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英仙座流星雨(STEED攝於山東德州)
又到了「帶你去看流星雨」的夏夜了。一年中最適合觀賞的英仙座流星雨將在下周三(8月12日)迎來極大,今年預報每小時最大流量可達110顆左右。
作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的流量大且穩定,幾乎每年夏季都不會缺席,而且以明亮的火流星多發而聞名於世。
今年,英仙座流星雨將出現在7月17日至8月24日之間,8月中旬達到高峰,並將於8月12日21時至13日0時左右達到峰值。
流星雨是怎樣產生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科普主管湯海明介紹,宇宙空間存在許多天體小碎片,當它們中的一部分以很高的速度衝入地球大氣層時,就會因與大氣分子劇烈摩擦而發光,這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流星。
有一些彗星在圍繞太陽運行時,每次接近太陽,就會將一些冰或者塵埃等物質拋出,並留在軌道上。如果這些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當地球經過彗星軌道時,這些碎片就會衝入大氣層,形成流星雨。這就是為何有些流星雨總是每年都會規律地來「打卡」。由於這些碎片非常小,因此它們一般都會在大氣中徹底焚毀,極少會帶來落到地面的隕石。
為何會用星座來命名這些流星雨呢?湯海明解釋,構成流星雨的小碎片軌道幾乎是平行的,因此從地球上來看,它們來自天空中的同一個輻射點,這個輻射點落在哪個星座,人們就以這個星座來命名流星雨。
時值夏日暑假,比起1月的象限儀座流星雨、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發生在七八月間的英仙座流星雨即使整夜觀測,也不用擔心凍得瑟瑟發抖,更不用擔心熬夜而耽誤第二天學習。
湯海明介紹,天黑後不久,英仙座從東北方向升起,流星雨輻射點較低,可以看到的流星數量較少。接近半夜,隨著輻射點逐漸升高,流星雨流量增多。但由於上海的月亮在23時30分左右升起,後半夜的觀測將受到月光的幹擾,「建議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在避開城市燈光幹擾和沒有建築物遮擋的地點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