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最近閒來無事,我就在網上翻看科教類節目,其中有一期內容引起了我的注意,節目講述了一個3歲女童開天眼的經歷。事情發生了河南駐馬店周邊的一個村落,小女孩才三歲,剛上幼兒園,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沒有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地方。
直到這天晚上,她突然對爸爸媽媽說:「姥姥一直坐在牆頭上做啥子?她咋不進屋?」一句話嚇得父母冷汗直冒,因為女童姥姥早就在三個月前過世了,當時一家人還參加了姥姥的白事酒席,怎麼,孩子今天這是「開天眼」了?
在農村,大家對「孩子看到過世的人」這種事是非常敏感的,家長越想越擔心,決定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下。沒想到,到了醫院後,三問兩不問值班醫生直接讓家長掛精神科,家長更慌張了,擔心孩子精神有問題,直到見了醫生聊了一陣,才得出了心理學上的結論:
原來,孩子這種行為是受「泛靈心理」的影響,沒能區分清楚現實和虛構,這讓孩子誤以為自己看到了已經不在了的人,其實只是想像力過於豐富造成的幻覺。
據說,新聞中這位女童,前段時間跟著表哥看了幾部神話類恐怖片,由此刺激到了大腦神經,導致思維出現了認知混亂,聯想到了三個月前剛剛過世的姥姥,這才有了這場烏龍。而且女童一直是姥姥帶大,突然失去最親近的人給她情緒帶來了很大的不安感,加上上幼兒園後又出現輕度「分離焦慮症」,女童這才出現了出現了胡言亂語的情況。
至於被家長誤會是「開天眼」,在醫生看來,這反倒是家長的失職。
泛靈心理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泛靈論」,也就是在17世紀所流行的「萬物有靈」的哲學思想,而兒童心理學上盛傳的「泛靈心理」就脫胎於「泛靈論」,本身是由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
皮亞傑教授認為,孩子在自我意識覺醒後,伴隨出現的心理特徵就是泛靈心理。在這個時期,孩子會把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萬物有靈」,其中不僅包括已經過世的人,還有樹木花草、風雲變化,在孩子眼中都屬於「擬人化」的形象。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乏對世界的概念,一切以自我認知為中心,對周邊的事物欠缺該有的理解,導致整個思維都是「泛靈心理」,所以,現實中才會出現孩子對著空氣講話、對著窗外傻笑的現象。
這並非是看到了不該看到的東西,而是孩子將一切擬人化的後果。在孩子的思維裡,無論是空氣還是樹影,都是可以交流的、被視為「人」的對象。
面對孩子的泛靈心理,家長要如何應對?
在兒童心理學上,泛靈心理一直是備受爭議的存在,有些心理學家對它持反對態度,但有些人則主張家長要順勢引導——泛靈心理並非是絕對的「錯」。只因引導好了,泛靈心理一樣能為孩子的成長如虎添翼。
因此,我們要讓家長懂得「要做什麼」和「避開什麼」。
家長要做的:正確引導孩子的泛靈心理,指導孩子學會人物識辨、物物識辨。
就比如新聞中這個小姑娘,就是誤把院裡的槐樹樹影當成了姥姥的身影,家長要做的並非是指責,而是要引導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比如帶著孩子去觸摸那棵樹,讓孩子認識到她看錯了,藉此提到孩子的認知能力。
當然,最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時刻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不要忽視了小孩子情緒上的負面表現。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大多是因為情緒累積壓力過多導致,並非單純的泛靈心理,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止是正確疏導,還要給予更多的關心,以免孩子因為孤獨而產生幻覺,編造虛擬人物出來。
家長不要做的:平時不要給孩子看神怪類恐怖電影。
當孩子本身存在泛靈心理時,就很容易混淆現實和虛構,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做家長的應該避開讓孩子過度發散思維的做法,以免孩子沉迷幻想。
如果想給孩子講述神話故事,可以利用擬人化手法講述正能量、真善美的情節,以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共情能力,堅決避開陰暗的、負能量的橋段。
以上這些,大家記住了嗎?你身邊有出現過類似的案例嗎?快把經歷和想法分享出來吧!
-----------------------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發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