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印』,不像『標』。」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體育圖標正式發布後,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部長佟立新道出看到圖標的第一印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同感。
資料圖 圖文無關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體育圖標透過刀鋒所體現出的書法筆意與方寸間的高妙布白,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傳達跨越千年的悠久傳統與生動神韻,展現「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並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遙相呼應。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體育圖標設計團隊主創設計師林存真日前向記者透露了圖標的創作歷程。
林存真介紹說,體育圖標最初的創意方案有將近20個方向。在確定文字這個靈感來源之後,她和她的團隊第一時間去了中國歷史研究院。「我們從甲骨文以及更早期的文化符號來研究怎樣使用文字表示運動項目最準確。最開始的創意是用書法表現,但冰雪運動是速度和力量的體現,在嘗試書法的時候,有的圖標還可以,有的會覺得力量不夠。比如在畫冰球運動圖標時,很難用毛筆表現出冰球比賽中的力量感,我們就想到篆刻,相對於筆法,篆刻所用的刀法力量感更強,於是就決定嘗試篆刻思路。」
林存真專門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青年教師、篆刻藝術家張洺貫。林存真進行圖形設計,張洺貫用篆刻表達。「大篆和小篆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象形性,這種象形性和冬季運動輕鬆活動的跳躍感覺比較類似。」張洺貫說。設計團隊還結合運動特徵、文字結構、篆刻風格形成體育圖標基礎元素和結構的系統規範。比如運動員的頭部、四肢、軀幹和雪具該用多粗的線條來呈現。
秦漢時期的印章是中國篆刻藝術史上的頂峰,「印宗秦漢」成為後世文人篆刻的「金科玉律」。其中,漢印的風格典雅莊重、古樸淳厚。林存真介紹說,漢印線條相對較粗,是一種很古樸的藝術。在追求漢印風格時,線條加粗後又發現,冰雪運動的力量感比較弱。所以當時做了非常多的調整,線條從粗到細就做了一串變化,看哪個方案更好。
體育圖標作為競賽項目的標誌,它可以超越所有的語言和文字,無論是運動員、教練員,還是觀眾,當他們看到標識就知道它所代表的競賽項目,每個體育圖標都充分展現該運動最有特點、最優美、最成功的瞬間。「在正式篆刻圖標之前,畫圖標也是一個反覆修改的過程,因為圖形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比如一條線,它的角度、粗細、長短,都是高度提煉概括的。如果不了解這項運動,沒有很強的圖形能力,就很難畫出來。畫每一個圖標之前,草稿必須要在百稿以上,手頭才有感覺,你才能畫出來。」林存真說,「有的圖形出來的速度比較快,可能一兩百稿就能出來一個。有的則需要幾個人畫上千稿,分頭畫,每個人好幾百稿,都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圖形畫出想要的效果後,張洺貫隨即展開篆刻工作,可就在這時一些難題又隨之產生。「我在用刀刻石頭的時候,由於無法掌握石頭每一個局部的情況,所以銼刀在銼的比較快時會出現『崩殘』。如果『崩殘』出現在提示速度的位置,它是合適的,但是出現在了身體的結構上,比方說腰部、肩部這樣體現身體結構的位置上,它就會對圖像的表達有一些影響。簡單來說,篆刻這種天然的崩殘效果,與圖標本身的清晰度、傳達運動特徵的情況,有一個比較難接洽的問題。」
經過設計團隊艱苦努力,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北京冬奧會24個體育圖標和冬帕運會6個體育圖標正式問世。由於北京冬奧會賽時恰逢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此次發布的體育圖標的色彩來源於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色彩系統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紅,這也將烘託出濃厚的節日喜慶氛圍。
體育圖標篆刻與漢字相互融合,又一次為奧林匹克運動貢獻了「中國文化符號」。作為體育圖標設計的靈感來源,漢字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和北京冬帕運會會徽「飛躍」也融入了漢字的處理方式。而同樣作為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形象景觀核心元素,體育圖標的設計也應保持脈絡上的一致。「我們做這個圖標,最想體現的還是圖標背後的文化體系。我們通過奧運會這樣的平臺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的形象,其中就包括把我們的傳統和新時代的形象傳遞給世界。」林存真說。
(原標題:主創談北京冬奧會體育圖標)
來源:北京日報記者 吳東 實習記者 卓然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