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縣柴胡店鎮崔楊村,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千年奇樹「槐抱槐」。兩棵槐樹,一枯一榮,站立的姿態,宛若一頭神鹿。國慶期間,幾位文友相約,一同去崔楊觀賞了這棵頗帶傳奇色彩的古槐樹。
崔楊村距離縣城21公裡,在寧津縣城的最東邊,與樂陵接壤。從縣城驅車去崔楊,大約半個多小時的行程。
初到這個村莊,只見綠楊繞村、垂柳護路、街道平整、四通八達,道路兩邊是沿街門市樓。進進出出的人流和商貿流通顯示著這裡的繁華。這個曾經以工藝地毯起家的村莊,在周邊的名氣很大,現在主要的支撐產業是苗木、蔬菜、書畫創作及相關產業。
沿崔楊村的正街走,到崔楊村東首,再往南幾十米的胡同東側,就是這棵千年奇樹「槐抱槐」所在之地了。母槐樹只留下光禿禿的樹幹,胸徑在4米左右。母槐一側的子槐,胸徑大約1.5米,昂首雲天,枝葉茂盛;母槐腹空,懷抱子槐;母槐樹身之上,兩枝樹丫,分開西傾,抬頭挺胸,恰似一頭活靈活現的神鹿。
我們正想找人聊聊這棵「槐抱槐」時,胡同裡一位叫崔德才的老人走了過來。他說,老祖宗遷來此地時,看見這棵高大的槐樹形似神鹿,認定此處是吉祥寶地,隨即決定在此落戶。悠悠六百年,古槐樹見證了崔姓子孫們的生息與繁衍。
抗日戰爭時,崔楊村、王德普村及周邊的一些村莊,是冀魯邊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活動地點,王德普村當時還承接著為共產黨秘密印刷抗日報紙的任務。
崔德才的奶奶張春榮,曾經掩護肖華司令在老宅東屋居住。肖華來到冀魯邊區後,常常跟隨敵後武工隊,到魯北各縣宣傳抗日,滅土豪,打擊和改編地方土匪,壯大了抗日隊伍,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到東光、鹽山、樂陵、陵縣、吳橋。
把肖華司令安排在崔清嶺家,黨組織考慮很周全,其一,胡同緊挨村邊,有情況便於撤離;其二,崔清嶺人品好,對共產黨忠心耿耿,再就是他的姑表兄弟在孟集,與漢奸頭目關係好,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提前通風報信。
傳說,肖華司令來的那一年,這棵「槐抱槐」竟然開出了紅花。或許,人們正是假藉此種異象,來迎接革命隊伍的到來,期盼著抗日鬥爭一定會勝利。
農民裝束的肖華司令,常與遊擊隊員在大槐樹下攀談,還問過這棵「槐抱槐」的樹齡。受肖華司令的影響,附近村莊參軍的就有幾十人,而崔德才的父親,更是第一個報名當兵的。人們在「槐抱槐」樹下祈禱,保佑孩子平安歸來。
文化大革命期間,肖華司令曾專程到樂陵看望與自己一起戰鬥過的戰友。肖華司令逝世以後,他的夫人專程來寧津,在王義縣長陪同下,到崔楊看望了老房東,當回憶起這兩間東屋,正是自己和肖華結婚的故地時,不禁淚流滿面。
崔楊村常住人口700來人,該村主要以崔姓、楊姓為主,馮、張、朱姓人口很少。崔楊村是由崔莊和楊莊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
村中這棵「槐抱槐」,不僅是崔楊村的鎮村之寶,也是寧津縣最珍貴的奇異樹木之一。文革前,這棵古槐樹的東邊幾十米處有個九神廟,裡面供奉著9個神仙,百姓家遇到解不開的事,便去九神廟裡燒紙祈禱,期盼逢兇化吉,據說很靈驗。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洪水肆意,這棵「槐抱槐」處在低洼處,大水退後,母槐死了,而子槐卻安然無恙。人們都說,幸虧母槐樹抱著子槐樹,是母親把死亡留給了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子槐。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騰飛,人民富裕,從鄉村到城鎮,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崔楊村的「槐抱槐」,也成了一處別樣風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棵「槐抱槐」,村裡把傾斜的枯樹幹,用鐵棍支撐起來,以防它被風颳倒。
如今生長在母親懷抱裡的子槐,越長越旺,仿佛要努力用旺盛的生命力長成棟梁,來回報母親的愛。
□宋立忠 高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