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伽馬射線的星系神秘源

2020-10-27 科技領航人

二十年多年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伽馬射線的星系神秘源:一顆重中子星,其質量很低的伴星繞其旋轉。

Einstein@Home 研究小組利用在分布式公民科學項目中的大約10,000張顯卡上運行的新穎數據分析方法,通過定期脈動的伽馬射線來識別中子星,以深入搜索來自NASA的費米(Fermi)衛星的數據。令人驚訝的是,中子星在無線電波中是完全不可見的。

中子星也以超過30,000 rpm的速度繞其自身軸旋轉,使其成為最快旋轉的恆星之一。同時,它的磁場(通常在中子星中非常強)非常弱。

2014年的天文觀測使得確定雙星軌道的特性成為可能。"自1999年以來已知的伽馬射線源背後有一顆中子星,自2009年以來被認為是可能的。2014年,在用光學和X射線望遠鏡對系統進行觀測後,人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緊密的雙星系統。但迄今為止,所有對中子星的搜尋都徒勞無功,"這項研究的合著者、曼徹斯特大學喬德雷·班克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科林·克拉克博士說。

為了明確證明中子星的存在,不僅必須檢測其無線電波或伽馬射線,還必須檢測其特徵脈動。中子星的旋轉導致這種規則的閃爍,類似於遠處燈塔的周期性閃爍。然後將中子星分別稱為射電或伽馬射線脈衝星

「在像我們現在發現的雙星系統中,脈衝星被稱為'黑寡婦',因為就像同名蜘蛛一樣,它們會吞噬伴侶,可以這麼說。」克拉克解釋說,「脈衝星利用其輻射和粒子風將其伴星蒸發,使恆星系統充滿了無法透過無線電波的等離子體。」

「這是通過曼徹斯特大學喬德雷爾銀行天體物理學中心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之間的合作製造的第一個蜘蛛脈衝星,但是像這樣的還有更多的蜘蛛脈衝星候選雙星形系統。我們在曼徹斯特大學喬德雷·班克天體物理學中心內的小組正在使用光學望遠鏡密切監視這些雙星系統,以查明它們的軌道周期具有伽馬射線脈動搜索所需的精確度,可以最終確定它們。我們希望這是許多此類發現中的第一個。」

得益於10,000名志願者的計算能力,今天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這項新研究成為可能。這項國際合作將公民科學項目Einstein @ Home的巨大計算能力作為一種新穎的數據分析方法來追蹤來自NASA費米太空望遠鏡的數據中的中子星微弱的伽馬射線脈動。

志願者將計算機的圖形卡(GPU)上的空閒計算周期捐贈給Einstein @ Home。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裡,該團隊做出了一項發現,這將花費傳統計算機上幾個世紀的計算時間。

「雙星系統和位於其中心的中子星,現在稱為PSR J1653-0158,創造了新的記錄,」拉爾斯·尼德(Lars Nieder)博士解釋說(漢諾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的學生,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我們發現了超重量和享元模式的銀河舞蹈。中子星的質量比我們太陽的質量稍大兩倍,它的重量非常重。它的伴星的鉛密度約為鉛的六倍,但只有鉛密度的1%。這顆『奇數對』每75分鐘繞軌道運行一次,比所有已知的類似雙星都要快。」

在確定了伽馬射線脈衝星後,研究小組搜索了它的無線電波。儘管他們使用了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包括喬德雷·班克(Jodrell Bank)的洛弗爾望遠鏡,但他們沒有找到蹤跡。因此,PSR J1653-0158成為第二個快速旋轉的脈衝星,從中看不到無線電波。有兩種可能的解釋:脈衝星沒有向地球發送任何無線電波,或者更可能的是,等離子云完全包裹了雙星系統,以致沒有無線電波到達地球。

在進一步的步驟中,他們從Advanced LIGO探測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觀測運行中搜索數據,以尋找中子星輕微變形後可能發出的引力波。再次,搜索失敗。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具有自毀性的暗物質或許正發出伽馬射線充斥天空
    當天文學家們用伽馬射線望遠鏡捕捉到它們時,發現這些不可見的閃光直指宇宙中一些最具爆破性的結構。目前,一支國際研究者小組希望,這些強大的射線同樣能夠引至另一種更為陌生、難以捕捉到的東西——也就是無形的暗物質。
  • 哈勃揭示了伽馬射線爆發主星系中的第一個高解析度細節
    一組歐洲天文學家已經獲得了發生伽馬射線爆發的星系的第一個詳細圖像。該圖像是用NASA / ESA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高解析度相機拍攝的,並顯示出一個帶有許多恆星形成區域的條形螺旋星系。伽馬射線爆發位於一個這樣的主動恆星形成區域中。
  • 銀河系中發現新的高能伽馬射線源
    ,該天文臺位於墨西哥的一個國家公園中,由一系列巨大的水槽組成。Credit:HAWC 合作組織研究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九種新的高能光子源,其中包括一些迄今為止探測到的能量最高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源似乎都起源於被稱為脈衝星(pulsars)的自旋中子星附近,通過研究這些伽馬射線源,物理學家們正在試圖理解被稱為宇宙射線的神秘高能粒子的起源。
  • 伽馬射線模式暗示星系可能擁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據外媒報導,研究伽馬射線發射的天文學家發現,某些活躍的星系似乎在以有規律的模式發出爆炸。 研究小組指出,這可能是星系中心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跡象。 傳統觀點認為,潛伏在大多數星系中心的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暗物質會不會和伽馬射線暴有關?答案超乎想像!
    據了解,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所謂的未被識別的伽馬射線背景,這些所有的微弱而神秘的伽馬射線信號都是在已知的來源都是基於黑洞和超新星發現的。當研究小組將未解決的伽馬射線圖與宇宙同一區域的物質密度圖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這些射線與預測的暗物質隱藏區域的引力質量精確地排列在一起。這種相關性表明,暗物質可能是宇宙中微弱的伽馬射線背景的主要原因。
  • 暗物質或能像放射性原子核一樣衰變 讓整個天空充滿伽馬射線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希望這些強大的射線也可能指向更奇怪和更難以捉摸的東西——被稱為暗物質的看不見的物質。在一項新的研究已被《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採納,詳細論文發表在資料庫arXiv預印本上,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所謂的「未解決的伽馬射線背景」——也就是說,考慮到已知如黑洞和超新星等來源後,剩下的所有模糊而神秘的伽馬射線信號。
  • 中國南大天文學家在兩個星系中發現伽馬射線,且仍在不斷形成恆星
    3月17日,發表在arXiv.org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一發現,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星系高能輻射的起源。人們一直認為,星系中的伽馬射線是宇宙射線與星際氣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形成恆星的星系儲藏著大量的宇宙射線,因此對於研究銀河系外伽馬射線來說至關重要。然而,在伽馬射線中發現已知會形成恆星的星系仍然相對較少,因此發現新星系並對新星系進行詳細研究對天文學家來說非常重要。
  • 一項國際研究:為什麼有些超新星不會發生伽馬射線爆發?而有些會
    天文學家已經看到一個巨大恆星的死亡,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在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一個國際小組報告了其對一顆產生伽馬射線爆發(GRB)的高質量恆星和超新星的死亡的詳細研究。圖解:藝術家描繪的超新星。噴流與恆星外層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包住噴流頭部的繭,相對於噴流方向開始橫向傳播。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伽馬射線暴 其源自兩個星系的碰撞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伽馬射線暴(GRB)是宇宙中最活躍的事件之一,現在,天文學家已經檢測到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伽馬射線暴。
  • 來自小星系的黑洞可能會發射伽馬射線
    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巨大的星系才會有足夠的能量來燃燒,這是一種巨大的輻射,足以延伸數千光年。但帕利亞的最新研究可能表明,如果條件合適,較小的星系也能做到這一點。在中心的黑洞裡,有一伽馬射線從黑洞裡噴射出來。
  • 中國天文學家從兩個恆星形成的星系中探測到伽馬射線的發射
    人們認為,星系中的伽馬射線是宇宙射線與星際氣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恆星形成的星系是宇宙射線的巨大儲層,因此對於研究銀河系外伽馬射線的發射可能至關重要。但是,在伽瑪射線中檢測到的已知恆星形成星系列表仍然相對較短,因此尋找新的星系並對其進行詳細研究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發現:與黑洞、活動星系和類星體有關!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體物理學家已經接近確定來自太空的高能中微子來源,研究小組將南極中微子天文臺冰立方收集的數據與射電望遠鏡測量的長電磁波數據進行了比較。宇宙中微子被證明與遙遠活動星系中心的耀斑有關,這些星系被認為擁有超大質量黑洞。
  • 在45億光年外,發現大質量恆星坍塌爆炸,並產生了伽馬射線暴!
    現在,由巴斯大學領導的一項新國際研究,將有望揭開這一神秘現象的面紗。許多天文學家傾向於基於重子噴流模型來解釋伽瑪暴。這就是說,爆炸中噴出的物質與瀕臨死恆星周圍物質之間反覆劇烈的碰撞,產生了伽馬射線閃光和不斷膨脹恆星即將熄滅的餘燼。第二個假設稱為磁場模型,假設恆星中一個巨大的原始磁場在初始爆炸後幾秒鐘內崩潰,釋放的能量為巨大的爆炸提供動力。
  • 關於一個擁有兩個黑洞的新研究
    南卡羅來納州克萊姆森–克萊姆森大學的科學家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合作,確定了11個活躍星系的周期性伽馬射線發射情況,為將來可能在其中心藏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非常規星系的研究鋪平了道路該小組完成了困難的第一步,即識別出數年來會周期性發射(上文中的伽瑪射線)的大量星系,並且正在嘗試尋找在這些AGN中導致其周期性(發射伽馬射線)行為的原因。一些潛在的解釋的確很有趣。
  • 關於一個擁有兩個黑洞的新研究
    南卡羅來納州克萊姆森–克萊姆森大學的科學家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合作,確定了11個活躍星系的周期性伽馬射線發射情況,為將來可能在其中心藏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非常規星系的研究鋪平了道路。大多數星系的中心有個黑洞這件事對於天文學家來說並不是什麼很少見的情況,但是,擁有兩個黑洞的星系仍然只是理論上的東西。該小組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論文標題為「系統搜索費米大面積望遠鏡檢測到的活躍銀河核中的伽馬射線周期性。」
  • 高能伽馬射線繪出宇宙能量新「地圖」
    根據美國宇航局所屬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搜集的數據,美國一研究小組現正在對宇宙中最極端能量實施有史以來最清晰的觀測,描繪出一幅宇宙能量新「地圖」,而宇宙「十大高能射線」名單在此基礎上出爐
  • 伽馬射線暴的發現,宇宙裡最可怕的災難,能夠直接蒸發一個星系
    在宇宙裡,有許多現象非常奇特,也異常暴烈,其中最有名、最神秘,也最暴烈的就是伽馬射線伽馬射線是一種波長比X射線還短的電磁波,它的波長只有0.001納米,這是種貫穿力極強、殺傷力也極大的射線。它的大爆發,可以在幾秒或幾十秒內使能量達到超新星爆發的幾百倍,甚至是太陽終其一生即100億年所發出能量的總和。
  • 從伽馬射線爆發中,發現最高能量的光子!能量達到太電子伏特
    伽馬射線爆發是一種短暫且威力極大的宇宙爆炸,伽馬射線暴(GRB)被認為是大質量恆星坍塌或超新星或中子星在遙遠星系中合併的結果。伽馬射線暴從最初非常明亮的閃光開始,稱為即時發射,持續時間從零點幾秒到數百秒不等。
  • 新研究發現伽馬射線的不尋常閃光或可揭示看似巨大的黑洞其實是蟲洞
    新研究發現伽馬射線的不尋常閃光或可揭示看似巨大的黑洞其實是蟲洞(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伽馬射線的不尋常閃光或可揭示看似巨大的黑洞其實是巨大的蟲洞。黑洞的事件視界是一個邊界,物體速度在這裡超過光速時可以脫離黑洞。而蟲洞的話,任何進入其中的物體理論上可以返回。通過假設蟲洞的存在,研究人員研究了可以區分蟲洞與黑洞的方法。他們把重點聚焦在超大質量黑洞上——其質量是太陽的數百萬倍至數十億倍。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發現一個奇特的三體星系,不久將爆炸!
    在宇宙中,三顆太陽結伴而行並非半人馬座α星的專利,所謂的三體星系其實並不罕見。然而,在最近的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的一個三體星系,則是銀河系中前所未見的。一支國際天文小組利用歐南臺甚大望遠鏡拍攝到驚人一幕,三顆恆星被一片蜿蜒迴轉的塵埃氣體雲環繞,如同長蛇一般。於是,天文學家將其命名為阿佩普(Apep)。阿佩普是埃及神話中的神明,形象是一條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