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利用紫外雷射揭示砹原子電離勢

2020-11-23 OFweek維科網

  ——地球上最稀有的天然元素是第85號元素砹,人們對它的基本性質還知之甚少。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4日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放射性同位素設備,揭示了砹的第一電離勢(first ionization potential)和電離臨界值。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

  該項目由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安德烈•安德烈耶夫和CERN的瓦倫丁•費德瑟夫共同設計,利用歐核中心的上線同位素質量分離器(ISOLDE),第一次得到了砹原子的電離勢,這是確定特定放射性元素的化學和物理性質的基本指標量,也填補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長期遺留的空缺。

  原子的電離勢作為最外層價電子的鍵能,與元素的化學反應能力密切相關,也間接決定了其化合物中化學鍵的穩定性。安德烈耶夫說:「這一實驗值還可作為理論基準,用來預測超重元素的原子和化學性質,尤其是最近發現的第117號元素,它與砹是同族元素。」

  很多人只知道砹的同位素有衰變性,在癌症治療中用於標靶α治療,是一種理想的短程輻射源。1940年,奧森與同事通過α粒子轟擊鉍而得到了砹元素。1964年,麥克羅林研究了一小塊砹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樣本,首次觀察到它在紫外區有兩條光譜線。除此以外,人們沒有砹原子光譜的其他數據。

  在此次實驗中,研究人員先在歐核中心用內源共振電離光譜和高靈敏原子核衰變探測來研究,通過砹的特徵α衰變,首次觀察到並識別出了砹的雷射―電離離子,同時通過掃描電離紫外雷射的波長,發現了砹的電離臨界值。然後,他們在加拿大國家粒子與核物理實驗室(TRIUMF)繼續研究,在紅外光譜區又發現了新的光學躍遷,並根據這一新躍遷,確定了一個高效的三步電離方案,再次在ISOLDE上用共振電離雷射離子源(RILIS)進一步研究。

  他們探測了電離臨界值周圍的關鍵區域,發現了一系列高度激發的共振,也叫裡德堡態(Rydberg states),從這一光譜中提取出高度精確的砹的第一電離勢。

  RILIS小組領導費德瑟夫說:「內源雷射光譜是目前研究短命同位素原子性質的最靈敏方法,也是探測人造超重元素光譜的現實方法。這次實驗成功,也為法國和俄羅斯最近開始的同類項目增強了信心。」

  安德烈耶夫補充說:「這一進展讓科學家能開始許多新現象的研究,如砹原子核的大小(半徑)、特殊類型核裂變等,最近,我們的合作夥伴已對此開始了一系列實驗。」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地球最稀有元素砹的基本性質
    科技日報訊 地球上最稀有的天然元素是第85號元素砹,人們對它的基本性質還知之甚少。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4日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放射性同位素設備,揭示了砹的第一電離勢(first ionization potential)和電離臨界值。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
  • 首次測量出:地球上最稀有砹元素的電子親和力為2.41578eV
    科學家使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核物理設備,首次測量了化學元素砹(At)的電子親和力,這是地球上自然存在最稀有的元素。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都很重要。
  • 首次測量出:地球上最稀有砹元素的電子親和力為2.41578eV
    科學家使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核物理設備,首次測量了化學元素砹(At)的電子親和力,這是地球上自然存在最稀有的元素。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都很重要。除了提供這種元素迄今未知的性質並允許對理論模型進行測試之外,這一發現還具有實際意義,因為砹元素是通過靶向阿爾法療法創建用於癌症治療化合物有前景的候選者。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量子遂穿是量子力學基本問題之一,通過對量子隧穿電流的測量,可以實現原子尺度的表面成像,是隧道掃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
  • 我國學者首次利用雷射揭示水光化學中的電激勵羥基超級轉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大連相干光源中心的學者聯合南京大學的學者合作研究,利用超真空自由電子雷射,首次在水光化學中利用電子激發OH超級轉子。研究行星上部的大氣層和行星狀星雲中的光解區 是非常重要的,並將在隨後的高密度大氣的化學反應中的研究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 地殼上最少的化學元素-砹
    現在科學家已發現質量數196 ~ 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 218、 219 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餘都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的。曲折的發現過程砹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 1834- - 1907)曾經指出的類碘,是莫斯萊所確定的原子序數為85的元素。它的發現經歷了曲折的道路。
  • 科學家利用雷射冷卻造出零下273℃中性等離子體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利用雷射冷卻,創造出溫度達到零下273℃的中性等離子體,其比太空深處溫度還要低。這一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顯示了極端環境下(比如白矮星和木星中央)等離子體的新的可能性。  一般認為,雷射可用於加熱,但其實也可用於冷卻物理系統。
  • 「大連光源」發出世界最強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
    最近,在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中國最新一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其單個皮秒(1皮秒等於萬億分之1秒)雷射脈衝可產生140萬億個光子,不僅世界最亮而且波長完全可調。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量子遂穿是量子力學基本問題之一,通過對量子隧穿電流的測量,可以實現原子尺度的表面成像,是隧道掃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
  • 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而當波長短到100納米左右時,一個光子所具備的能量就足以電離一個原子或分子而又不會把分子打碎,這個波段的光稱為極紫外光。   不僅能拍照,還能「拍電影」   「由於在科學實驗中,需要探測的原子或分子數量可能非常少,存在時間也非常短,普通的極紫外光源無法滿足這個需求,必須要有高亮度的極紫外光源,即極紫外雷射。」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而當波長短到100納米左右時,一個光子所具備的能量就足以電離一個原子或分子而又不會把分子打碎,這個波段的光稱為極紫外光。  不僅能拍照,還能「拍電影」  「由於在科學實驗中,需要探測的原子或分子數量可能非常少,存在時間也非常短,普通的極紫外光源無法滿足這個需求,必須要有高亮度的極紫外光源,即極紫外雷射。」
  • 雷射物理學家首次以仄秒精度測量光致電離
    近日,雷射物理學家首次以仄秒精度測量了光致電離,即10-21級測量。 慕尼黑技術大學的科學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微觀世界時間測定獲得的最高精確度,也是光致電離時間尺度的首次絕對測量。
  • 中德真空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能源利用前沿研討會在大化所召開
    9月22日至27日,由中德科學中心資助的「真空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在分子、團簇和表面研究中的應用——能源利用前沿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來自中國、德國和第三方國家的48位科學家,以及所內相關研究人員參加了本次研討會。中德科學中心主任Heike Strelen博士也蒞臨此會,並就中德合作的以往經驗以及該項目的合作前景進行了詳細介紹。
  • 「超離子冰」的原子結構終於被揭示!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使用巨型雷射將水快速凍結到它奇特的超電子相中,並記錄下x射線衍射圖,首次確定了它的原子結構——這一切都發生在十億分之一秒之內。1988年科學家們首次預測,水將轉變為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其特徵是:在富含水的巨大行星(如天王星和海王星)內部,當遇到極端的壓力和溫度時,就會出現固態的氧晶格和液態的氫超離子冰共存。這些預測一直持續到2018年,當時由LLNL的科學家領導一個團隊提出了這種奇怪水狀態的第一個實驗證據。
  • 用雷射-等離子體放大器觀察熱稠密等離子體中的非線性電離動力學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一個來自德國耶拿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飛秒相干紫外光和一個新穎的四維模型,觀察到高電離氪等離子體成功的形成和相互作用。這一研究將最終會將光輸送到宇宙中的物理形態。耶拿大學的 Frederik Tuitje (右)和Tobias Helk在為研究雷射-等離子源的實驗裝置作準備使用雷射-等離子體放大八倍的電離氪離子作為雷射介質,研究人員發布了一個相干的極端紫外探針脈衝進入等離子體。脈衝識別等離子體狀態的特徵根,當它擴展雷射生成的等離子柱。脈衝通過分析衍射表徵良好的納米靶標。
  • 美科學家發現致命放射性粒子將成抗癌新武器
    美國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了一種神奇的微型「核彈」,其中使用的放射性粒子就是令俄前特工利特維年科喪命的「罪魁禍首」,而它對癌細胞同樣具有致命殺傷力。  據英國媒體8月27日報導,研究中使用的α粒子是體積較大的高能亞原子,它的移動速度很慢,穿透能力在眾多電離輻射粒子中是最弱的,人類的皮膚或一張紙已能將其隔阻,但一旦進入人體內部,就能對細胞造成嚴重傷害。
  • 希望地殼含量僅有25克左右的砹,未來在癌症治療方面能大放異彩吧
    使用質子束轟擊釷元素,物理學家第一次解開了地球上稀有元素-砹元素的一個關鍵秘密。它的所有同位素中最穩定的一個是砹-210,半衰期為8.1小時。所以早上如果我們發現一些砹-210,晚上的時候,它的一半已經變成其它元素了。正因為如此,砹元素是地殼中含量最少的元素之一,大約只有25克在自然狀態下存在。
  • 利用雷射產生的鈾等離子體,會反應成更複雜的鈾化學反應!
    在本研究中,是雷射將能量沉積到目標上,但也會得到同樣鈾等離子體的形成和隨時間變化的演化,通過實驗室裡的這些小規模爆炸,可以理解類似的物理現象。在一項新實驗中,科學家使用雷射對原子鈾進行燒蝕,竊取原子鈾的電子,直到原子鈾電離並變成等離子體,同時記錄等離子體冷卻、氧化和形成更複雜的鈾化學反應。
  •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地球上最稀少的元素——砹元素
    依照滷族元素的顏色變化趨勢來分析,分子量和原子序數越大顏色也就越深。這樣看來的話,砹有極大的可能變成看起來接近於黑色的固體。它在受熱的時候同樣會升華,只不過相比於碘蒸氣來說,它的顏色更加黑暗。在滷族元素當中,砹的毒性是最小的,比重是最大的。但一定要記住,毒性再小也是放射性元素,這裡只是相比於其他的滷族元素來比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