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鄭州市中醫院基地正式揭牌
鄭州市中醫院基地掛牌
5月13日上午,隨著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與鄭州市中醫院院長劉寶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鄭州市中醫院基地正式揭牌。據悉,基地將在鄭州市中西醫結合轉化醫學實驗室的基礎上,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傳統中醫理論相互融合,開展精準醫療領域相關分子診斷檢測及中醫大健康管理研究工作。
劉寶琴表示,合作基於雙方在中醫傳承與創新方面理念的高度一致,以及鄭州市重點實驗室的堅實基礎和雄厚實力,「在基因檢測和分子診斷領域,程京院士及其團隊的研發水平國際領先」。祖國傳統醫學與現代生物晶片科技的結合,對於鄭州市醫療科技創新及健康鄭州的建設意義重大。鄭州晚報記者 邢進 通訊員 路瑞娜 文/圖
引入領先生物晶片技術
基地開展多項基因檢測項目
初夏的5月,鄭州市中醫院汝河路院區的「河南省名中醫學術思想傳承院士工作站」裡喜氣洋洋、掌聲不斷。鄭州市副市長劉東、鄭州市衛計委主任付桂榮、河南省中醫管理局科研教育處處長馬高峰、鄭州市科技局副局長任燦、鄭州市衛計委副主任許迎喜等領導,與鄭州市中醫院的幹部職工一起,見證了鄭州市中醫藥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時刻。
工程院院士「相中」了市中醫院,不僅開展戰略合作,還建立生物晶片研究中心基地。他看上了市中醫院的啥?步入該院的鄭州市及院士工作站,答案逐漸「水落石出」。
鄭州市中醫院不但中醫特色突出,還非常重視中醫藥的傳承、弘揚與發展。建在汝河路院區的「河南省名中醫學術思想傳承院士工作站」,是王永炎院士京外唯一的工作站。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內領先的三級中醫遠程防控診療平臺和中醫傳承信息平臺。而中西醫結合轉化醫學實驗室裡,更是建設了高通量基因測序平臺、微陣列晶片平臺、恆溫擴增微流控晶片等先進醫療檢測平臺等,用於開展精準診療工作。
如果說以上這些是市中醫院的科研先鋒隊,那程京院士及其團隊的助力,則為科研的發展增添了雙翼。「生物晶片北京國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鄭州市中醫院基地」建立後,程京及其團隊將定期來鄭,為基地提供技術和人員支持,市中醫院以後將開展染色體疾病檢測、遺傳性疾病基因檢測、腫瘤相關基因檢測、微生物相關基因檢測、心血管病疾病個體化相關檢測等分子檢測項目。
分子診斷助力精準醫療
構築生命健康信息採集分析系統
這些分子檢測項目,對於精準化診斷和治療意義重大。
鄭州市中醫院副院長徐學功說,以呼吸道病原菌檢測為例,過去檢測病原菌主要靠實驗室培養,出結果大概需要2~3天的時間。對於危重患者而言,這個檢測速度太慢了,對於醫生選抗生素類藥物起不到參考作用,導致用於治療的抗生素對病原菌沒有針對性,治療效果差。
而採用基因晶片檢測,可以在幾小時內出結果,幫助醫生迅速找到針對性藥物,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
一名59歲的患者,因發熱、咳嗽、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入院,由於病情較重,一開始醫生使用了一種高級別的抗生素,一天要花費1000元左右,可效果並不理想。
基因晶片檢測結果出來後,發現是一種對紅黴素類藥物敏感的病原菌,醫生迅速調整治療方案,使用紅黴素治療,效果立竿見影,費用也大大降低。
抗栓治療個體化用藥檢測也是如此。由於個體差異的存在,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不同的患者服用相同藥物所獲得的治療效果卻不盡相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是造成藥效個體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開展基因檢測,可根據檢測結果實施個體化給藥治療,將大幅提高藥物治療效果。
而從廣義角度講,基因晶片檢測是一種對生命健康信息的採集、分析和應答,它所提供的數據,可以使醫生更加精準地維護個體生命的健康和有序運轉。
程京院士說,以他們研發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為例,通過這項檢測,可以找出高危人群,預防「一針致聾」的發生。「這部分人群由於部分染色體異常,存在發生遺傳性耳聾的隱患,而慶大黴素、鏈黴素、卡拉黴素等藥物,就是致聾的『導火索』。」因此,對篩查出的高危人群,作出標記予以識別,在就診時向醫生出示說明,就可以達到免於致聾的目的。「從2012年開始,我們已經完成了140多萬例新生兒的篩查。」
向臨床研究型醫院轉型
用現代科技助力中醫藥創新與發展
對於鄭州市中醫院來說,此次合作在醫院從臨床型醫院向臨床研究型醫院轉型的道路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劉寶琴說,作為一家臨床型醫院,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向臨床研究型醫院轉型是大勢所趨。「三級甲等醫院的定位,是具備一定的科研實力,能夠解決疑難病、危重病,這就需要醫院提升學術水平,作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進行臨床轉化,從而優化治療方案,並向基層醫院推廣。」
2013年,鄭州市中醫院在建設「河南省名中醫學術思想傳承院士工作站」的同時,建設了面積達800餘平米的高端實驗室,與國內外先進團隊對接,致力於細胞製備技術和基因擴增檢測技術,開展中醫藥防治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及腫瘤等疾病的機制研究,並為臨床提供相關檢測服務。
2015年,該實驗室通過審批,成為鄭州市中西醫結合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
此次掛牌「生物晶片北京國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鄭州市中醫院基地」,使得該重點實驗室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
藉助程京院士強大的臨床和研發團隊,在分子檢測和中醫創新領域,實驗室直接與國際領先水平接軌。同時,可以第一時間將程京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進行臨床轉化,使中原患者受益。劉寶琴表示,未來雙方的合作不僅限於分子檢測和中醫精準醫療領域,程京院士所提出的「黃帝計劃」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很有可能在鄭州率先付諸實施。
「望聞問切」延伸到分子層面
推廣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模式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給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負擔。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程京院士首次提出了「黃帝計劃」。所謂「黃帝計劃」,具體來講,就是適合中國國情、依靠國醫和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對未病(全人群)進行檢測和調理的計劃。
「體質」是中醫的重要體系,國醫大師王琦帶領課題組進行了長達39年的探索,提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9種中醫基本體質分類。除了平和體質外,其他8種體質都統稱為偏頗體質,不同的體質會對應一些疾病高發。
眾所周知,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但中醫用眼睛看到的是表型,而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可以看到人體「裡面」微觀世界的東西,即基因型,從而實現表裡如一的溯源和機制解釋。
藉助分子檢測技術,程京院士及其團隊將中醫的「望聞問切」延伸到了分子層面。也就是說,通過分子檢測技術,得知每個人的體質及易感疾病,建立全面的健康資料庫,充分發揮中醫在體質分類、未病預測和亞健康調理上的獨特經驗,從未病先防的角度,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和幹預,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
以肝癌為例,在中國,它的死亡率位列惡性腫瘤第二位,對它的預測和早期預警極為重要。現在,通過「表裡如一」的理論和技術手段,實現這一目標已經成為可能。
根據9種中醫基本體質分類,氣虛質、陽虛質、溼熱質和血瘀質與肝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再結合肝癌的疾病易感基因檢測,就會大大提高預測肝癌發病風險的準確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中西醫結合手段幹預,達到促進健康防止疾病發生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肝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後記
在市中醫院參觀體驗時,程京院士說:「中醫有一本《本草綱目》,是通過品嘗、試用來確定草藥功效的;我要編一本《分子版本草綱目》,通過分子檢測技術,從草藥的內部分子結構來解析草藥功效。」體驗「中原帖氏飛針」「國術點穴」及「藥酒火攻」等特色項目時,程院士反覆說自己在「以身試醫」,並從科研角度提出很多建議,建議把針灸改良,讓患者感覺不到疼,讓醫生免於「行針」。劉寶琴打趣說:「程京院士,中醫診療講究『心神合一』,醫生要專心治、患者要專心配合,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你雖『以身試醫』,但『一心二用』不停地思考,會影響效果的。」程京院士說:「這就是中醫的神奇之處。我們把現代科技應用於中醫,不是對中醫的破壞,更不是對中醫的否定,而是對中醫整體觀的細化、深化,是對中醫診斷技術的提升,讓中醫藥服務更舒適、更有效,讓中醫藥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從話語中,可以感受到程京院士對中醫的熱愛,以及用現代科技改良、改進、發展中醫的熱情;也能看到在不遠的將來,市中醫院將在他的指導下,將現代分子檢測應用於臨床診療,惠及中原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