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超全名詞解釋,都齊啦!
查看更多初中、高中知識,關注我哦,每天都更新!
必修三
生命活動的調節
193、應激性:任何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能發生一定的反應。 趨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194、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195、組織液:組織液是存在於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又叫細胞間隙液。
196、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197、溶液滲透壓:所謂溶液滲透壓,簡單地說,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19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護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199、反射: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環境變化做出的規律性應答。
200、興奮: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01、神經衝動:在神經系統中,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衝動。
202、靜息電位:由於細胞膜內外特異的離子分布特點,細胞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這稱為靜息電位。
203、突觸小體: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後每個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狀或球狀,叫做突觸小體。
204、突觸:突觸小體可以與其他神經元的細胞體、突觸等相接觸,共同形成突觸。
205、中樞神經系統:脊椎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位於顱腦中的腦(大腦、腦幹和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它們含有大量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組合成許多不同的神經中樞,分別負責調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06、神經中樞:神經中樞是整個神經系統中最高級的部位,它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207、言語區:言語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它包括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全部智力活動,涉及到人類的聽、寫、讀、說。 這些功能與大腦皮層某些特定的區域有關,這些區域稱為言語區。
208、學習:學習是神經系統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行為、習慣和積累經驗的過程。
209、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這就是激素調節。
210、反饋調節:指在大腦皮層的影響下,下丘腦通過垂體,調節和控制某些內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進入血液後,又可以反過來調節下丘腦和垂體中有關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11、協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揮作用,從而達到增強效應的結果
212、拮抗作用:指不同的激素對某一生理效應發揮相反的作用。
213、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就是該激素的靶器官。
214、靶細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細胞就是該激素的靶細胞。
215、體液調節:指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通過體液的傳送,對人和動物的生理活動進行的調節。
216、非特異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類特定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
217、愛滋病:愛滋病是一種免疫缺陷病,又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極高。愛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等疾病。
218、抗原:能夠引起人類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叫做抗原。 病毒、細菌等病原體表面的蛋白質等物質,都可以作為引起免疫反應的抗原。
219、抗體:能夠和相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球蛋白。
220、體液免疫:B細胞主要靠產生抗體作戰,這種免疫方式稱為體液免疫。
221、細胞免疫:T細胞主要靠直接接觸靶細胞作戰,這種方式稱為細胞免疫。
222、自身免疫病:由於免疫系統異常敏感、 反應過度,"敵我不分"地將自身物質當作外來異物進行攻擊而引起的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223、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是指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
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 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植物生命活動調節
224、向光性:在單側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長的現象叫做向光性。
225、生長素:溫特實驗進一步證明造成胚芽鞘的彎曲生長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引起的,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226、植物激素:植物體的一定部位產生的對植物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的特殊物質。
227、兩重性:指低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植物生長,而高濃度的生長素則抑制植物生長,甚至殺死植物。(濃度的高、低是針對最適濃度而言)
228、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
229、生長素類似物: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a 萘乙酸,2,4-D等,具有與IAA相似的生理效應。這些化學物質,稱為生長素類似物。
230、預實驗: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有時需要在正式實驗前先做一個預實驗。 這樣可以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也可以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科學性,以免由於設計不周,盲目開展實驗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231、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生態與環境
232、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233、種群密度: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234、出生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
235、死亡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
236、遷入率:對一個種群來說,單位時間內遷入的個體,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稱為遷入率。
237、遷出率:對一個種群來說,單位時間內遷出個體,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稱為遷出率。
238、年齡結構: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
238、性別比例: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239、種群的空間特徵: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叫做種群的空間結構。
240、J型曲線:自然界確有類似細菌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的形式,如果以時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曲線來表示,曲線大致呈」J」型。
241、S型曲線: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後,數量趨千穩定的增長曲線,稱為」S」性曲線。
242、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
243、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 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44、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
245、捕食:一種生物衣領一種生物作為食物。
246、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247、寄生: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令一種 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
248、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間。
249、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替代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250、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251、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演替,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252、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和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機統一體(自然系統)叫做生態系統。
253、生產者:指生態系統中的自養型生物(包括綠色植物、 非綠色植物和自養型微生物)。
254、消費者:指只能利用現存的有機物的動物。
255、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屍體、排洩物和殘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在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來製造有機物。
256、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於事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繫,叫做食物鏈。
257、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的複雜營養關係,叫做食物網。
258、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和散失的過程(能量流動的起點、總能量和流動渠道)。
259、能量傳遞效率:一般來說,在輸入到某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到下一個營養級,也就是說,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產地效率大約是 10%-20%.
260、能量金字塔:如果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製成圖,可形成一個金字塔圖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261、能量利用率:人類可以利用的能量佔生物總能量的比值。例如:生態農業中,我們可以將這些廢棄物再利用,如作物莖葉用來飼餵畜禽、作為培養食用菌的原料等,這樣就會使這些農作物體內儲存的能量通過更多的途徑流向對人類有益的地方,提高了總體能量利用率。
262、能量多級利用:合理設計食物鏈,是生態 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被分層次多級利用,使生 產一種產品時產生的有機廢棄物,成為生產另 一種產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廢物資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轉化效率,減少環境汙染。
263、物質循環再生:物質循環與再生原理的理論基礎為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即物質不斷在各類生態系統中進行區域間的小循環和全球地質大循環,分層分級利用。若沒有物質循環 的生態系統,其廢棄物中的能量和物質無法再利用,那麼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會受到 影響。
264、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指組成生物體的C、 H、O、N、P、S等元素,不斷的進行著從無機 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265、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溼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 為物理信息。
266、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產 生一些可以傳遞約化學物質:諸如植物的生物 鹼、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
267、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檸為,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即生物的行為特徵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
268、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69、負反饋調節: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70、人為因素:主要是指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等。
271、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保護代表不同自然地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國家劃出一定的區域加以保護,這些區域叫做自然保護區。
272、生物富集作用:指環境中的一些汙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生物富集作用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
273、水體富營養化:指由於水體中氮、磷等植 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植物等大量繁殖,並引起水質惡化和水生動物死亡的現象。
274、水華:富營養化的池塘和湖泊,由於某些藻類植物的過度生長,使水面形成綠色藻層; 藍藻釋放的毒素殺死魚蝦和貝類等,並使水體產生惡臭,這種現象叫做水華。
275、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
276、陽生植物:在比較強的光照下才生長得好的植物。
277、陰生植物:在比較弱的光照下才生長得好的植物。
278、長日照植物:需要較長的日照才能開花結果的植物。
279、短日照植物:需要較長的日照才能開花結果的植物。
280、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叫做生態學。
281、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係。
282、種內互助:同種生物之間發生的一些有利於捕食或者防禦敵害的行為。
283、種內鬥爭: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之間由於爭奪食物、資源、配偶等發生矛盾的現象。
284、種間關係: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
285、種間互助:不同種的生物之間發生的對雙 方或者一方有利的行為。
286、種間鬥爭:不同種的生物之間由於爭奪資 源、空間等所發生矛盾的現象。
287、赤潮:富營養化的海水,由於某些微小生物的急劇繁殖,導致海水變色,水質惡化,並使魚蝦和貝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叫做赤潮。
288、生物淨化: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的汙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生物淨化過程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重要作用。
289、綠色食品: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汙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
生物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