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仙女蝦」
圖為「仙女蝦」發現地
黃島居民徐恭波與小侄女一起去爬大珠山,在山頂的一處小水窪裡發現了一些很漂亮、喜歡「仰泳」的黃色「小蝦」,他感覺很有趣,就撥打熱線,希望找專家給辨認一下是什麼物種。昨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教授鑑定後認為,這應該是豐年蟲,因其形態優美,俗稱「仙女蝦」,但它其實不是蝦,而是一種小型甲殼類生物,早在寒武紀晚期就已存在,曾與恐龍共存。「『仙女蝦』並不十分罕見,但因其個頭太小,一般人很難注意到它。」李教授告訴記者。
偶遇
兩人爬山發現奇怪「小蝦」
48歲的徐恭波家住黃島區袁家村,平時喜歡運動。昨天一大早,他跟小侄女一起去爬大珠山,他們順著山北麓一條比較隱蔽的小道一直爬到山頂。「山頂有幾個石坑,其中一個是圓形的,因為前幾天曾下過雨,裡面積了些水,侄女上前端詳,接著驚叫了一聲,口裡喊著:好漂亮的小蝦!」徐恭波說,他聞聽此言立即上前查看,發現水窪裡果然有一些很特別的「小蝦」,跟他以前見過的其他蝦都不相同。
「我對水生物很有興趣,見過不少奇怪的水生物,但這種東西還真是第一次見。」徐恭波說。面對這些從未見過的神秘生物,徐恭波跟侄女既好奇又疑惑:「這個東西真是奇怪,又沒有人往裡面撒蝦苗,這幾個水坑唯一的水源就是天上下的雨,怎麼就能一下子生長出這麼多小蝦來?難道真的是從天上飄下來的嗎?它們的生命力也太強了。」徐先生感覺很不理解,就撥打早報熱線,希望能有專業人士給解答一下疑問。
目擊
喜歡「仰泳」形態很漂亮
昨天上午,記者走了十幾公裡山路來到大珠山山頂,這處山頂地勢比較平坦,面積有三四百平方米,平時人跡罕至。山頂南側有兩處天然的石坑,其中圓形的那個直徑70釐米左右,裡面存水大約15釐米深。記者就近觀察,發現果然有一些「小蝦」在水裡悠閒地遊來遊去,數量大約有四五十隻,它們身上的一層絨毛隨水擺動,顯得很飄逸,它們的個頭很小,每隻長度只有一釐米多一點,身體中間部位有一條深褐色的黑線從頭到尾貫通,其餘部位則是晶瑩剔透,兩隻黑色的眼睛突出地長在最前端,形態非常優美。
記者觀察了30多分鐘,發現這種「小蝦」只有腹部朝上「仰泳」的一種遊泳方式,無論是前行還是掉頭,它們都沒有把身子反過來的意思。
鑑定
學名豐年蟲俗稱「仙女蝦」
記者拍了照片傳給黃島區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辨認後認為,這很像是「仙女蝦」,但一時難以確定。記者隨後又聯繫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從事水生物研究的李新正教授,他在仔細觀察後認為,這應該是豐年蟲,因其形態優美,色彩柔和,遊動起來絨毛飄逸,如果用顯微鏡觀察,會更加漂亮,就像仙女下凡一樣,因此俗稱為「仙女蝦」。據李教授介紹,按照所處環境,「仙女蝦」共分為兩大類,其中,生活在淡水裡的叫「豐年蟲」,而生活在海水裡的叫「滷蟲」。
「可別小瞧豐年蟲的那些漂亮絨毛,它們不是裝飾物,而是有很大用處,可以增加浮力,而且就像划船的槳一樣,豐年蟲靠它們划水前行。」李教授介紹。
揭秘
「仙女蝦」還是恐龍「前輩」蟲卵不怕煮能存活千萬年
「豐年蟲其實是淡水小型甲殼類生物的總稱,細分之下又分為若干種,但僅憑照片難以判斷這到底屬於哪一種。」李教授告訴記者,豐年蟲早在寒武紀晚期就已出現,目前已存在超過兩億年。記者了解到,寒武紀尚在侏羅紀之前,也就是說,在我們熟知的侏羅紀之王恐龍還沒出現之前,「仙女蝦」就已經存在了;後來恐龍出現了,「仙女蝦」跟它們成了鄰居;再後來,恐龍滅絕了,而「仙女蝦」依然一代代繁衍下去,直至今天。
那麼相對於其他生物,「仙女蝦」為何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甚至在山頂都可以存活呢?據介紹,那是因為「仙女蝦」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在乾涸的湖底,它們可以忍受幾年高溫烘烤與冰凍土壤的考驗。「仙女蝦」的卵比沙粒還小,有一層堅硬的保護外殼,它也是一層真正的熱保護層,甚至可以抵擋沸水的蒸煮,可以存活上千萬年,一旦遇到豐富的降雨,卵就可以孵化出殼,獲得新生,它們堪稱生物界的奇蹟。
「這種生物之所以叫豐年蟲,也是有說法的。」李新正教授告訴記者,「仙女蝦」的卵生命力雖強,但乾旱無雨的時候肯定孵化不出來,而一旦下了雨,它們就會迅速孵化成蟲。通常情況下,有了降雨,莊稼就會長得好,就是一個豐收之年,因此就管這種生物叫「豐年蟲」。「豐年蟲雖然已經存在了兩億多年,甚至恐龍也得管它們叫聲『前輩』,但它們孵化後存活的時間並不長,也就兩三個月,甚至更短。比如雨後的小水窪孵化出一批豐年蟲後,在太陽的暴曬下,一旦水窪乾枯,豐年蟲就會隨之死亡。也就是說,雖然豐年蟲的卵可以存活數萬年時間,但這並不代表成蟲亦是如此,從這方面說,它們的生命也有挺脆弱的一面。」李教授告訴記者,其實豐年蟲並不像此前一些媒體報導的那樣罕見,它們在河裡、湖裡、甚至小水窪裡都能生存。但因為其個頭極小,不仔細觀察很難注意到它們。
李教授介紹,豐年蟲是很多水生動物的餌料動物,在淡水生態系統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們是食物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新進展
發現者希望轉移「仙女蝦」
昨天下午,記者將採訪到的情況反饋給發現豐年蟲的徐先生和他的侄女,兩人得知後感覺很欣慰。「剛開始我們擔心是保護動物,不敢動它們,也不知道怎樣保護它們,現在心裡有譜了,如果不下雨,那個水坑裡的水很快就會幹了,等過幾天爬山,我就把它們全部轉移到別的地方去,讓它們存活的時間更長一些。」徐先生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