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月,《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在德國上映。儘管整整過去了一百年,但這部默片電影仍具有使初看者驚嘆的魔力。
精妙構圖與驚悚效果
欣賞《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構圖獨特、驚悚感十足。所以我們不妨將對電影劇情的介紹留至後文,先來聊聊視覺體驗。
電影整體風格是偏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這一點為人所公認。那麼,什麼是表現主義呢?單以繪畫而論,這一流派活躍在20世紀初葉,大本營位於德國。他們對寫實風格不屑一顧,強調人類要重新找回自己,注重將內在情感表現出來。因此緣故,作品往往帶有較濃厚的色彩,且圖案樣式扭曲變形。
這一幕是卡裡加裡博士到鎮上找書記員辦事時的場景。可以看到,書記員的辦公桌椅異常之高,與現實極不協調,隱喻了權力的高高在上。整體建築下寬上窄,加重了這種壓迫感。弗朗西斯去到警局報案時兩名警員的坐姿形象亦是同理。
鎮上的氛圍如何呢?
這一幕是主人公弗朗西斯及好友阿蘭送簡回家的場景。兩人同時喜歡簡,這本應是浪漫、富有色彩的畫面,但鏡頭中的街道、房屋和窗戶卻近乎扭曲,孤燈一盞襯託黑灰色背景,帶給人一種不安感。
類似的扭曲無處不在,充斥著整個小鎮,比如大反派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終於點題了,就是下圖的小屋)。
夢遊者凱撒屢次製造兇案,其蒼白妝容和行屍走肉般的表情令觀影者後背發涼。但他也是可憐人,受卡裡加裡博士操縱。表現他即將倒下死去的那幕,凱撒僵硬地撐開雙手,與周圍的枯木融為一體,沒有思想,內心枯槁。
電影中阿蘭被刺殺的一幕,則將光影帶給人的驚悚感提升到了極致。我們看不到兇手的樣貌,只能通過漸漸升起的黑影與阿蘭驚恐的表情目睹這一切。影子逐漸靠近受害者,將人慢慢吞沒。
如果你看過鬼才大導演希區柯克的《驚魂記》,或許也應該讚嘆在電影藝術發展之初,就有人在銀幕上成功呈現出了這種直面未知的恐懼感。
禁止套娃?反轉效果的創作歷程
1918年,人類從自相殘殺的世界大戰中得以暫時解脫。從戰場上倖存下來的兩個年輕人雅諾維支和梅育在柏林相遇,他們糅合了報紙上的新聞以及個人見聞,創作出劇本《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
故事發生在德國北部的一個虛構小鎮。某天,鎮上來了位詭異的表演者卡裡加裡博士——他聲稱自己的搭檔夢遊者凱撒知曉未來。弗朗西斯和好友阿蘭恰巧觀看了這場演出,阿蘭異常好奇,就問了被催眠的凱撒一個問題:自己能活多久?夢遊者回答:天亮以前。黎明時分,阿蘭被刺身亡。
弗朗西斯認定卡裡加裡博士與好友的死脫不了干係,於是報了警,並展開調查。夢遊者凱撒再度作案,他悄悄潛入簡的家中,擄走了她。簡的父親帶人追趕,救回了女兒,凱撒力竭而亡。弗朗西斯繼續調查,追蹤卡裡加裡博士到了精神病院,他驚訝地發現,卡裡加裡博士竟然是精神病院院長。
弗朗西斯將猜疑告訴了幾名醫生,他們半夜悄悄搜查了院長辦公室,果然發現了一切的真相:原來這個號稱精神病學權威的院長無意間得到一本署名為卡裡加裡的人所寫的書,此人用催眠術操縱人心,實施兇殺。院長的偏執讓他愈加瘋狂,他決心成為卡裡加裡,於是將一名夢遊病人催眠,給他取了書裡的名字——凱撒,實施可怖的連環兇殺計劃。
院長落入法網。
兩名編劇作為戰場上的倖存者,戰後都成為了和平主義者,他們認為德國當局應該為無數人白白送死負責,並進一步反思運轉的權力機器,就這樣創作出了操縱者卡裡加裡博士的形象,而凱撒受卡裡加裡博士唆使殺人,恰恰暗示了威權之下普通人的命運。
《德國電影史辭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German Cinema)中的「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詞條
當劇本被交到導演維內手中後,整個故事結構有了新的調整,產生出一種反轉再反轉的套娃效果。在他的故事設計中,主體並沒有任何大的改動,只不過在首尾多添加了一層包裝:原來,弗朗西斯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他有嚴重的人格分裂,故事中的夢遊者凱撒、愛慕對象簡等都是他的病友,他憑空想像出了這一切,而卡裡加裡博士其實是現實中積極治療他的精神病院院長。
電影就這樣成型了。喜歡小李子的朋友,可能立馬會聯想到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禁閉島》,整體故事設計與此非常類似:都是精神病人致力於探尋真相、揭露陰謀,結果發現原來周圍一切人只不過是自己想像中的投射,要揪出來的大反派一直在幫助自己,甚至陪自己演戲。
2010年電影《禁閉島》劇照
當年《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的改編令兩名編劇大為惱火,他們明明創作了一部反壓迫的劇本,壞人卻被硬生生地改成了好人。儘管如此,從電影的角度來講,仍然需要感慨導演的妙筆生花。也許這種改編沒有完美地完成它的時代任務,卻凸顯了一種迷茫與無力感——這種感覺在人類面臨未知、探尋自我時常常會遇到,也具備更廣泛的精神價值。
參考文獻:
1.(奧)赫爾曼·巴爾:《表現主義》,三聯書店1989年譯本。
2.Robert C. Reimer& Carol J. Reimer,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German Cinema,The Scarecrow Press Inc,2008.
3.(德)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從卡裡加利到希特勒:德國電影心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譯本。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