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消息一出,迅速佔領各類社交媒體頭條,網友紛紛表達著自己的悼念之情:
@丁冠華Roy:一個外星人,結束了他76年的地球探索之旅,今天,他返航了…
@阿哈帶我去巡山 :願你在另一個世界裡,每天都能跑步。
巧合的是,3月14日這一天,是愛因斯坦的生日;而霍金的生日—1942年1月8日,正是伽利略去世300周年紀念日。
@書予空歡:總感覺他帶走了一些秘密,也許他只是給愛因斯坦過生日去了,遊玩浩瀚宇宙之後,一定會再回來的。
@黃色針織襪:出生當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去世的今天也是愛因斯坦生日,偉人命數都一樣嗎
@沒人知道我叫什麼:大概是愛因斯坦有了什麼不懂的問題,所以叫霍金去聊天了吧~
作為中國網友最熟悉的外國科學家之一,霍金的勵志故事曾被無數中學生寫進了考試作文,他本人在2016年的時候,還開通了中國的微博帳號。
2016年4月12日,霍金髮了他的第一條微博。短短一天時間,收穫了兩百多萬粉絲,當時網友們都激動地表示:「媽媽,快來看!我拿到霍金的聯繫方式了!我在和他聊天呢!」
兩年的時間,霍金一共發布了20條微博,還曾在16年的時候,為中國高考的學子加油。
如今,他的最後一條微博停留在2017年11月24日,回答了TFBOYS成員王俊凱的一個提問。
網友@午夜Solo專家 說:
或者換一種思路,霍金生前的最後一條中文微博,是給一個對宇宙好奇的小孩,最親切的回覆。
中學的時候看的第一本正經的科普讀物是果殼中的宇宙,是霍金第一次讓我體會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家也並不神秘。
只要你想去追尋,你提出疑問,總會有回音。
不止科學家
霍金最廣為人所知的身份是天文學、理論物理學家。
資料圖: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他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資料圖: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他的著作《時間簡史》解釋了宇宙、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物理學理論,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澀,很多人買回家並不看,因此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
相對與理論物理學上的成就,霍金更為廣大民眾熟知的是他的科普著作。作為當代理論物理的代言人,霍金對於在公眾面前宣傳理論物理作用是極大的,這一影響力應該無人能出其右。圖為2006年6月21日,北京的一名男子高舉霍金的名著《時間簡史》向霍金提問,當日,霍金在北京舉行科技發展答詢會。
但在科學家的身份之外,霍金還是一個真正的「跨界」小能手。
他出演廣告。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客串。
圖為《生活大爆炸》劇照,謝耳朵與偶像霍金合影。 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生活大爆炸劇組在網上發文悼念霍金
在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親自上陣為以自己為原型的角色配音。
圖片來源:動畫片截圖
跟樂隊Pink Floyd 合作了單曲《Talkin'Hawkin》
在歌中,霍金通過電子語音合成器說了兩段話,其中一句是:「沒必要這樣冷漠,我們需要去做的一切就是確定彼此保持交流。」
資料圖: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暗黑」預言家
在霍金76年的人生中,他一直致力於探索宇宙的奧秘和時間的起點,留下了很多經典的預言。
資料圖: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中新社記者 徐曦弋 攝
在2015年倫敦皇家科學學會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啟動儀式上,霍金就說過:「在無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其它形式的生命。」
他說:「或許外星生命會正盯著我們看呢。」「不管最終地外智慧生命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現在該是有人正式投入進來。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弄個明白。」
霍金在美國洛杉磯發表演講時稱,他認為,未來1000年內,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如核戰爭或者溫室效應。因此,他強調人類必須移居其它星球。
霍金表示:「人類滅絕是可能發生的,但卻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最終可以帶人類衝出太陽系,到達宇宙中更遙遠的地方。」
資料圖: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霍金多次表示,「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按照霍金的說法,人工智慧科技在初級發展階段的確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但是,機器將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於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科學界把這種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慧的轉折點命名為「奇點」。
資料圖: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在一篇《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論文中,霍金指出黑洞其實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再次震驚物理學界。
霍金1976年提出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即黑洞在形成中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但一旦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所有信息就隨之消失,與量子力學認定該類物質信息永不會完全消失的理論相矛盾。這就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女兒在華盛頓大學的NASA系列講座中演講。
30多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矛盾觀點。現在看來,他給了一個更具說服力的答案。霍金承認,自己最初有關黑洞邊界「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他稱,黑洞從來都不會完全關閉自身,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偉大的頭腦歸於星辰
1962年的夏天,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通過朋友,認識了走路笨拙、腳步踉蹌的霍金。第二年7月14日,簡和霍金結了婚。
圖為1989年3月3日,霍金與簡在巴黎。
1990年,霍金與簡正式離婚,結束了他們長達25年的婚姻。1995年9月15日,霍金與長期照顧自己的護士伊蓮·梅森結婚,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霍金與伊蓮·梅森共同生活了11年,2006年兩人宣布離婚,霍金隨後與第一任妻子簡重歸於好。
圖為2005年4月10日,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伊蓮·梅森在西班牙希洪的聖洛倫佐海灘上合影。
雖然很多人認為霍金距離愛因斯坦還有挺大的差距,無法放在同一高度相提並論,但作為當代科學領域裡的絕對明星,人們非常願意把兩名偉大的科學家「隔空」放在一起討論,這種科學界的「穿越戲」也讓很多極客們獲得巨大滿足。
圖為1993年,霍金(左二)首次參加電視劇演出,在《星際迷航》中客串自己,與扮演牛頓(右)、愛因斯坦(左)的演員一起打牌。
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圖為2016年6月29日,霍金在西班牙特內裡費島上作講座。
傳奇不死
霍金在22歲時,被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醫生預測他只能再活兩到三年。
但在此之後的50年裡,霍金靠著特製的輪椅和眼鏡,出書、演講、唱歌、演電視劇,也結婚生子,完成了比一般人更加精彩絢麗的人生。
2007年4月26日,霍金在大西洋上空的飛機中體驗失重飛行,並安全返回地面。這次零重力體驗為他的太空冒險計劃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也使他成為首位體驗失重飛行的殘疾人。
在以霍金為原型的電影《萬物理論》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我們只是靈長類動物的高級品種,生活在一個很小的星球上,它在繞著一個很普通的恆星公轉,而它只是億萬個星系中的一個。
自文明誕生以來,人類一直渴望了解世界潛在的自然法則,關於宇宙的邊界情況應該很特別。還有什麼比沒有邊界更特別的嗎?
人的努力應該是沒有邊界的。我們千差萬別,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糕,總有你能夠做的事情,並且能夠成功。
霍金的傳奇雖已謝幕,但傳奇的精神永不死。
Whil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這句話,送給每一個人
願你也找到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情
成為自己的傳奇
傳奇走了!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為什麼要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原因在這裡!
圖片編輯:李卿
編輯: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