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因為生病被推進手術間,你情不自禁地開始焦慮、不安......然後,主刀醫生笑眯眯地打開音響放了首歌,你心不慌了、膽不慫了、呼吸都勻稱了,還開始昏昏欲睡,這是什麼樣的神奇體驗?
《Weightless(失重)》就是這樣一首被驗證能夠「讓人放鬆」的神奇歌曲:
「許多人在實驗室裡昏昏欲睡。」Mindlab研究所發現,這首歌可以減少65%的焦慮感,傾聽者的身體節奏會與歌曲同步,血壓和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降低。它被《時代》評選為2011年全球50大發明之一。
這首歌甚至可以用於真實地用於緩解病人的術前焦慮——賓夕法尼亞大學在《BMJ》雜誌上寫道:」《失重》可以替代手術患者在接受神經阻滯前3分鐘注射的那1-2毫克咪達唑侖。「換句話說,這首曲子一定程度上還有代替鎮靜劑的功效。
這首歌來自英國曼徹斯特樂隊Marconi Union,由英國聲音治療學會的創始人Lyz Cooper聯合製作。
所以,他們到底是依據什麼創作了《失重》?音樂本身又為什麼有效?看看這篇文章,也許能幫助你在新型肺炎的恐慌情緒中睡個好覺。
60bpm,最適合讓人犯困的節奏
先聊點簡單的音樂知識。
在一些心理學家的眼裡,音樂是充滿」數學美「的。他們認為人們天生就偏愛120bpm(頻率為2赫茲)的節奏,比如Lady Gaga的《Bad Romance》、Katy Parry的《Teenage Dream》等全球大熱的流行樂,都踩在120bpm的節奏上。
這並非巧合,一項針對1960-1990年間創作的7.4萬多首流行歌曲的分析發現,120bpm確實是最常使用的節奏。可以這麼說,人類天生就更愛聽這個節奏的聲音。
既然特定節奏的音樂會對人類產生特殊吸引力,那其他頻率的節奏自然也會有些神奇功效,比如60bpm。
根據一項裡諾內華達大學的研究,60bpm的節奏可以激發大腦釋放α腦波,使我們處於一种放松的狀態。
「《Weightless》就蘊含了一個持續的節奏,從60bpm開始,逐漸變為50bpm左右。在這個過程中,聽眾的心跳會自然減慢,以匹配曲目的bpm」,音樂治療師Lyz Cooper解釋說。
1997年,Lyz Cooper成為英國首個註冊聲音治療師
旋律的「不可預測性」也很重要
這可以解釋《Weightless》為什麼長達8分鐘。
當音樂進入大腦時,人類的「神經夾帶」會引發大腦同步周期活動,並不斷預測下一個節拍出現的時間。也就是說,聽音樂時,你的腦子會不斷猜測下一秒將聽到什麼。
如果腦子碰巧猜中了一些,它就會興奮地一直猜下去(並不經過你同意),結果你越來越清醒,還不知道為什麼。
除非這個旋律極度「不可預測」——你的腦子發現自己啥也猜不著,直到意識自己的無能和弱小,主動放棄預測,並關閉神經夾帶。這時你才會體驗到真正的放鬆。
Cooper說,讓大腦主動關閉神經夾帶的時間,大約是5分鐘。
「除此之外,《Weightless》中持續的低音,會誘導一種恍惚的狀態。精心安排的和聲和節奏,也有助於減緩心率、降低血壓、降低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
Emmm……所以如果你睡前越聽歌越精神,大概說明你選的歌旋律太熟悉(或者太好猜)。雖然你想睡,但你的腦子正在享受破解謎題的刺激。
想跟很會玩《節奏大師》的朋友交換一下神經夾帶
當然了,神曲也未必這麼神
對有些人來說,《Weightless》也可能並不會讓你感到放鬆。比如一位中國用戶就在評論裡吐槽:「這破歌是不是只對英國人來說比較催眠」?或者,」循環一個小時了,內心毫無波動甚至可以蹦迪「。
也很正常。由於跨文化音樂巨大的多樣性,很難有一首音樂對所有人都起到普遍作用。
擁有億級付費用戶的音樂流媒體Spotify曾披露,在他們的用戶所創建的「助眠歌單」裡,最常出現的歌曲其實是crooner Ed Sheeran的《Thinking Out Loud》。
但這首助眠神曲,來到神秘的東方世界後也破功了。
在國內QQ音樂的評論區,大夥把這首歌稱為「做媒專業戶」——不僅被稱為」最浪漫「」最適合表白「的BGM,還頻繁地出現在婚禮現場。
可能是結婚和催眠在哲學上有什麼共通點吧......
但音樂的奇妙之處還在於,它並不總是和文化相關。
最近,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科學家們在《PNAS》發表了一項研究,認為音樂具有一套獨特的編碼和模式,它能夠激發至少13種全球共通的情緒體驗。
在兩項獨立的實驗中,來自中國和美國2500多名志願者,被展示了2168個來自YouTube視頻的音樂片段。
這些志願者在聽《Star-Spangled Banner(星條旗)》的時候,都同樣感覺到了「驕傲」,即便他來自中國;電影《Psycho(驚魂記)》中淋浴場景的配樂,也讓他們感到一陣「寒意」。
實驗所用的情緒交互地圖。點擊任何一個「情緒」,就能收聽到對應音樂。地址:https://www.ocf.berkeley.edu/~acowen/music.html#
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音樂是跨文化的,與既往的情緒經驗無關。
音樂到底對你的大腦做了什麼?
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說的,音樂可以讓人感到放鬆。近幾十年來,音樂療法作為「誘導一種平靜的狀態,釋放被壓抑感」的科學,在正念和冥想中已經非常出名。
事實上,我們還看到了許多音樂可以改變大腦生物化學,甚至改變細胞因子、免疫球蛋白A等其他健康相關因子的早期證據。一項回顧了400個實驗的meta分析發現,音樂可以改善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減少壓力,甚至能比處方藥更有效的緩解病人在手術前的焦慮。
聽起來過於神奇了。音樂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現代科學對於音樂如何影響人類生理過程,仍然知之甚少。神經心理學家、前搖滾樂手兼錄音室製作人Daniel Levitin認為:當我們聽音樂時,我們的大腦在聲音上施加了一種結構——音樂不僅僅是娛樂,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多維刺激。變化的節奏、音色、音調、響度,構成了相互關聯且高度結構化的媒介。
「音樂提供了一種本質上的通感體驗。它是我們情緒的調節力量」。
上世紀80年代英國朋克樂隊The Clash的音樂被發現能讓聽眾嗨起來
德國心理學家Thomas Sch fer認為,聲音可在生物起源上刺激我們。人類的祖先生活於樹棲環境,在那裡,聲音是協調群體活動、加強社會紐帶、化解仇恨、建立穩定的服從和支配等級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正如叔本華所寫的,「是我們自己受到了弦樂的折磨。」
更多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在聽音樂時出現情緒反應峰值時,往往會伴隨與腹側紋狀體、杏仁核和其他與情緒和獎賞相關的腦區的血流量增加。當聽到讓你開心的歌曲時,腹側和背側紋狀體都會分泌多巴胺。紋狀體的這個亞區與大腦的感覺區、運動區和聯想區相連,通常與學習刺激-反應關聯和調節獎勵性刺激(如食物)的強化性質有關。
也就是說,音樂已被科學證明可以讓你的腦子變嗨,它們可以對你的「愉悅腦區」做馬殺雞。
當你說:哦,我對這首歌無感。也可能是因為你的NAcc沒有工作
「音樂能讓我們充滿幸福感,是因為它們能使這些細胞發癢」,美國神經科學作家Jonah Lehrer 說。
曾任哈佛醫學院講師的 Ralph Ryback 說,在PTSD患者中,他已經成功應用了一些自然的悅耳聲音,如雨聲、岸邊的海浪、草地或樹林中的鳥叫聲,來讓病人覺得舒緩。
在一些國家,也已經開始出現執業的臨床音樂治療師,為阿茲海默症、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提供音樂治療處方。這類患者的社交和認知能力受損,他們對音樂刺激的反應明顯優於其他交流方式。音樂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持續更長的時間(APA)。
音樂療法也被用在癌症病人身上。一個來自美國的Cochrane作者團隊與Cochrane婦科、神經腫瘤和孤兒癌症等機構合作,發現音樂幹預對癌症患者的焦慮、疼痛、疲勞、抑鬱和生活質量可能有積極影響。
儘管研究還停留在比較早期的階段,音樂作為一種經濟、無創、接受度高的幹預手段,在管理壓力、情緒問題方面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尤其是在疫情陰影下,許多人正在經歷焦慮、失眠、無法好好休息。聽幾首放鬆助眠的音樂,也許就能讓生活輕鬆一些。
TIP:創建一個讓你放鬆的歌單
除了《Weightless》,我們還在各種各樣的研究中,找到了實驗室所用的「放鬆、助眠曲」。比如Tenebrae的《Miserere》(一項研究顯示它有鎮靜和舒緩作用), Lee Bartel 的《Drifting into Delta》(被認為可以通過0.01–2 Hz的頻率誘發深度睡眠)。
但也要提醒你,音樂對睡眠是否有影響,也同樣取決於個人的期望和自我暗示。你要是死活不想放鬆不想睡,那聽啥都沒用。
弗裡堡大學專門研究睡眠的Maren Jasmin Cordi教授認為,「暗示性」指一個人在感知、認知、神經和身體過程中對建議作出反應的能力,它對於接受音樂療法的人來說相當重要,甚至影響音樂治療效果的個體差異。
「放輕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你聽到讓人放鬆的音樂時,你的壓力荷爾蒙水平降低了,神經夾帶暫時放棄工作,情緒相關的腦區活動發生變化……但這一切,要從找到讓你放鬆的音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