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卷捲毛 看電影雜誌
恐怖片迷大概都會記得這個畫面。
在太空船上,大家都圍坐吃著飯,突然一個男人倒在餐桌上,他抽搐、嘶叫起來。
隨後,他的胸腹破開,一隻拳頭大小、呲著牙的小怪物破胸而出,迅速逃竄。
這是影史著名恐怖片[異形]中的經典一幕。阿看曾經在一篇文裡分析過,這是本片編導對女人生孩子景象的一種恐怖式模擬。
到了後來續作[普羅米修斯]裡,居然又玩了一次生產的梗!
科學家女主因為被感染的丈夫而懷孕,誰知道懷的竟是一隻小異形。
女主通過機器將異形排出(再一次模擬生產)的畫面,算得上給阿看造成生理與心理陰影的top場景了。
[普羅米修斯]幕後
以前阿看不懂。
為何「異形」這個系列,這麼喜歡拿女人生孩子這件事作文章呢?
直到阿看最近追了一部韓劇——
《產後調理院》。
看完第一集直想感嘆:
天吶![異形]算什麼,女人生產過程簡直比之更驚悚恐怖啊!
01
《產後調理院》首先是一部喜劇。
但就是這部喜劇,卻拍出了99%的國產劇都沒有涉及到的一個主題——
孕婦生產過程。
不是那種給醫院和產床幾個特寫、配上女人撕心裂肺喊叫聲,幾秒後嬰兒啼哭聲的生產過程。
而是花費了整整一集時間,仔細描繪了從羊水破、到送醫、內檢、宮縮,到漫長的疼痛之後分娩的過程。
難怪豆瓣有很多類似評論
先來說說劇情。
本片女主吳賢珍(嚴志媛飾,也是[素媛]裡的媽媽),孕前在職場剛剛晉升。
但命運跟她開了一個玩笑般——
當她在公司成為最年輕常務時,也同時成為了婦產科最高齡孕婦。
身為「打工人」,吳賢珍一直工作到了產前一刻。
甚至就連羊水都破在了她面見客戶的過程中,爭取到客戶之後,馬不停蹄打電話給醫院說羊水破了。
這一刻,真是既尷尬,又辛酸。
書本上說,分娩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孩子準備出生的第一產程(胎兒做好娩出準備)——孩子出生的第二產程(胎兒娩出)——胎盤脫落的第三產程——媽媽恢復的第四產程。
但對於吳賢珍本人而言,她卻經歷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階段。
第一產程開始是「屈辱期」。
從灌腸、到剃毛,私密處時不時被器具捅、刮、拔、剪。
全程感受著莫名的屈辱。
卻不知,跟後來的疼痛相比,此刻的屈辱還是人類所能感受到的非常奢侈的一種情感。
進入第二產程,到了「禽獸期」。
在「此生第一次感受到的極端痛苦下」(宮縮的疼痛),產婦不再是個人,只是個哭嚎著求饒的「禽獸」罷了。
而在你哭嚎哀求中,還得面對醫生將手指插入私處的「內檢」。
本片女主就更慘了,成為了男醫生帶實習生的講解案例。
實習生們輪流給女主「內檢」。這邊是痛哭哀嚎,那邊是醫生們淡定交流心得。
之後,經過短暫的平靜期(如果和女主一樣打了無痛針)後,則來到了最恐怖的「發狂派對期」。
也就是真正分娩前。
阿看覺得,之前看過再牛B的恐怖片,好像也都比不上這一刻了。
吳賢珍怎麼形容自己的疼痛呢?「身體裡在進行一場規模宏大的大遷徙」。
非洲草原上,數百萬動物大軍碾過茫茫大地,聲勢浩大,雷霆萬鈞。
而產婦,就是在用身體承受這種了不得的陣痛。
直到某一刻,在生與死邊緣的某處,孩子出生。
產程結束。可產婦媽媽自己的人生,好像也隨之結束了。
02
《產後調理院》這部劇,從生產、到產後。
它幾乎全方位描述了生育這件事,對女性究竟意味著什麼。
但阿看今天並不想談論產後後遺症(漏尿、尿失禁、脫髮等,甚至產後抑鬱),也無意探討生育對女性人生的影響。
阿看今天只想關注一個事:女人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在知乎上,「順產到底有多痛」這個問題下有超過2000個回答,2萬個關注,超過1500萬的瀏覽量。
在2千多個回答中,大多數都是親歷者的故事與描述,她們這樣形容分娩痛:
「感覺像斷了十二根肋骨的疼痛」;
「感覺整個小腹那一圈的腰部被大錘狠狠地碾碎了」;
「跟捅你一刀的痛不太一樣,就像是跟著你心跳的痛」;
「疼的跟篩糠似的,痛到在產床上情不自禁癲起來、大聲哭喊」;
如果你恰好看過恐怖片[驅魔人],這位孕產婦形容自己「就是那被魔鬼上身的少女」。
太有畫面感了!
至於產房裡的景觀,圍觀親屬們則寫道:
「那就像一個殺豬場,嚎叫聲此起彼伏,很多聲音不像是人類能夠發出的。」
亦或是完全相反的景觀:
「大家疼得齜牙咧嘴,坐臥不安,強忍著叫喊的衝動,發出聲調各異的呻吟聲。」
阿看問一個經歷過順產的朋友到底怎麼個痛法,朋友異常實誠:
「就是疼的想死。不想生了,某一刻是真的想死。」
這在某些人看來,是略顯誇張的反應。
這個世界上可能有一半人永遠也無法理解:
究竟是怎樣的疼痛,才能讓一個熬過了十月懷胎的孕婦,在馬上要成為母親的最後關口選擇了放棄。
拿數據說話,醫學上,將疼痛感分為10個級別。
前幾級很輕微,中間字數屬於中度疼痛,7級之後面對的就將是劇烈的疼痛感(肋骨斷裂級別的)。
而分娩痛,幾乎所有人都能達到最高級別疼痛——10級。
從宮縮到最終分娩,疼痛感在不斷上升,而且會持續數小時,有的人甚至是數天。
而在「丁香醫生」的一篇科普文中講到:
作者目睹過一次分娩痛體驗活動,準爸爸們通過機器模擬體驗分娩陣痛。
大多數準爸爸只能體驗到4級疼痛,而一位堅持到7級的男性,只幾秒鐘,就面部抽搐,全身冒冷汗。
所以,下一次,如果再有人跟你槓「不就是生個孩子?」
請看官將本文本段拍在他臉上!並且,祝你光速遠離這種沒有同理心的人。
03
很多人都跟阿看說過:
生孩子不是最難的,生出孩子後(的生活)才是最難的。
可在我看來,生孩子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南了啊啊啊啊啊啊。
更關鍵的是什麼呢?苦,吃了;痛,忍了。
到頭來,所遭受的一切苦痛,還要被人輕飄飄幾句話全部抹殺。
《產後調理院》裡,當嬰兒出生,全家人都圍在嬰兒身邊開始——
產婦妊娠分娩的所有痛苦,便也被一次性全數忘卻了。
婆婆手舞足蹈、滿面春風:「嬰兒怕媽媽受累,一天之內嗖的一下這麼快就順產了呢!」
丈夫弱弱反對:「不是啊,孩子媽媽也是吃了苦的。」
婆婆驚訝瞪眼:「什麼吃苦呀?不論多辛苦,只要看到孩子的臉,就能瞬間全忘光!這就是母親啊。」
病床上,又飢又渴、勞累睏倦的新手媽媽聽著大家的討論,只是莫名有點懵:
「Excuse me?...順產???」
「Excuse me?...忘掉????」
嘿,產婦就像被用完丟棄一樣丟在一旁無人照看,還要接受大家強制的「母性愛慶典」。
這是什麼鬼玩意邏輯啊?
但事實上,可不是電視劇誇張,這才是人間真實,實在太日常不過了。
看知乎上大家分享的經歷:
有產婦在疼痛和煎熬之下實在忍受不了,叫來護士監測宮縮,當發現疼痛級別只到6級時。
護士丟下一句「你忍受疼痛的能力也太差了!」就匆匆離開了。
有的產婦在產後縫針時疼的哇哇亂叫,被醫生訓斥:
「快別喊了,誰沒生過孩子啊?以後考慮清楚再要!」
還有的產婦在忍痛失敗之後和家屬商量順產轉剖腹產,被家屬安慰:
「不矯情了,生孩子哪有不痛的?忍一忍就過去了。」
這些話我相信大多數產婦都聽到過。
我們幾乎已經習慣了,從家庭到社會再到醫院所流露出的對女性產痛的輕視與漠然。
阿看問那個生產過的女性朋友為什麼會這樣。
她幽幽道來:因為中國人生孩子,「鬼門關」繞一圈的觀念早根深蒂固了!
大家覺得這不是很正常嗎?一代代都這樣過來的。
甚至還有和《產後調理院》劇裡一樣的「產婦鄙視鏈」存在。
根據疼痛和所遭罪程度降級排名:難產順產>普通順產>無痛分娩順產>被動剖宮產>主動剖宮產。
當分娩疼痛被作為母愛偉大的象徵。
阿看聽完飯也不想吃了,只想先去吐一吐。
04
決定最後說幾句「無痛分娩」這件事。
技術上,產痛是可以有效降低的。這就是打無痛針。
通過在脊椎外層的硬膜注射麻醉藥,7級以上的痛感可以有效降低到4級以下。
要知道,《產後調理院》裡女主還是打了無痛針的,可還是經歷了幾個過程的難熬疼痛。
而我國孕產婦,大多數都沒有無痛針這種東西的。
一個數據顯示,在中國,當前僅有10%的產婦能夠在生產時享受「無痛分娩」。
而在幾年前,這個數字甚至不到1%。
與之相對的是,在美國,這個數據高達80%。
2017年,榆林孕婦跳樓事件之後,「無痛分娩」才開始更多的被討論和推廣起來。
事實上,這個技術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成熟,而它在國內,一直都是產婦中的「奢侈品」。
為什麼它推廣度如此不足?
借用「丁香醫生」文章中的一句話:「因為病床上躺的是「她」。」
雖然很殘忍,但是很真實
普立茲獎圖書《天空的另一半》中說,「麻醉劑被研發出來後,幾十年來不讓分娩婦女使用,因為婦女受苦被認為理所應當」。
而在國內,經歷劇烈的產痛,更是「人人如此」、「正常過程」。
「無痛分娩」在今天又是為何難推廣?
除了客觀原因(麻醉醫生稀缺),阿看那位女性朋友的親身經歷或許更能說明一些問題。
當她在產程受盡折磨,想起無痛針時,婆婆告訴她:
「打無痛針會有嚴重後遺症,而且,會影響胎兒」。
聽到影響胎兒,我的這位朋友就放棄了。生生熬過了全程,名列「產婦鄙視鏈」最上遊。
而事實是,技術安全有效!更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但謠言顯然更盛行。
李銀河教授曾說過:「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真心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有此共識:
不是一定要經歷「死去活來」的分娩才能證明母親的偉大。
產婦有一天可以根據自己的疼痛敏感度,自由選擇「無痛分娩」(抑或剖宮產)。
希望所有產婦的家人都能正視疼痛,尊重產婦遭受的苦難,而不是用一句「母愛」輕輕略過。
也希望所有的男人都能耐心看看本劇和本文。
參考資料:
[1]為什麼產痛在中國只能靠忍?因為病床上躺的是「她」,丁香醫生,2017.9.6
[2]「順產到底有多痛」,知乎
[3]生孩子的五層鄙視鏈,為什麼說被忽視的「順轉剖」是最受罪,小紅姐產房故事博客
[4]「無痛分娩」為什麼得不到普及?南方都市報,2017.9.14
[5]待產孕婦跳樓:在中國,生孩子從來都不是女人自己的事,世界華人周刊,2017.9.6
原標題:《騙人!我以為看喜劇,結果是恐怖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