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備受矚目的人機圍棋大戰中,谷歌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中盤戰勝了李世石,以1:0的戰局領先。其實關於這場對決,無論贏家是AlphaGo還是李世石,我們都早有心理準備,但聽聞李世石中盤認輸的消息,還是略感意外。世界頂尖的棋手選擇中盤認輸,說明他已無法看到翻盤的希望,選擇放棄,也說明在面對AlphaGo這樣一個人工智慧機器的時候,這位世界冠軍心理的不適應和敏感。而作為機器人的AlphaGo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它甚至能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及時「冷靜」的尋找出翻盤的策略,這是它恐怖的地方。
谷歌的AlphaGo是一套專為圍棋優化設計的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程序,它利用「價值網絡」去計算局面,用「策略網絡」去選擇下子。「價值網絡」能夠一邊推算一邊判斷局面,局面明顯劣勢的時候,就直接拋棄某些路線;而「策略網絡」負責當前的棋局,分析當前哪些棋步是不該走的,哪些棋步最有希望。他的關鍵詞是「深度學習」,可以從以往的大量棋譜中進行學習,並通過與自己的對弈來不斷改進。在此之前,它曾以5:0完勝歐洲圍棋冠軍、職業二段選手樊麾。
本次的人機對決也很容易讓人想到1997年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以2勝1負3平戰勝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西洋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不過如今的AlphaGo和當時的「深藍」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是有本質的不同,主要依靠強大的計算能力窮舉所有路數來選擇最佳策略,而AlphaGo真正更像人類,能夠根據已經學習的內容來判斷成本消耗,自己選擇最優方案。他的圍棋知識不僅是程式設計師遍進程序裡的,而主要是通過不斷的自我訓練和對局慢慢學習而來,這個過程沒有人類幹預。顯然,機器運算速度、數據存儲量都遠遠超過人類,學習的速度也顯然要遠比人類要快,所以在這一方面,它於某個時間點超過人類也是必然的事情。
可以想到,AlphaGo的深度學習技術、神經網絡技術、MCTS等等,這些都是基礎性的技術,也就是通用的,既然AlphaGo能在圍棋方面超過人類,那麼它也可以在其他領域做得比人類好,只要運用上述類似的底層技術,得到相應的解決方案應該不成問題。如果你對這個保持懷疑,那麼最好的例子應該就是同為谷歌在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沒錯,我們一直忽略或懷疑它在取代人類司機方面能夠做到什麼程度,經過這次AlphaGo首局戰勝李世石,我們應該能夠領略到這種深度學習技術的威力。無人駕駛汽車不比圍棋,不是遊戲,也更為複雜,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自我學習和總結,但是IT之家編輯相信,如果有一天谷歌正式拿出了無人駕駛汽車的正品,我們恐怕真得慢慢接受「司機下崗」這個事實了。而這也是人們擔心和恐慌的原因,賽前就有人將本次對局意義上升到「電腦能否戰勝人腦」,這種擔心並非無道理。此前人們引發過「機器人代工潮」導致失業率暴增的擔憂,根據預測,到2018年,全球將有130萬臺工業用機器人投入實際生產,從而大大削減企業的勞動力成本。而未來,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肯定不僅是工廠工人們做的那些活,護士、會計、律師助手、教師等等,各行各業,包括那些需要高級腦力勞動的崗位,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機器人代替。
那怎麼辦?應該恐慌或是阻止?IT之家編輯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工智慧就如水,如果人類能夠利用水的特性順勢而為,讓人工智慧解放人類的勞動,創造人類的無限財富、資源,能夠比人類本身做得更好。「老師」能夠教出最好的學生、「廚師」能夠做出最好的飯菜、「醫生」能夠完成完美的手術……而真正的人類,尋求更具創造性的活動。當然,人類也要把握好水湧流的運勢和規律,不讓其決堤,不讓人工智慧危害到人類自身的安危。相信後者,是人類在將自己的勞動完全交給人工智慧前,必須要解決的。
Alphabet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說的是正確的:「無論誰勝誰敗,人類都是贏家」,AlphaGo或許能贏下最終的勝利,或許李世石能夠成為最終的勝者,但無論如何,這種人工智慧技術的大潮已經湧起,如果能夠完全駕馭技術並讓其為人類自身服務,今天的勝負,也就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