美如花。
但是研究證據表明,這種大男子主義的傳統習俗會對男性健康產生危害,因為賺錢不只是男人的特權,妻子收入大於丈夫收入也是正常現象。
研究人員對6000多名美國夫婦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當丈夫成為唯一的養家餬口者時,他們感到最焦慮,因為他們承擔著家庭所有支出。
此時,如果妻子能夠有一份穩定收入,那麼丈夫的壓力就會顯著減少,但是妻子的收入不宜太高,否則丈夫的壓力水平會反向急劇增加。
論文作者、Syrda博士指出,如果妻子在婚前的收入較高,丈夫並不會遭受心理困擾,即使他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婚前收入差距。
這個現象的背後是性別認同規範的問題,雖然研究對象是結婚夫婦,但是其中的道理卻適用於其他群體和社會。
社會上始終存在著低估女性能力的觀點,甚至是歧視,這足以表明性別認同規範的持續存在,這種規範不僅會給女性帶來困擾,還會對男性的身心健康有害。
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顯示,在1980年,已婚婦女的收入僅比丈夫多13%。
但是到2017年,這一數字已接近三分之一,並且可能還會持續增加。這一趨勢可能會對社會規範、福祉以及男性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如果妻子的收入超過丈夫,傳統的家庭性別角色就會轉變,其後果涉及多個方面,包括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婚姻忠誠和婚姻談判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對妻子的經濟依賴,丈夫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困擾,因為喪失了與妻子討價還價的能力,例如,一旦離婚,男性的經濟狀況就會變差。
另外,該研究還表明,在評估對方的心理方式上,夫婦雙方都存在著差異。
從妻子的視角來看,丈夫的心理健康情況要好得多,但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這也與性別規範有關。
因為男性賦予了自己養家餬口的責任,即使受到打擊,也會傾向於掩飾壓力和沮喪,那麼妻子很可能看不出來。
實際上,妻子普遍認為,當她們收入達到家庭收入的50%時,丈夫會開始苦惱;但是在丈夫的眼裡,這個閾值只是40%。
一般來說,收入高低取決於能力大小,在大多數領域,女性並不輸於男性,甚至還會優於男性,所以丈夫們不需要太過苦惱。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988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