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乾貨】高中地理16種地貌知識點總結,學霸們都收藏了!

2021-01-08 騰訊網

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考的16種地貌精編匯總,務必掌握!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巖、礫巖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巖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巖石地貌類型之一。

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為典型。

具頂平、坡陡、麓緩的形態特點。

丹霞地貌的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它使部分紅層變形,並將盆地抬升。

紅色地層沿著垂直節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風力作用等侵蝕,形成深溝、殘峰、石牆、石柱、崩積錐以及石芽、溶洞、漏鬥、石鐘乳等地貌形態。

主要山體呈方山狀、堡壘狀、寶塔狀、單斜狀峰群等。

丹霞地貌區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有的早已成為風景區,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

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雲巖、泥灰巖等 )。

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滷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

總面積達 51×106 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

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 。

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巖性分為:石灰巖喀斯特、白雲巖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巖區的熔巖喀斯特等。

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巖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巖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

該區巖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幹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

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3、海岸地貌

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 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

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

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

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

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

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

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巖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

侵蝕地貌是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

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

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

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係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

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 1.8萬餘千米,島嶼岸線 1.4 萬餘千米。

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

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海底地貌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的總稱。

海 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 8萬千米,寬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面 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

大洋最深點11034 米,位於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

大陸邊緣。

為大陸與洋底兩大臺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佔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

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 3 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

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

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

大洋盆地。

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佔海洋總面積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

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臺。

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的山系,佔海洋總面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

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

脊翼區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臺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

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與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

5、風積地貌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於古河流衝積物;現代河流衝積物;衝積-湖積物;洪積-衝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巖風化後的殘積 - 坡積物。

影響風積地貌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構、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

如風的類型,有單風向、雙風向與多風向;風速度的大小、起沙風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組成物質的粗細與多少;地面的水分與植被分布狀況等。

風積地貌的基本類型是沙丘。

沙丘的主要類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複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拋物線沙丘、縱向沙壟、新月型沙壟、複合型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沙地等。

6、風蝕地貌

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所形成的地表形態。

風蝕地貌的主要類型有:

風蝕石窩。陡峭的迎風巖壁上風蝕形成的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石窩稱為風蝕壁龕。

風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巖石經風蝕作用而成的蘑菇狀巖體,又稱石蘑菇、風蘑菇。

雅丹地形。河湖相土狀堆積物地區發育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相間的地貌形態。

雅丹是中國維吾爾語,意為陡峭的土丘,因中國新疆孔雀河下遊雅丹地區發育最為典型而命名。

其發育過程是:挾沙氣流磨蝕地面,地面出現風蝕溝槽。

磨蝕作用進一步發展,溝槽擴展為風蝕窪地;窪地之間的地面相對高起,成為風蝕土墩。

風蝕城堡。水平巖層經風蝕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稱為風城。

多見於巖性軟硬不一(如砂巖與泥巖互層)的地層,中國新疆東部十三間房一帶和三堡、哈密一線以南的第三紀地層形成了許多風城。

風蝕壠崗。軟硬互層的巖層中經風蝕形成的壠崗狀細長形態。一般發育在泥巖、粉砂巖和砂巖地區。

風蝕谷。風蝕加寬加深衝溝所成的谷地。

谷無一定的形狀。風蝕谷不斷擴大,原始地不斷縮小,最後僅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風蝕殘丘。

風蝕窪地。鬆散物質組成的地面經風蝕所形成橢圓形的成排分布的窪地。

較深的風蝕窪地如以後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乾燥區的湖泊,如中國呼倫貝爾沙地中的烏蘭湖等。

7、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於地球表面,經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所形成的各種侵蝕、堆積地貌的總稱。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

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

河流一般可分為上遊、中遊與下遊 3 個部分。

由上遊向下遊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

依平面形態可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分汊型和遊蕩型;按河型動態主要分為相對穩定和遊蕩型兩類。

山區與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著不同的發育演化規律與特點。山區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縱坡降較大,谷底與谷坡間無明顯界限,河岸與河底常有基巖出露,多為順直河型。

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層衝積物,有完好寬平的河漫灘,河谷橫斷面為寬U或W形,河床縱剖面較平緩,常為一光滑曲線,比降較小,多為彎曲、分汊與遊蕩河型。

地貌類型中包括侵蝕與堆積地貌兩類,前者有:侵蝕河床、侵蝕階地、谷地、谷坡;後者含:河漫灘、堆積階地、衝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階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類型,可以分為: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分上疊與內疊階地)、基座階地和埋藏階地。

對河流階地的類型及其河谷的結構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過去,了解現在,預測河流發育的未來。

8、冰川地貌

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

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

冰川是準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並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營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

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巖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巖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鬥、角峰、槽谷、峽灣、巖盆等。

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後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衝平原和冰水階地等。

9、冰緣地貌

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

冰緣原意為冰川邊緣地區,今一般指無冰川覆蓋的氣候嚴寒地區,範圍相當於凍土分布區,部分季節凍土區也發育冰緣地貌。

因而冰緣地貌又稱凍土地貌。

地表由於氣溫的年、日變化及相態變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凍結和融化過程稱冰緣作用。

主要有凍脹作用、熱融蠕流作用、熱融作用、雪蝕作用、風力作用。

冰緣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有:石海、石河,多邊形土和石環,冰丘和冰錐,熱融地貌、雪蝕窪地。

冰川地貌組合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從冰川中心到外圍由侵蝕地貌過渡到堆積地貌。

山嶽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為:

雪線以上為冰鬥、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緣作用帶;雪線以下至終磧壟為冰川侵蝕- 堆積地貌交錯帶 ;最下部為終磧壟、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帶。

10、湖泊地貌

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

湖浪是風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質點振動的現象。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攜帶的、湖岸邊坡被剝蝕下來的物質,在岸邊形成湖泊濱岸地貌。

湖浪衝擊邊岸,形成的激浪流拍擊湖岸,形成了以侵蝕作用為主的湖蝕地貌,如湖蝕崖、湖蝕穴、湖蝕階地等。

湖積地貌有:湖積階地、湖積平原、湖積沙壩等。

入湖河流所攜帶的物質,在湖口地區可形成湖濱三角洲。

由於風、氣壓、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圍繞一定位置發生有節奏垂直升降變化的定振波,從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濁流谷地、濁流扇等。

當湖泊不斷填充淤塞,湖水變淺,逐漸向沼澤方向演化形成沼澤。

11、構造地貌

由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

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巖構造地貌和巖石構造地貌。

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

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蹟,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

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臺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

大範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12、熱融地貌

地下冰受熱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稱熱喀斯特地貌。

熱融作用是凍土中的冰融化后土體發生收縮、沉陷的過程。

熱融地貌可分為2類:

熱融沉陷 ,主要發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鬥、窪地、沉陷盆地,積水後成為熱融湖。多發育於平原或高原地區。

熱融滑塌,多在<16°的緩坡上發育。有新月、長條、圍椅、枝叉等平面形態。有明顯的季節性活動周期。

中國大興安嶺北、祁連山東的熱融滑塌每年始於春季,夏季達到高峰,秋季逐漸停止。

13、人為地貌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麵塑造的地貌體的總稱。又稱人工地貌。

人類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

既有直接改變地貌過程和地貌類型,也有通過人類各種社會的、生產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間接對地貌的改變。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反饋和影響也更頻繁,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

例如由於工業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強了溫室效應、全球氣候的變暖和海面的上升,危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為地貌可以分為4個方面 :

人類活動直接對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設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壞性的,如邊坡堆放礦渣引起人為崩塌與滑坡。

人類通過農業生產利用與改造土地,促進農業區域各種(優劣)地貌系統的形成,如亂開墾土地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園林田網化則可減輕沙漠化。

人類通過發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統。

人類通過大量的工程、技術活動改變了地貌的過程和類型。如大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過度的地下水的開採則引起地面下沉等。

14、重力地貌

坡地上的巖體或土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由於坡地重力所移動的物質多為塊體形式,故又將這種移動稱為塊體運動。

按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動、蠕動3類。

形成的重力地貌類型有:

崩塌,又可分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

滑坡。蠕動土屑。

土溜,又分為凍融土溜、熱帶土溜。有時也將山地溝谷中的泥石流列入重力地貌。

實際上,它是重力地貌與流水地貌之間的過渡性地貌類型。

地表風化鬆動的巖塊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塊體運動過程而產生的各種地貌現象的總稱。

其過程分兩類,一是突發性過程,時常造成災害;一是非災變性緩慢過程。

產生的地貌現象是:上部山坡物質不斷被遷移,使山坡逐漸後退;山麓就近接受缺乏分選的碎屑堆積,減緩坡度;整體山坡形態隨二者而不斷變化。

重力地貌類型分為侵蝕類型和堆積類型,前者以陡崖為主;

後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巖屑坡)、滑坡臺階、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階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指各種風化作用生成鬆散的風化層和巖石風化裂隙,巖體結構面發育程度與產狀,地形形態,水活動浸潤作用降低巖土強度與休止角,侵蝕、潛蝕與溶蝕作用產生臨空面而增加巖土剪力、震動等。

它們隨各地自然條件變化而不同,故重力地貌有一定的區域性。

人為因素指各種經濟活動破壞斜坡自然穩定態。

重力地貌普遍存在,甚至存在於海底。因其具有一定的環境效應,包括突發性災害地貌過程和地表沙石化,故受到人們的重視。

因重力地貌的發生存在變形時間效應,故具有可預測性。

中國成功地預報了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歸新灘大滑坡。

15、黃土地貌

發育在黃土地層中的地形。黃土是第四紀陸相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佔陸地面積的1/10 。

典型的黃土地貌有以下特徵:

溝谷縱橫、地面破碎。中國黃土高原溝谷密度達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溝谷下切深度為50~100米 。

溝谷面積佔流域面積的30%~50%,有的達60%以上。地面坡度>15°的約佔黃土面積的60%~70%,<10°的不超過10%。

侵蝕方式獨特、過程迅速 。

侵蝕營力有水、風、重力和人為作用。作用方式有面狀侵蝕、溝蝕、潛蝕、泥流、塊體運動和挖掘、運移土體,其中潛蝕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溝、天然橋、土柱、碟形窪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黃土抗蝕力極低,侵蝕速率為1~5釐米/年 ,個別溝頭可達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衝刷成一條數百米長的侵蝕溝。

溝道流域內有多級地面。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嶺為第一級;降低60~80米為第二級;再降低40~60米為第三級。

一般第一級地形面的黃土地層層序較完整;第二級地形面離石黃土上部地層較薄,以致消失;第三級地形面多只有馬蘭黃土堆積。

第二、三級地形面分別構成谷地,第三級地形面以下為現代河谷。溝道流域黃土地貌層狀結構是黃土地貌發育歷史過程的記錄。

黃土地貌類型主要有:

黃土溝間地。包括黃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頂面平坦寬闊的黃土高地稱塬。

長條狀的黃土丘陵為梁。溝谷分割的穹狀黃土丘為峁。老溝谷(距今約10萬年形成)中由黃土堆積成的平坦谷地稱黃土墹。為溝谷分割後的平地稱黃土坪。沿溝呈條狀分布的破墹地稱地(有的稱壕地)。

黃土溝谷。有細溝、淺溝、切溝、懸溝、衝溝、坳溝(乾溝)、河溝等。

黃土潛蝕地貌。地表水下滲對黃土進行潛蝕,使土粒流失(包括機械與化學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黃土碟、黃土陷穴(有漏鬥狀、豎井狀、串珠狀)、黃土橋、黃土柱等。

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過程中遭受強烈侵蝕的產物。有純自然過程的侵蝕(即古代侵蝕)和人為因素參與的侵蝕(稱現代侵蝕)。

如何減少侵蝕,充分利用黃土土地資源,改造黃土地貌是十分重要的任務。目前的主要辦法是: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利用與改造;始終注意保持黃土地區生態系統的平衡。

16、雅丹地貌

中國內陸荒漠裡,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

上世紀初中外學者進行羅布泊聯合考察時,在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發現這種奇特的地貌,並根據維族人對此的稱呼來命名,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在世界上許多的乾旱區都可以找到,在中國也並不僅限於新疆。

從青海的魚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涼,在南八仙到一裡平公路道班之間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北內陸的最大一片「雅丹」分布區;

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臺的「風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

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乾旱區的湖泊,在形成歷史中往往包括反反覆覆的水進水退,因而發育了上下疊加的泥巖層和沙土層。

風和流水可以帶走疏鬆的沙土層,對堅硬的泥巖層和石膏膠結層卻作用有限。

不過,緻密的泥巖層也並非堅不可摧,荒漠區變化劇烈的溫差產生的脹縮效應將導致泥巖層最終發生崩裂,暴露出來的沙土層被風和流水帶走,演變為凹槽狀;

依然有泥巖層覆蓋的部分相對穩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長條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態逐漸凸現出來。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認為是強大的盛行風在起主導作用,但這並不是單一的主導因素。

比如在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東,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這就說明在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導作用;

另外有的雅丹,是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龍城雅丹。

相關焦點

  • 高中同學注意!高考地理常見的16種地貌,為文綜打好穩贏的一仗
    在高考中,文綜地理常成為拉分的科目,而綜合題第37題佔了37分,成為重要制勝點。根據歷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中地理部分的試題特點,考卷中主要以考察考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為主,結合生活實際,綜合考察了考生的實際知識應用能力,針對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在高中這三年掌握好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 高中地理「必修一」學霸筆記,看看學霸如何學地理
    高中教育將地理歸納於文科之中,很多學生認為地理是一門只需要背,記的學科,用學習歷史,政治等學科的方法學習地理,效果並不理想.要想學好地理,必須弄清楚地理學科的特點.高中地理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以及支撐地理學科的地圖,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專門的學科知識.地理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區別於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地理的方法,才能學好地理.
  • 學霸總結:高中物理知識點公式總結大全!考生速來收藏,高考必備
    高中物理知識點難且多且雜,許多童鞋都對物理感到頭疼,高考命題要求是難、中、易的比例為3:5:2,能力題主要體現在中難等程度的題型上,抓住了中等題的得分,高考物理就可以有88分了,這是很好的成績了,正是這一部分(80%)決定了我們高考是否成功
  • 「高考地理」學霸都在用的16種常見地貌總結!建議收藏!
    高考地理知識龐雜大家都是知道的,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徵,要想全部都記憶的話非常困難,並且有一些知識單單死記硬背是不夠的,需要自己的理解。在地理地貌特徵是同學們記憶的難點,很多同學在記憶的過程中都會混淆知識或者記憶不清。
  • 地理動畫視頻|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等高線知識總結高考地理中選擇題答題技巧精品 | 衝刺2020高考地理之解題技巧專項突破 | 專題1.1 圖文材料分析類精品 | 衝刺2020高考地理之解題技巧專項突破 | 專題1.2 地理事項判讀類精品 | 衝刺2020高考地理之解題技巧專項突破 | 專題1.3 比較排序組合類精品 | 衝刺2020
  • 高考地理:考點+主幹知識687條總結!附簡答題+計算題~答題模板
    童鞋們好哇,學姐今天為高中生帶來了高考地理知識點(主幹考點+687條知識點)而且正好昨天有個小可愛和學姐說高三了,地理很差,不知道怎麼複習所以學姐還帶來了「基礎知識總結+計算題模板+大題萬能模板+思維導圖」希望能幫助到高三備考的小可愛們下面就是學姐帶來了高中地理六大福利(電子版)1《高中地理基礎知識點(687條總結)》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地表形態的塑造知識點,附高考地理必考16種...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概念辨析  一、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1.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的力量,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高考地理「寶藏」:高中區域地理終極版知識點總結!看一下就是分
    哈嘍同學們~~又來展示乾貨嘍!!本文我們分享的是高中地理!在高考中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把這兩部分內容學好的,高考地理就不影響你上一本了。區域地理的學習,首先要從這個地區的經緯度,地形,氣候,經濟,人文,城市的分布等方面。今天帶來的是區域地理部分,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完整版見文末!!!以上為資料部分截圖!
  • @同學們: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文科生滿分必備!
    高中地理一直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需要大家背知識點的同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經緯度的計算,相信很多同學都曾被這種題難倒過,從而導致頻頻丟分,那麼今天應同學們的呼聲給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其中幫大家歸納了知識點,做了表格,方便大家分類知識點鞏固自己薄弱的地方。
  • 高中地理,高一至高三,備考新列知識點全總結,口訣+技巧+概念
    小菌心得:地理這門學科,在之前一直屬於理科,之後再轉成文科的,因此相較於歷史和政治,它所需要的思維和邏輯性更強。倘若只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在你進行考試的時候,你會感覺哪怕是選擇題中,真正地死知識點可能只有一兩道題。
  • [地理問答]常見的16種地貌總結一覽
    [地理問答]常見的16種地貌總結一覽 2011-11-25 16:46 來源:高考資源網 作者:
  • 高中生物乾貨,清北學霸整理生物必修一知識點,適用於期末衝刺!
    大家好,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是高中生物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從初中升入高中是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是高步入高一的時候,忙著熟悉生活環境,忙著和同學間的人際交往,忙著與新老師之間磨合,在此期間同學們往往會忽視了學業,嚴重的甚至開始變得厭學,小編身邊就有很多例子,初中時候明明成績很優秀,上了高中之後成績越來越差,最後便完全放棄了學習。
  • 「高中數學」16模塊知識點:分類總結+針對性提分!高三複習必備
    童鞋們好,這麼快就周日啦,學姐給大家帶來乾貨之前,想和泥萌分享一部劇《知否知否,應是肥紅瘦》真的是學姐認為的唯一一部百看不膩的劇,學習的空閒時間可以看看(女主和男主的三觀很正,能為我們帶來正確的人生觀)本文學姐就為大家帶來了「高中數學」16模塊知識點!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大小考看這個就夠了
    高中地理一共有三個必修知識,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除此之外,還有選修內容旅遊地理,這一內容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因此,出的考題也較多。其實,就高中地理這門課程而言,很多學生之所以認為難,還是因為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點太多,可記憶也要講究方法,要與地圖地貌人文等知識統一起來。中國地理,各省直轄市人文、地理、地貌、特產各不相同,但章節編排相似,特有規律,世界地理也類似,所以老師認為比較法記憶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再者,就是做題,很多人都在批判衡水中學的題海模式,主張學生自主發展,注重學生素養的養成。
  • 高中數學:三角函數知識點總結,附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建議收藏
    三角函數是數學中屬於初等函數,進入高中學習,同學們應該都知道,三角函數是與我們整個高中學習生活都分不開的。但單單三角函數的公式就會讓初學者混淆,不容易記住,如此多且複雜的公式,又該如何去掌握好它們呢?初中學到的只是三角函數的「皮毛」,高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公式及運算規律,一下子,三角函數的知識構架就豐富了起來。僅僅從三角函這一知識點來看,在高中數學的學習更具有難度,若課前沒有對課程進行充分了解,只是盲目聽課的話,就會出現上課跟不上老師節奏的現象。
  • 高中地理常用計算公式大盤點,建議地理小白收藏記憶
    同學家長們大家好,我是來自清北助學團隊的晶晶學姐,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好的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來幫助大家提升成績。今天來說說地理,地理可以說是文科中的理科,不僅僅有大量知識點需要記憶背誦,還有需要理解靈活運用的計算題。
  • 初升高暑假銜接: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高中開學當學霸!
    初升高暑假銜接: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高中開學當學霸!暑假過半,新學期開學僅剩二十多天了,這兩天,找我們拿學習資料的同學越來越多了,這些同學就想要在暑假裡,提前預習新學期的知識,爭取在新學期,自己的成績孩子再上一層樓。
  • 高考學霸總結,高中化學常用知識點總結集錦,快收藏學起來
    高中化學怎麼樣拿高分?學化學,你先不要看難的東西,抓基礎,先將課本知識抓牢,你就抓基礎,化學式啊,方程式,周期表的元素遞變規律什麼的都要很熟很熟,同時把配套的練習拿出來做,刷題十分關鍵。不少同學複習中抓不到重點,聽課明白,做題不會,其實這就是沒有理解透徹的原因,要想學好高中化學基礎一定要抓牢,重點知識一個都不能落!今天,學姐給大家分享一份清北助學團隊的學霸們整理的《高考學霸總結,高中化學常用重點知識總結》,十分重點。
  • 高中地理專題:中國地理複習筆記歸納,清北學霸總結(特細)
    對於如何才能將高中地理學得好是近幾年的話題討論熱點,很多同學大部分的地理成績就是很一般般,尤其是理性思維差的學生來說,如何把握高考的命根顯得格外重要。北北學姐為大家整理了「中國地理複習筆記歸納總結(特細)」,裡面不僅有對教材是精煉總結,還涉及高考的重難點知識點概括,希望大家在學習時能夠主動找到地理學科上的規律,以一點為中心,逐漸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大家可以領取一份電子版,希望能幫到同學們快速提高成績,決戰高考!
  • 高中地理:中國五大地貌介紹
    高中地理:中國五大地貌介紹 2020-03-04 19:23 來源:高考地理資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