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軍工科技的發展,飛彈技術也日新月異。飛彈作為一種能夠執行遠距離精確打擊的武器,從誕生開始,就被各國廣泛重視,並且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資源進行研製。目前世界上的主要軍事強國,都擁有了功能齊全且數量較多的飛彈庫。如美國的戰斧系列巡航飛彈,已經發展出海陸空三軍通用的各類飛彈,可以執行反艦、對地打擊等任務。而我國的飛彈技術經過幾代軍工人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發展。例如我國的東風-10A型巡航飛彈,最大射程達1500公裡,且打擊精度極高,可以做到穿窗而入實現精準打擊。
雖然飛彈通常具有高精準度,但再先進的裝備也有失誤的時候,飛彈在受到外界紅外、電磁幹擾、自身發生故障等都可能出現「丟失目標」的情況。那麼脫靶之後的飛彈,究竟到哪裡去了?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讓飛彈自爆。防空飛彈在失去目標之後,如果沒有指引它新的打擊目標,飛彈會啟動自爆裝置,或者由地面指揮系統啟動該裝置,以防飛彈在推進劑耗盡之後,墜落地面,造成重大損失。
飛彈的自毀系統是非常智能的,除了自帶引爆裝置外,還配有多種傳感設備。這些傳感設備會實時監控飛彈的飛行過程,對飛彈的高度、速度、時間、位置等進行監控。一旦從以上數據判斷出飛彈的飛行狀況不正常,如偏離軌道、彈體故障、或者失去目標的情況下,自毀系統就會啟動,引爆飛彈。如果自毀系統無法正常工作,地面監控系統也會對飛彈發出指令,使得飛彈爆炸。
但是百密一疏,一旦飛彈的自毀裝置發生故障,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2001年10月,當時烏克蘭防空部隊正在進行飛彈試射訓練,但不知為何一枚S-200防空飛彈在發射之後脫靶未擊中目標,但由於自爆程序沒有及時啟動,這枚S-200在脫靶之後又繼續飛行了約200公裡,然後末段制導雷達自動瞄準了一架飛往俄羅斯的圖-154客機並將其擊毀,造成78人遇難的重大損失。
在事故發生後,俄羅斯和烏克蘭立即陷入到了緊張的局面中,後來烏方進行了正式的道歉和一系列補償之後,局面才得以緩解,而烏克蘭防空部隊則被命令7年內禁止測試S-200、S-300等防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