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一部《鐵道遊擊隊》電影,是許多人對這支傳奇革命武裝隊伍的記憶。棗莊是鐵道遊擊隊的故鄉,鐵道遊擊隊是棗莊最紅的資源、最美的傳奇、最亮的名片,也是激勵棗莊脫貧攻堅路上攻堅克難的精神源泉。
魯網11月22日訊(記者 張佳偉)一首「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一部《鐵道遊擊隊》電影,是許多人對這支傳奇革命武裝隊伍的記憶。棗莊是鐵道遊擊隊的故鄉,鐵道遊擊隊是棗莊最紅的資源、最美的傳奇、最亮的名片,也是激勵棗莊脫貧攻堅路上攻堅克難的精神源泉。
22日,「決勝2020——脫貧攻堅看山東」網絡主題活動記者一行來到位於棗莊市薛城區的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體會當地幹部群眾時刻以「鐵道遊擊隊」精神激勵自己,發揚革命先烈們聽黨指揮、不怕犧牲、攻堅克難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做好扶貧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棗莊力量。
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以鐵道遊擊隊紀念館為主體,佔地9公頃,面積69萬平方米,仿佛一列呼嘯的蒸汽火車伴著汽笛的轟鳴駛出山腰。記者駐足這座造型獨特的紀念館前,放眼東西,分別與清秀脫俗的將軍亭、雄偉壯觀的臨山閣、巍巍聳立的紀念碑、莊嚴肅穆的將軍碑廊、盤旋曲折的紀念甬道、平坦寬闊的紀念廣場穿珠成線;南北展目,分別與人民英雄紀念園、三雄墓、影視城守中成軸,近銜青山、遠眺微湖,與周邊自然人文建築渾然一體,東倚高鐵、北望新城,英雄氣概浩然於胸。
魯南鐵道隊成立之初,隊員多數來自於基層工人和農民,在黨的領導下,這支隊伍對信仰更加忠貞,對理想更加執著,抗戰中英雄輩出、可歌可泣。他們在敵後戰場神出鬼沒、重創敵寇,被稱作「能從天而降的飛虎隊」,在抗戰最困難的時期,開闢並保衛津浦線上唯一的交通線、生命線、經濟線(黃金線),先後護送劉少奇、陳毅等千餘名黨政軍首長及指戰員過境,用忠誠擔當和鮮血汗水鋪就了一條通往延安的「秘密紅色交通線」。
截機槍、破鐵路、炸橋梁、打票車、斷通訊,通過一系列驚險戰鬥以小博大、機動靈活的打擊敵人,肖華將軍稱讚這支人民武裝是「懷中利劍,袖中匕首」,時任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在嘉獎信中寫道:「你們就像一把鋼刀插入了敵人的胸膛」。1945年12月1日,不費一槍一彈,在臨城沙溝車站迫使1000餘名日軍正規部隊向其繳械投降,鐵道遊擊隊也是抗戰中唯一一支接受日軍正式投降的地方武裝,成為中國軍事史上遊擊戰法的經典傳奇。
棗莊是鐵道遊擊隊的故鄉,為充分挖掘、高水準打造鐵道遊擊隊紅色文化,棗莊市政府將「全力打響鐵道遊擊隊紅色文化品牌」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明確了建好一個展館、搭建一個平臺、唱響一支紅歌、打造一個基地、「四個一工程」任務。
來自大眾網的隨團記者秦文表示:「來到鐵道遊擊隊紀念館,自己被鐵道遊擊隊精神深深感動。鐵道遊擊隊精神包括了敢於亮劍,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和機智勇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必然會激勵著棗莊用更大決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當地黨員幹部告訴記者,脫貧攻堅路上,棗莊一直踐行著「鐵道遊擊隊」精神。「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關鍵時期,我們越不能自滿和懈怠,越要發揚那些寶貴的奮鬥、拼搏、創新創造精神,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項工作。」鑲嵌著「革命」、「擔當」、「創新」的鐵道遊擊隊精神,已經成為棗莊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