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花的時候手輕一點,不能急。」「背鬥裡花裝滿了趕緊倒著袋子裡,不要撒在地裡。」8月17日上午,在息縣楊店鄉張圍孜村萬壽菊種植基地裡,55歲的朱永正向一同採摘的鄉鄰們分享著自己的經驗。
時下,正是萬壽菊盛花期,金黃色的花海一望無際。作為楊店鄉萬壽菊種植示範點,張圍孜村的村民們在花海中來回穿梭採摘,隨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
談起種植萬壽菊的初衷,種植基地負責人高群說:「萬壽菊花期長,與傳統的經濟作物相比,成活率高、田間管理簡單。集觀賞、藥用、環保等經濟價值於一身,故有『軟黃金』之稱 。」
2019年,鄉裡的致富能人高群在張圍孜村村支部的宣傳引導下瞅準機會,率先在張圍孜村建立了楊店鄉第一個萬壽菊示範種植基地。
通過流轉土地集中示範種植和帶動農戶自主種植兩種模式,共整合土地1000餘畝。採取統一供種育苗移栽、統一管理、統一回收的模式進行運作,花朵採摘後由公司加工成顆粒及成品,訂單銷往全國各地。
楊店鄉張圍孜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繼成介紹道:「產業發展是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萬壽菊種植周期短、風險性低,不僅給群眾提供了家門口就業機會,還收益可觀。今年我們預計每畝平均產量3噸,可帶來經濟效益3000多元。」
「俺將自家的土地流轉一部分給種植基地,他們給俺每畝700元的流轉金。現在俺也跟著學習參與自己種植上了萬壽菊。有了兩份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了!」正在地裡忙著採摘的馮莊組65歲的馮俊從最初的被動流轉土地變成了自主種植。看著盛開長勢良好的花海喜笑顏開地說道:「一茬花摘掉,新的一茬很快會長出來。只要管理的好,可以採收七到八撥,收入很可觀。俺打算明年增大種植面積。」
通過扶貧產業發展增收脫貧。目前,張圍孜村的萬壽菊種植共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163人。同時用工高峰期時還吸納了周邊的村民和貧困群眾來務工。
忙碌的人、欣喜的臉、爭奇鬥豔的花,構成了一幅夏日的美麗畫卷。以張圍孜村為試點,再到整鄉推進。萬壽菊已成楊店鄉的「致富花」。作為推進全鄉產業結構調整和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大力發展萬壽菊種植,紮實推進產業扶貧,實行「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帶產業,「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發展路子。形成了完整的萬壽菊產業鏈,逐步探索出產業致富之路。
「2020年以來,我們在全鄉大面積推廣萬壽菊種植,經濟價值高,對建設美麗鄉村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培育壯大萬壽菊特色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站在金燦燦的花海裡,楊店鄉黨委書記周俊峰笑著說。(息縣宣傳部 胡譯丹 李梅供稿)
(責編:黃莎、楊曉娜)
河南:中原糧倉的「豐收答卷」 6月的中原大地,麥浪滾滾,滿目金黃。河南修武王屯鄉東黃村的小麥超高產攻關示範點,人群爆發出一陣歡呼——新品種「中麥578」高產示範方實打驗收報告出爐,平均畝產841.5公斤,冬小麥單產再創新高……【詳細】
當好項目「店小二」 河南穩產擴能正發力 自從復工復產以來,作為河南省糧食深加工和食品生產龍頭企業,白象食品把內部作息時間進行了微調:裝卸工由原來的兩班倒,調整到現在的三班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