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攝影師Nathalie Dautel於2001年英仙座流星雨發生時拍攝到的穿過銀河的流星
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即將來臨,據預報這次可能會有大的爆發。
7月中旬,當地球進入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碎片雲區域時,英仙座流星雨發生了。流星體的塵埃撞入地球大氣層高速滑過夜空。開始時數量很少,每晚只有一些,但以後頻率會不斷增加。
到8月12日,流星雨達到峰值,觀測者有可能看到每小時幾十顆甚至上百顆的流星雨。
美國宇航局馬歇爾空間中心的Bill Cooke解釋說:今年是很好的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觀測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8月中旬剛好是新月,月光對流星雨的影響不大;二、在以往8月12日的流星雨之外,11日一些新形成的纖細的塵埃將穿過地球軌道,成為額外的流星體。
這些纖細的塵埃與其他形成英仙座流星雨的塵埃雲一樣,都來自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不同的是纖細的塵埃還相對年輕,形成於1862年左右(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其他的塵埃形成的時間就很早了(可能是幾千年前),很多已經分散,這就會形成峰值在8月12日的持續一個月的英仙座流星。那些線狀的塵埃最終也將分散,但它現在還保持著一定的初始形態。
Cooke說,如果預報準確,線狀塵埃將於8月11日標準世界時21時左右(北京時間凌晨5時)飄移至地球,在歐洲和亞洲上空產生非常壯觀的流星雨,觀測者們有可能會看到每小時多於200顆的流星。他還建議大家到遠離城市燈光的地方去觀測。
(注意:英仙座流星雨只出現在北緯地區。因為形成流星雨的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軌道是傾斜的,它的塵埃大部分都落到北半球。流星的發射點位於英仙座,所以赤道以南的地區很難看到它。)
北美洲的觀測者在那天後半夜可以看到來自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較老塵埃的「傳統英仙座流星雨峰值」Cooke說:「差不多每小時有40到60顆,它們中的一些非常亮」。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塵埃會「撞上」地球,那彗星本身呢?
美國人Lewis Swift和Horace Tuttle通過各自獨立研究,於1862年發現了這顆彗星,觀察到8月11日線狀塵埃在空間中翻騰。三年後Giovanni Schiaparelli認為這就是英仙座流星雨的來源。他明白這顆彗星有可能撞上地球,但當時沒有人在意這些事情。彗星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觀點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開始被廣泛接受。天文學家開始擔心,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和6千5百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體積差不多大,1992年發現它有可能於2126年撞擊地球。新的數據和結論否定了這種說法,至少在一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它是安全的。
英仙座流星雨是美麗的,它不會傷害我們。放鬆地去享受它吧。今年是少有的能欣賞到它美麗身影的好機會。
來源:北京天文館
上圖為8月12日黎明前部分天區圖。其中紅點為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當你觀測流星雨時,可以找到離地平線很近的金星和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