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擁有約3800座無人鎮,19世紀-20世紀左右,這些城鎮因農業、礦業形成,但隨著氣候變化、礦產枯竭,美國經濟模式的改變,這些遠離主要城市群的城鎮漸漸荒廢,直至被人遺忘。它們當中,有些背靠地質公園得以有機會發展旅遊,然而絕大部分被拋棄在荒野中。
蒙特裡鎮(Mentryville直譯)位於加州聖蘇珊娜山腳下,這座擁有兩百多年的小鎮,早已荒廢了幾十年的時間。今天,當本土的美國遊客提到它時,都未必知道它的存在。
1876年,一位名為蒙特裡的美國人,在乾旱的土地上鑽出一口油井。在19世紀,石油雖然有經過前期的勘探,但由於技術落後,要想真正找到石油還得靠運氣,有時人們挖了幾十口油井都未必能夠看到石油。
蒙特裡的運氣不錯,當黑色的石油從油井裡噴出來時,這位祖籍法國的新美國人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就要開始開掛了,大量的財富就在自己眼前。
這是加州第一座可以使用的油田,在蒙特裡的努力下,大量工人遷移到附近,為其工作。石油越挖越多,蒙特裡的錢包越來越鼓,招來的工人也越來越多,小小的油田村也逐漸發展成一座超過200人的小鎮。
到蒙特裡過世時,這座小鎮已形成了一座功能性齊全的市鎮,並且在不差錢的建造下,這裡有高檔的公寓、學校、舞廳、烘焙坊、旅店,基本可以滿足城鎮居民的日常所需。可以說整座小鎮,都是蒙特裡的財產,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小鎮以這位「暴發戶」來命名。
在那個年代,該城鎮以宜居幸福,高收入聞名加州,即便只是石油工人,也能夠從蒙特裡家族手中獲取高額的報酬。工人收入高,也間接刺激著小鎮的商業化。
但好景不長,受油價影響,依賴石油為生的蒙特裡鎮,開始走向下坡。到上個世紀30年代,由於行業不景氣,最早導致小鎮石油業破產,寒冬下工人待遇大幅度降低,人們紛紛帶著家人逃離蒙特裡鎮。
並且在走之前,居民還把自己的房子,拆得一乾二淨,然後連帶著木板一起運到新的目的地。大蕭條下,離開的人們已經拿不出多餘的錢財,去購買蓋房子的材料,所以當時連一顆鐵釘人們都不捨得浪費。
短短幾十年間,蒙特裡鎮就好像被掐住了脖子一樣失去了動靜,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鏽跡斑斑的模樣。大型的採油設備隱沒在草叢中,人去樓空的死寂,讓忽然闖進在這裡的遊客,都不敢獨自靠近。
後來又經過地震、火災,蒙特裡鎮更顯得破敗。不過得益於美國一些公益組織的保護和推動,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蒙特裡鎮得到了一定的修繕。不至於今天當我們參觀時,那種腐朽的氣息令人望而卻步。
現在的蒙特裡鎮,已成為其周邊山地公園的歷史景觀之一,原有的私人土地大都捐獻給官方。每逢周末,會有一部分遊客自駕來參觀,平常時候也有騎行、徒步的遊客路過蒙特裡鎮。不過大多數人慕名到蒙特裡鎮,並不是因為它的歷史,而是那些流傳在網上神神叨叨的鬼怪傳說。
蒙特裡鎮無疑是幸運的,有前主人蒙特裡的傳奇人生,也有聖蘇珊娜山引來的客流量。而那些無法轉型做旅遊的小鎮,卻只能接受被抹去的現實。
這幾年,我們實地走訪了很多咱們的鄉村小鎮。特別是西南、華北一帶,有許多老人鎮,有些村莊甚至連孩子的身影都沒有。有時我們在想,當老一輩的人離去,那些漸漸失去人煙的鄉村小鎮,是否還有重來的機會?還是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變成一座座無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