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20日,「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在線上舉行。峰會以「新連接創造新動能」為主題,來自中國、美國的近80位重磅嘉賓聚焦後疫情時代社會創新,圍繞「共益經濟(利益相關者經濟)、人本科技和新型領導力」三大路徑進行了深入地分享與探討。
本次峰會由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北大斯坦福中心、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共同呈現,通過14場重要議題論壇和工作坊,為來自全球超過2100位學者、商界領袖和創變先鋒等各界人士構建了一個互相分享新知與方法,互相汲取信心與力量的場域。
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執行主任CarlaEckhardt表示,找到一條通向未來的可持續之路是可能的——通過我們共享的價值驅動,實現我們共通的人性,「我們期待著峰會能夠給大家新的靈感,帶來新的可能性,探索新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有效的變革」。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兼CEO、《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刊出版人兼主編沈東曙表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事件,讓我們看到工業化時代建立的社會認知體系和制度需要大幅度地修正,「我們需要新的動能來推動這樣的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建設包容性發展的社會,在推動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中更加有所作為」。
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讓人們更加渴望美好世界。如何讓擁有資源優勢、創新精神和影響力的商業機構成為推動社會向好的主要力量?「共益經濟」正當其時。
共益經濟又稱「利益相關者經濟」,是相對於所有者經濟而言,強調經濟體不僅僅要對股東負責,還應該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客戶、員工、社區、合作夥伴,環境以及其他相關方負責。
在從理念、方法和制度等層面探討讓共益經濟形態成為可能的同時,與會嘉賓還從商業和科技精英個人使命、影響力投資的推動、共益城市與可持續社區的建立、新經濟時代品牌發展路徑等多個角度對共益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分享和討論。
科技的發展改變著社會的形態,讓人們之間的距離變得既貼近又遙遠。那麼,科技創新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方面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科技的發展已經在重塑社會的方方面面,為了使科技造福於人和免於濫用,需要科技創新者和應用者對人們普遍接受的善的認同、追尋和實踐。
如何把「為社會創造價值」嵌入到教育、商業和科技創新之中,使個體發展、公共利益、社會價值與商業資本相輔相成?與會嘉賓就新時代的教育創新、運用數位技術創造人類福祉、擁抱新商業變革、創造力教育、社會創新教育等話題展開了反思與對話。
人人參與的互聯世界,需要新型的合作、組織和領導的方式。如何建立新型的領導力模式,使得企業家精神和志願精神有效結合,推進社會創新,實現系統性變革?
為了推動新老力量的平衡與互動,進一步推動社會創新,峰會邀請了在「社群與共創」議題上前沿的探索者與實踐者,分享了社群與共創的前沿趨勢、經典案例和最佳實踐,提出了當前社群與共創發展的問題、困境出路與未來。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社會創新的故事,推動以社會議題為題材的解困式報導的發展,峰會還邀請了解困式報導網絡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David Bornstein、《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主編Eric Nee等圍繞「建設性敘事的力量」進行了分享和對話,並將共同推進在中國的語境下,運用多元的媒介表達方式(影視、音樂、藝術和文字等),更有效地傳播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和社會問題的解決者的故事,進而促成更多人行動起來,創造更大的改變。
同時,樂平基金會也宣布在今年與國內最有活力的短片節「HiShorts」啟動「最具社會創新影響力獎項」,以鼓勵通過短片創作作品來幫助人們看到社會問題和探尋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優秀創作者們。
「我們已經根據峰會主題建立了很多的新社群,比如影響力投資、共益城市,建設性敘事,社群和共創的未來,系統性變革與新型領導力等。我們非常歡迎各位嘉賓和參與者,和我們一起在未來共同通過社群的方式,持續地推進相關議題的研究、探討和實踐。」沈東曙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