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提出的新冠「環境傳人」風險究竟有多大?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近30天,全國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今日,四川成都,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市,遼寧大連又報告出現本土疫情。

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

1月20日,鍾南山曾以連線嘉賓的身份出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中,明確指出「病毒肯定人傳人」的論斷。

冬春季是流感多發季節,這對醫生準確鑑別和診斷提出了更高要求。鍾南山說,「流感病人出現發燒流涕、全身疲勞、肌肉酸痛等症狀,這與新冠肺炎的症狀是一樣的,到底是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一旦診斷錯了就不得了。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

新京報記者連線了我國參與一線防控的流行病領域專家,對此進行釋疑。

追問1:「環境傳人」具體指什麼?

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介紹,「環境傳人」並不是新冠病毒新的傳播途徑,本質上就是物傳人。只要感染者汙染了周邊的環境、物品,健康人接觸後就可能被傳染。

四川省預防醫學會流行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流行病學教授欒榮生表示,在既往的呼吸道疾病中,既存在物傳人,也存在人傳人,其中人傳人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健康人群與患者面對面近距離接觸,吸入飛沫,從而感染病毒。

物傳人的風險較小。其傳播途徑是,患者排出帶有活病毒的飛沫、排洩物,汙染了周圍環境、物品,健康人觸碰到這些物表的病毒後,觸摸自己的口、鼻、眼,從而感染。

記者了解到,我國科研團隊曾證實新冠病毒可氣溶膠傳播,並從患者使用過的衛生間空氣裡發現了新冠病毒。相比飛沫大顆粒,氣溶膠體積更小,容易漂浮和停留在空間中,傳播距離也更廣。欒榮生表示,氣溶膠傳播往往是在特殊的、較封閉的空間中產生,如醫院,並不是開放的公共場所中新冠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追問2:「環境傳人」對防控形勢有何影響?

蔣榮猛分析,之所以點出環境傳人的問題,是由於近期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病例,而對感染源的追溯並未完全明確,因此考慮到環境帶來的風險。此外,世界範圍疫情的蔓延,也給我國疫情防控帶來壓力。

欒榮生介紹,既往的傳染病防控關注的環境傳人,主要是近距離,如某一地區出現病例後,該病例接觸過的周圍環境,如住所、醫院病房等。記者從北京疾控部門工作人員了解到,發現新增病例後,會對其居住環境進行核酸檢測與後續的消殺。而當下,更值得注意的則是遠程傳播。

「進口物品數量太大,種類繁多,監測和消毒很難全部覆蓋,防控起來比較麻煩。」蔣榮猛表示,我國當前疫情較為穩定,沒有大規模的本土疫情,新冠病毒在境內的傳播基本被阻斷。但世界範圍內疫情仍在流行,由於感染者群體龐大,很多人放棄了核酸檢測,繼續在社會上流動、工作,進口物品也因此被感染者汙染。秋冬季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季,讓新冠病毒的傳播更加容易。

在全球經濟貿易頻繁的背景下,人員和貨物的往來仍在繼續。人員的管控相對清晰,物品則漂洋過海,病毒可能在冷鏈低溫環境下存活、抵達國內。當國內工人接觸物表病毒時,就可能被感染。

欒榮生介紹,我國既往從外包裝上分離出活病毒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傳播風險的確存在。此外,我國邊境線漫長,陸路輸入的防控也相對困難。

「並不是說環境傳人的風險很大。實際上,現在從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上檢出陽性的概率非常低。但防人相對容易,防物相對困難一些。」欒榮生說,從目前國內出現的病例來看,與進口貨物相關的傳播,多發生在冷鏈工人等特定職業,並不是物品進入市場後,在普通市民中造成流行。

追問3:如何應對這一新挑戰?

欒榮生認為,應對「環境傳人」,首先應從關口檢疫入手。當進口冷鏈貨物入境,海關和市場監管局要作為主管部門把好關,檢疫、消毒,對於多次查出陽性的進口冷鏈貨物,應當有熔斷機制,不再進口。

記者了解到,10月以來,我國已多次就冷鏈食品防控出臺規定。

在《關於進一步做好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建立和完善由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和企業級平臺組成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實現重點冷鏈食品從海關進口查驗到貯存分銷、生產加工、批發零售、餐飲服務全鏈條信息化追溯。

《關於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則提出,海關部門應當負責按規定開展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監測檢測,組織指導進口冷鏈食品進口商、海關查驗場所經營單位做好口岸環節被抽中的進口冷鏈食品貨櫃內壁和貨物外包裝的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工作等。

他還提到,疫苗是和疫情賽跑的有效手段。隨著新冠疫苗在美國、英國開打,隨之傳來的不良反應報導引發公眾對安全性的擔憂。他表示,大部分不良反應是輕微的、一過性的,比較嚴重的個例還不能斷定與疫苗有直接關係,其發生率和平常人群的發生率差不多,可能不打疫苗也會發生。一旦疫苗普及,免疫屏障建立,疫情傳播的風險會大大降低。

蔣榮猛則認為,普通市民不必太過焦慮。病毒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在與病毒共存中延續。面對新冠,重要的是保護好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現有的自我防護手段,如戴口罩、手衛生、勤洗手、減少聚集等,就能以低成本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國生物技術網綜合自南方+、新京報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鍾南山提出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新課題
    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院士出席並鄭重提出這一新課題的。1月20日,鍾南山曾以連線嘉賓的身份出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中,明確指出「(新冠)病毒肯定人傳人」的論斷。
  • 鍾南山: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是新課題
    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研討會並提出一個新課題:新冠病毒通過環境傳播。他說,「這是一個新問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
  •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表示...
    文 / TIER2020-12-20 08:11:43來源:FX168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緊急提醒
    ,「現如今還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即環境傳人」。據媒體報導,鍾南山院士在12月19日公開表態稱,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現如今出現的新課題,這需要科學家們積極尋找出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此外,鍾南山院士還強調稱,「冷鏈外包裝的新冠病毒是否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新冠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問題都需要科學家們找尋出新規律,並研究出對應的預防措施。」
  • 病毒出現新的傳播途徑?繼「人傳人」後,鍾南山發表重要講話
    目前有多個國家出現了新冠疫情反彈情況,日增新冠病例不斷增加。近日,鍾南山院士提出一個新的話題,「環境傳人」。以前所說病毒傳播途徑大多數是「人傳人」,現在又出現了「環境傳人」。對此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需要科學家進一步尋找規律找到預防的措施。對此有不少人感到疑問,究竟什麼是「環境傳人」?
  •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鍾南山發出新提醒,此前多地曾通報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在一個專題研討會上發言稱,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提出: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新課題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
  • 鍾南山提出新課題: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 鍾南山提出新課題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院士提出新課題:研究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廣州日報訊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鍾院士是在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上作上述提議的。
  • 鍾南山提出新課題: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流感和新冠症狀一樣,一旦診斷錯就不得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一個新課題,科學家需要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傳播。」
  • 鍾南山:注意新冠病毒「環境傳人」,國內防控面臨兩大風險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出現新課題——環境傳播,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目前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總結中國的抗疫經驗,鍾南山認為,關鍵還是做到了四早:早防護、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其中早診斷、早隔離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鍾南山最新提醒: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 我國新冠疫苗研發,和美國輝瑞差距有多大?看看鐘南山院士怎麼說
    >從2020年初至今,人類與新型冠狀病毒之間的一場沒有硝煙的較量已歷時近一年的時間,雖然中國已經逐步恢復了煙火氣息,然而隨著氣溫降低,全球第二波疫情來勢異常兇猛,日增確診超30萬人,在如此錯綜複雜的局勢下,公眾對疫苗的研發進展可謂是是望眼欲穿,希望能儘快出現救命稻草,徹底結束人類與新冠病毒
  •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在一個專題研討會上發言稱,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鍾南山發出最新提醒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9日出席在廣州舉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談及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等話題。蔡敏婕 攝談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新課題鍾南山稱,現在,新冠病毒研究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就是「環境傳人」。
  • 鍾南山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在一個專題研討會上發言稱,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
  • 鍾南山: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
  • 鍾南山: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自7月起,全國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
  •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警惕,又一地升為中風險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