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縣,隸屬於浙江省衢州市,位於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是浙江省歷史上最早建縣的13個縣之一,是浙江東、中部地區連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樞紐,是傳統農業縣。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01龍遊石窟
龍遊石窟是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龍遊石窟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龍遊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加久遠,建造的年代仍然不明,是至今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底人造建築。
1992年,世人傳說中的"無底塘",在四個當地的農民的隆隆水泵聲中"水落石出",展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個石窟,便是龍遊石窟。不僅建造的年代不明,這些石窟的成因和用途更是眾說紛壇,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也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是國家AAAA級景區。
龍遊石窟是位於浙江省龍遊地區的地下石窟群,自從1992年被發現以來, [1] 經多家新聞媒體的報導,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遊界以及有關方面的關注。從金華市區出發,行車一個多小時,大約70餘公裡的路程到達目的地。此地處浙江中部,屬衢州境內,一個叫石巖背的小山村,這個坐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自古就有「風水寶地』之說。
一個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舉世罕見的浩大地下工程,自從20年前被幾個農民無意中發現後,到現在仍像一個巨大的感嘆號豎立在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學家和遊客的眼前。這就是被觀者驚呼為「曠世奇窟」的龍遊石窟。擁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中國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其境內的錢塘江上遊、衢江、靈山江交匯處 ,有個並不起眼的小縣城,縣名「龍遊」。
縣雖小,但其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當時叫「姑蔑」,迄今為2500餘年,堪稱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龍遊石窟便位於該縣城北3公裡處的一個臨江小山中,當地人稱此山為「童壇山」,方圓不過數裡,但山腹內竟容藏著24個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人工洞窟。在被發現前,它們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巖塊崩塌,所以難見真容。
02龍遊民居苑
龍遊民居苑,國家AAAA級景區,坐落在風光炫麗的雞鳴山。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布設著極有代表性的民居古建築,是我國屈指可數的古建築集萃之地。雞鳴山與縣城隔水相望,古塔高聳,危巖壁立,是城郊的一處風水寶地,歷史積澱非常豐厚。這裡是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文物出土甚多。
龍遊春秋時為姑蔑故都,歷史悠久,文物精湛,其中明清傳統民居,堪稱建築藝術的傑作,在江南古代傳統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八十年代開始,當地政府選擇縣境內具有文物和觀賞價值的古代民居遷到雞鳴山,保護和利用並舉,以文物發展旅遊。「高岡起鳳」廳是元代建築,門樓飛簷翹角,氣勢剛健,如大鵬展翅,傲視藍天。「巫氏廳」是龍遊鄉賢、著名書畫家餘紹宋寫字作畫的場所,這座建築的價值在於它梁鬥共體的結構,具有獨特的防震功能,國內罕見。
「汪氏民居」的最大特點是前廳與後樓的建築風格迥然有異後樓為主人居所,梁柱規格不大,無木雕裝飾,而前廳梁柱粗可合抱,且磚雕、木雕、石雕一應俱全。此外還有明代建築「翊秀亭」清代建築「靈山花廳」,各有特色,奇妙無窮。
雞鳴山民居苑系將龍遊鄉間部分缺乏就地保護條件的明、清古建築集中遷移至此而形成的。除雞鳴山原有的雞鳴塔外,現搬遷古建築「高崗起鳳」、「翊秀亭」、「巫氏廳」、「汪氏民居」、「邵氏小廳」、「靈山花廳」等六座。1991年開始由原址遷建於此。「高崗起鳳」建於清代,二進三開間,重簷歇山頂門樓;「翊秀亭」建於明萬曆年間,青石仿木構;「巫氏廳」建於清初,遷建的系原建築第三進主體;「汪氏民居」又名德重堂,建於清乾隆年間,二進三開間,前廳後樓;「靈山花廳」建於晚清,遷建的是原建築第三進主體,雕刻藝術粗湛,僅龍圖就近百處;「雞鳴塔」建於明代,六面七層,樓閣式磚塔。
03三疊巖風景區
三疊巖風景區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 湖鎮鎮南5公裡的龍丘山(九峰山)脈,距龍遊縣城約12公裡,三疊巖風景區佔地420公頃,被蜿蜒起伏的群山環抱,茂林修竹,鳥雀鳴轉,巖洞獨特。因天然洞巖凌空飛懸如樓三疊而得名,有「浙西名勝,東南靈洞」之譽。
三疊巖風景區景色迷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茂林修竹,鳥鳴雀轉,花香四季。底層巖洞稱皇帝洞,巖背肖仙人形,附近有虎巖、獅巖、雪巖、鼠巖等景點,形成獨特的龍盤獅蹲虎嘯、群峰延綿的仙者景觀,有「浙西名勝,東南靈洞」之譽。其間有獅、虎、牛、猴、鼠、蜥奇石怪洞,冬暖夏涼,猶如人間仙境,自古就有天地仙都之稱。整個風景區規劃為三疊巖、花巖、南壠湖、牛巖、三爪壠、井灣等六個大景區。
唐高宗·德麟年間(661-666)就被元覺大師闢為佛門聖地,南宋度宗趙祺因雙目失明,御醫久治無效,曾「遣使祭其山」,並取巖內龍吻之水而復明,故賜三疊巖為「東南靈洞」、其水為「明目之水」。宋化胡則出貧寒農家,勤耕苦讀而舉考得中,任閩浙兩府御史期間替百姓行道、救民於火、為官清廉而深受閩浙百姓擁戴,然因彈劾不避權貴,免官後隱居三疊巖,後被當地百姓專設胡公堂,供後人祭拜、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