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國貨輪「馬士基·阿拉巴馬」號在船長理察·菲利普(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的帶領下執行在非洲角區域的貨物運輸任務。該次任務的航線途徑海盜猖獗的索馬利亞地區海域。雖然菲利普船長和船員都進行過抗擊海盜的訓練和演習,但是他們完全沒有料到在啟程不久就遭遇了四名索馬利亞海盜的登船襲擊。菲利普船長在保護船員和貨物的搏鬥中不幸被海盜劫為人質並帶離貨船。美國海軍等部門接到情報後立即展開大規模營救菲利普船長的行動。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是近200年以來美國船隻首次遭到海盜的劫持。在看Captain Phillips的過程中,我的腦中反覆糾纏著兩部片,Argo和Zero Dark Thirty。Argo恰到好處地掌握節奏,全力講了個緊張好聽的故事(除了最後機場追車一段有點破功),但它同時放棄了對美國的角色立場進一步的探討,只是在開頭輕描淡寫地一提,之後完全躲到人道主義大旗下繞開其他敏感話題。
Zero Dark Thirty除了延續拆彈的關於戰爭對人性吞噬的主題之外,對整場「正義戰爭」複雜曖昧的態度也更加鮮明。最後半小時的獵殺過程肅殺而近乎一種悲涼。但其追求顯然跟說一個「好看的」故事相去很遠,對隨意坐進電影院的觀眾們大約並不太有親和力。此片近乎於這兩片的一個漂亮中和,既不放棄反省和思考,對於期望「主旋律」的大眾而言又不顯得那麼疏離而刺眼。有鬥智鬥勇的故事,有大場面,又有可回味的隱藏點,既可以被簡單地看作一部鬥智鬥勇的緊張劇情片,也可以讀出更多複雜的信息。抽離簡單粗暴的「對錯」站隊,將主題重心回歸到人與人直接面對之時微妙而複雜的情感中,甚好。
理察·菲利普斯(Richard Phillips)是美籍丹麥貨輪「馬士基·阿拉巴馬」號(Maersk Alabama)的船長。在2009年4月駛往肯亞的一次出海時,該貨輪在距離索馬利亞港口埃爾(Eyl)東南方約240海裡處遭遇四名武裝索馬利亞海盜劫持。當時船上共有20名船員,所裝載的17,000噸貨物中包括5,000噸運往肯亞、索馬利亞和烏幹達的援助物資。雖然採取了必要的防護和抵抗措施,但最終海盜仍然成功登船。為保護船員安全,船長事先命令總工程師麥克·派瑞(Mike Perry)帶領14名船員躲避在引擎艙內,而自己和其餘幾名船員在海盜登船後不久被俘。之後麥克在同伴的幫助下制服了一名試圖尋找其他船員下落的海盜,並試圖與其餘海盜進行人質交換並允諾其乘坐救生船離開。但海盜並未兌現承諾,在船長示範救生船操作方法時將船長扣留。
美國菲利普船長在海上運貨時被索馬利亞的海盜劫持。本以為全片都會從美國船員的角度拍攝,但是影片也展現了索馬利亞男人們的生活。當海盜在他們看來是份工作,在海岸徵船員的時候,所有的男人都極力的想上船;在為了自己的生計拼命的同時,他們還有來自他們大 boss的壓力。瘦猴海盜船長是真的不想傷害菲利普,雖然最後把他當人質作為籌碼。影片的細節都透漏出海盜船長對美國的小嚮往,他說以後有了錢也要去美國,看紐約。如果他們沒把菲利普脅迫上救生艇,也許就能保住自己一條小命吧。影片比較真實中立的講述這個故事,沒有把海盜過多反派化,也沒有把菲利普過多英雄化。菲利普試圖讓傷害降到最低,保障了全體船員的安全,自己卻不幸被逼上救生艇跟海盜一起逃離。
經過一系列精神與肉體上的折磨,在試圖跳船求生未果後,一切情緒爆發。他避開海盜的視線試圖寫下遺言,寫下他對家人的愛與牽掛。當遺言被奪走,被綁雙手,蒙住眼睛,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絕望了。一切的喊叫掙扎,在海軍擊斃海盜後,變成了解脫和崩潰的嚎叫。湯姆大叔完美的演技讓人禁不住為經過生死的船長掉眼淚。又讓我落淚的一幕是在菲利普被救上船,同醫生進行身體檢查時的完美演出。那種生死後的震驚與害怕全都寫在了湯姆大叔的臉上,磕磕巴巴的對話,不斷留下的眼淚,不禁也讓我情緒激動。看完電影後我思考最多的卻是人的命運。如果這些海盜出生在美國,完全將是另外一種不同的人生。索馬利亞在動蕩的時局下,找到了賺錢最容易的方法,這些貨船和他國非法捕魚的漁船就成為了他們的賺錢工具。人生有時候有很多無可奈何,有時候對與錯是對一件事情最膚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