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12月15日成立至今,北京冬奧組委一直在緊張有序、紮實高效地推進著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各項籌辦工作。這5年來進行的工作、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無法一一盡數,記者走訪了幾位在北京冬奧組委工作的冬奧人,由他們來為您講述籌辦中的故事和心路歷程。
takefoto供圖
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部長 徐濟成
經驗為基礎 奇思配妙想
從北京冬奧組委成立之日起就參與其中的媒體運行部部長徐濟成認為,「繼承」與「創新」是過去5年北京冬奧組委工作的關鍵詞。
從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的照搬經驗,到籌辦過程中的有所創新,再到目前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繼續創新,徐濟成認為,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籌辦工作相比2008年時要容易了許多。「我們有2008年的經驗作為基礎。在這次籌辦工作的具體實施上,我們有很多奇思妙想,就比如新聞工作間上網用的網線,2008年時都要現場組裝,我們現在採用了模塊化,很高效,並且可以持續利用。」
徐濟成曾以記者身份報導了6屆夏季奧運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他參與奧運會的媒體運行工作,以媒體運行部副部長、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常務副主任的身份,為來自五湖四海的記者提供了最優質、最專業的服務。
如今,他繼續投身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籌辦工作中。在他看來,北京冬奧組委過去5年的籌辦工作,給他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胸有成竹。「我們是辦過一屆奧運會後,很快又要舉辦一次,上一回籌辦的經驗、記憶和團隊都還在,因此我們對奧運會籌辦的基本規律、中國籌辦奧運會特有的特點以及上次籌辦時我們的優勢創新、經驗教訓都成竹在胸,這會讓我們更加從容,堅信這次也一定能夠辦好。」
在具體籌辦工作中,北京冬奧組委始終秉持國際奧委會提出的《奧林匹克2020議程》精神,節儉辦奧,用奧運會促進城市發展,而不是要城市來適應奧運會。「這些年,我們也是舉辦世界大賽最頻繁的國家,所以我們能夠融會貫通,真正知道怎麼節儉辦賽,怎麼把奧運會的開支規模降下來卻不降服務水平。」徐濟成說,「比如這次我們媒體運行方面的新亮點,是把主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合二為一,這大大節省了空間和硬體投入。」
成竹在胸也體現在面對挑戰的創新能力和應對能力。疫情之下,奧林匹克運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北京冬奧組委的媒體運行工作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創新。前不久舉行的第一次轉播商大會上,為了能夠使轉播商在線上看到奧運會場館的真實情況,會議使用了一種賽場仿真系統,可以在技術上呈現不同點位切換鏡頭所拍攝出的不同效果,這在奧運會史上還是首次。徐濟成說:「很多新的手段都是從我們這裡開始的。」此外,為了能夠在疫情之下使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如期舉辦,既要有防疫措施,也要有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運行措施。「我們現在正在做這個措施。這將使未來的冬奧會或者世界大賽有一種新的模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不必要的人員,真正實現節儉辦奧、高效辦奧。」徐濟成說,「隨著經濟、文化走出國門、融入世界,中國在舉辦大型活動的時候形成了自己獨創的流程和理念。不是別人定好,我們跟隨。我們參與到了整個奧林匹克的創新當中,這需要眼界,而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來所經歷的一切,讓我們成為了世界體育推廣、體育賽事管理和運行的新生力量。」
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冰壺項目競賽主任 王冰玉
角色轉變快 事事都精細
「當運動員的時候我只需要了解冰壺的技戰術就可以,現在更多的是要知道如何舉辦一場成功的賽事。」2009年冰壺世錦賽冠軍、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銅牌得主王冰玉說。
在2018年11月宣布退役後,王冰玉迅速完成變身,成為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冰壺項目競賽主任,並隨即投入到緊張的冬奧籌辦工作中。最近這段時間,她每天都在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冰壺比賽場地——國家遊泳中心辦公。
從運動員變身為賽事組織者,王冰玉也從另一個角度體驗著冰壺運動。「當初作為運動員時,我發現到達比賽場館後可以很流暢地從入口走到自己的更衣室、找到衛生間,然後找到賽場入口,比賽結束後也能很順利地離開。成為賽事組織者後我發現,這種流暢不是簡簡單單來的,而是需要專業人員根據運動員的需求去設計,我現在就是這樣一個設計者的角色。」王冰玉說,「之前從沒想過,組委會的工作會如此千頭萬緒、事無巨細。我現在覺得,做運動員還是很幸福的,所有比賽組織者都是圍繞著運動員群體做好保障工作,運動員只管吃好、睡好、把狀態調整好、把戰術研究好。但現在,我除了不用管自己能不能吃好睡好之外,所有人員的吃住行都要考慮到。」
除了要考慮如何保障好運動員的生活,王冰玉還要做好競賽工作。「冰壺是一項非常注重細節的比賽項目,為了保障運動員順利比賽,除了對場館及賽道冰面的質量和溫度要非常精確地控制外,比賽器材等方面也要嚴格把控質量。我參加過3屆奧運會,深知競技體育的殘酷性,在接下來的籌辦時間裡,我希望通過與團隊成員的不斷努力,讓運動員們無論拿到什麼成績都覺得不虛此行,讓北京冬奧會給他們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規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 劉興華
計劃要落地 讓百姓受益
隨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籌辦工作進入最關鍵階段,北京冬奧組委總體規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也比以往更忙碌了。在他辦公室的文件櫃門上,整齊地貼著幾張圖紙,上面清楚地印著北京2022遺產戰略計劃,包括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7個方面的遺產目標和35個領域的重點任務。他說,這是一種激勵,進出辦公室時,他總是凝視著計劃表,心裡盤算著工作進度。
劉興華是「雙奧之城」的「雙奧人」,他曾參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組織籌辦工作,當時在物流部工作,一直在位於順義的奧運物流中心與體育器材、技術設備和開閉幕式道具打交道。「這次在冬奧籌辦中,我感覺自己從事的工作更有挑戰性。因為在2008年的時候還沒有單獨的遺產部門,因此冬奧遺產工作沒有參考答案。現在,從國際奧委會到北京冬奧組委,都更加重視這項工作了。」
從接手奧運遺產規劃管理工作以來,劉興華和他的團隊持續與場館業主單位推進位定和完善各賽區各場館的《場館遺產計劃》,並努力讓計劃真正「落地發芽」。「可能很多人認為奧運遺產工作要等奧運會結束後再做,其實真不是這樣,這個事情要早規劃、早受益。北京冬奧會比賽場館『冰絲帶』、首鋼滑雪大跳臺,包括延慶和崇禮的雪上場館等都將形成冬奧遺產,我們正在加速讓《場館遺產計劃》真正落地,既服務於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又服務於全民健身。」
(原標題:這五年,冬奧人是這樣工作的)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遠飛 實習記者 卓然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