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星花園》
文 | 王嫿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偶像劇,2001年播出的時候,我剛上小學一年級。當時網際網路不普及,大家都租VCD來看。那年暑假我成天窩在表姐家的沙發裡,和正值青春期的表姐追看《流星花園》。杉菜家境不好,但是性格要強,道明寺表面霸道,腦子就是個單純的傻白甜。一年級的我還是個小朋友嘛,竟然最愛看他們這樣鬥嘴,心裡想著:原來談戀愛是這個樣子啊,男孩喜歡上一個女孩,一定會先欺負她。
慢慢地我又喜歡上西門。朱孝天沒有發福的時候外形文質彬彬,一頭及肩長發也不顯張揚,正符合西門這個角色的溫柔,西門是個花花公子,內心對感情的態度是「一期一會」,其實是內心非常沉著的人。可我覺得奇怪的是,我的兩個表姐都喜歡花澤類,這個每天表情憂鬱的男孩到底哪裡好?莫名其妙地和杉菜接吻,又莫名其妙地疏遠,再親近……這在我看來簡直無法忍受。
臺灣在那幾年拍了很多偶像劇,再也沒有一部能像《流星花園》這樣在沒有電視臺播放的狀況下火遍全國。我記得那時候很多衣服上都印著F4的頭像,從小學到高中,每個班級一定會有幾個擁有這樣上衣的男孩。神尾葉子畫的原著漫畫我直到初中才看,後來日本、韓國都拍了電視劇,但說起《流星花園》,我還是會最先想到臺灣拍的這個版本。
長大以後想起來,我覺得好笑,那時候才多大個小孩兒?即使這部電視劇的劇情是誇張又膚淺的,我能明白男女之間的情愫嗎?幾年前我又看了一遍,才發現我七歲時的判斷一點兒沒錯,道明寺的喜歡是出於真心,花澤類的喜歡只是移情的虛假表象。可是不論錯與對,年輕的女孩子總是容易像杉菜一樣喜歡上那些不喜歡自己的男孩呀。
2、《紅蜘蛛1》
文 | 王嫿
標題
很難想像將近二十年前內地拍了一部這樣的電視劇,把十名重案女囚的真實案例用紀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畫面露骨,情節奇詭,當年很多小孩都和我一樣背著爸媽偷偷看。
十名女囚都是死刑犯。印象比較深的幾宗案子,一宗是情侶一起去溫州淘金,女人去做了三陪女,男人又因為生病花光了錢,最後兩人一起殺死了女人的兩個同事,分屍;還有一宗是女人為了通姦的情夫殺死小叔子和自己的親兒子。這十宗罪案放到現在都非常典型。不知道那時候片方為什麼會想到拍一部以女性犯罪為主題的電視劇?最為震撼的除了驚人的罪案情節,還有片頭的幾句文案:「這裡記錄了10名女性短暫的人生軌跡,她們都曾有過自己的希望和夢想。」
這部電視劇裡選擇的案子很能概括一部分女性犯罪的動機——為愛情或者為財富。只是這些愛情所託非人,而財富取之不當。片頭那句話的用心應該是非常好的,女性的獨立永遠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那個年代,大批年輕女性半被迫地走入社會,她們也許還沒有機會享受到良好教育,也很難遇到真正規範的職業環境,有些矛盾衝突在生活相對安穩的人看來很難想像。
儘管那些演員演技不算好,但我在這麼多年以後還能想起這部《紅蜘蛛》。它拍出了尺度巨大的事件推進和犯罪細節,也費了很大工夫去描述女囚的心理變化,角度相當客觀,可惜製作有些粗糙,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再翻出這些案子,拍出更好的作品。
3、《沉默的證人》
文 | 小吳
十四年前,我追過一部極具儀式感的電視劇,名為《沉默的證人》,堪稱粗糙版本的《心靈神探》。首先,裡面的大反派連環殺手是一個有心理疾病的犯罪心理教授。他的受害者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妓女。教授精神操控了他的患者——一個陷入家族財產紛爭的憂鬱富二代——來替他頂罪。這個病人熱愛金斯堡的詩集《嚎叫》,心理學家也通過這本詩集來操控他的行為,替他處理屍體。我從臺詞裡記了一個新鮮名詞,「垮掉的一代」。感覺很非主流,適合出現在我的QQ籤名裡。拜這部劇所賜,我當時對這「垮掉的一代」和《嚎叫》的認知就是一群戰後美國精神病人和他們的邪典。
電視劇後期,導演增加了許多教授犯罪時的獨白與他人格扭曲時的自我掙扎。王志飛將這個身份複雜的角色拿捏地恰到好處。而飾演病人的祖峰,則用十分鐘演技徵服了我媽——他剛一出場,也就兩三個鏡頭,我媽就在一旁評論說:「這個人腦子肯定有問題。」
而電視劇主角是個陷入情感旋渦的菜鳥警察,在臥底警察前女友和同事警察現女友之間舉棋不定。心理學博士為了炫技,不但全程以顧問的身份幫助警隊給犯人做側寫,將主角帶成心理學專家,還和主角前女友——臥底的犯罪集團女首腦慾海浮沉,而後由愛生恨,親手在酒店房間將她絞殺,加速了犯罪集團的覆滅。末了,逃命的時候還誤殺了男主的前女友,幫助男主完成二選一。在最後頗為激烈的犯罪心理攻防戰中,被男主利用童年陰影攻破心理防線,投子認負。
還有一個熟悉犯罪心理學的老刑警。負責幫助男主逢兇化吉,帶著還是新人的男主和暗中的真兇鬥智鬥勇,同時也是第一個意識到博士有問題的人。如此定海神針一般的人物,演了三分之二突然就失蹤了。直到最後一集的末尾,才交代原來他單刀赴會,結果被心理學博士殺了扔到河裡,非常突然。別的電視劇裡絕對死不了的人物,滅地竟無聲。
2004年我還在念小學,這部劇一反傳統刑偵劇靠硬漢警察和物證線索破案的套路,不斷利用犯罪心理學故布疑陣。聊一會精神分析法,又聊一會兒文學,打一個色情和暴力的插邊球,足夠唬一個小學生十四年了。
4、《小井胡同》
文 | 梅二
因為特別喜歡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說和散文,所以對他筆下的老北京生活有著特別的愛好。那些胡同裡的散著煙火味的人情世故在一種特別的幽默中延續不斷。我看過最有這種味道的倒不是老舍先生原著改編的電視劇,因為至今改編的電視劇都差了那麼點意思。在我看過的電視劇裡,最能體現老北京的風味兒就是《小井胡同》了。
《小井胡同》根據北京人藝話劇改編,短短的話劇被延展成了20集的電視連續劇,因為是話劇編劇李龍雲自己改編的,所以看著還是那麼原汁原味,沒有兌水的感覺。通過一條胡同裡十幾口子各式各樣的小市民人物,從1948年解放軍進城前一直講到了八十年代,活生生一副民間小歷史的長卷。全劇對白除了一些外地人有倒口之外,全部是北京南城的語言,各種口頭語和土話,甚至老北京之外的觀眾很難聽懂,裡面還穿插的祭灶、拴娃娃等老風俗。
整部電視劇沒有主角,陳寶國、王姬這樣在當時算是大腕兒的演員,也就是出演窮酸小知識分子和急著改嫁的寡婦,另外還有電車廠工人、小掌柜的、賣水的、算卦的、舊警察等等一系列南城底層的群像。他們的生活雞毛蒜皮,五味雜陳,但是在窮困和雞賊中又透出幽默和善良。
在這裡面,我最喜歡的是陳寶國演的前清遺老查六爺,全片他都佝僂著身子,戴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顯得猥瑣而迂腐,但是他身上又有著知識分子特有的一股正氣,敢戲弄權貴,又敢自己偷畫糧票接濟鄰居。這也是整個《小井胡同》的所有人物的特點,都是好人,又都有小毛病,顯得真實而有趣。
5、《無悔追蹤》
文 | 梅二
另一部異曲同工的京味兒電視劇就是尹力導演的《無悔追蹤》,這個電視劇同樣是用底層胡同的生活展示歷史的脈絡。不過《無悔追蹤》的故事主要放在了兩個人物和他們的家庭上。一個是解放軍進城幹部轉業做了警察的肖大力,一個是以小學教員身份為掩護潛伏的國民黨特務馮靜波,可以說是解放前後進入北京胡同的外地人的生活畫卷。不過這部戲還真不是諜戰劇,馮靜波一直也沒做任何特務活動,從頭到尾就是肖大力對馮靜波的懷疑,馮靜波一味地想擺脫,以至於兩人的生活就活活地糾纏在一起一輩子,造成了兩代人婚姻和家庭的悲劇。在這條主線的帶動下,可以看到解放後的各種歷史變遷對胡同裡人們的影響。
這部作品同樣全程都是京味兒的對白,當然沒有《小井胡同》裡那麼老北京,還是比較容易理解。從演員角度,王志文和劉佩琦一文一武,分別詮釋了特務和警察,都相當到位,把一個小知識分子和一個軍人出身的底層幹部演繹得令人信服,又剛好拉開了兩位主角的距離。其他配角也有很多出彩的,例如何冰老師(那時候還年輕)出演的土生土長的胡同學徒奐章從一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青年一直到抗美援朝被俘虜放回來後的失落,也處理得令人感嘆。
6、《戲說乾隆》
文 | 張瑩瑩
可能是記錯了——我總覺得《戲說乾隆》構建了一代古裝片情色戲的表達方式。譬如女主瀕於摔倒,男主飛撲過去,兩人摟抱著滾下覆滿青草的斜坡;譬如女主甩袖而去,男主長臂一拉,女主準確地轉入男主懷裡;譬如紅燭爆出燭花,紅妝女主剪下燭芯再回眸對男主一笑;譬如男主女主床上對坐,帳上的影子融合為一,緩慢倒下,鏡頭再轉,是兩雙並排、一大一小的鞋。沒有裸露,情慾卻很足。
那會兒我愛唱「山川載不動太多悲哀」,覺得鄭少秋趙雅芝真是一對璧人,只有一點疑惑:出巡一次就愛上一個,這「愛」是不是稀薄了點?而「四爺」如此聰明,怎麼會看不出他三次出巡遇見的都是同一個女人?
我是當真了。關於這部電視劇的定評是,「作為中國第一部戲說歷史的古裝劇,被收入《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教科書」。
7、《宰相劉羅鍋》
文 | 張瑩瑩
看這部電視劇時我在上小學五年級,可能就是晚飯後按一圈遙控器、隨便地停留,然後一家人每天看了下去。我坐在燈下,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那兩年縣城電壓不穩,燈泡的黃光昏昏的,電視畫面扭動著,一會兒又突然亮起來。
我總覺得那會兒電視劇都老實,每句詞兒都有內容,每集劇都說完一個事兒,兩集中間播一小會兒廣告,透著為你著想的好意,提醒你上個廁所。後來都不這樣了。及至去年我上了一門課,老師多次提到《宰相劉羅鍋》,提到前頭一枚大印說明的「不是歷史」,開此後非歷史化的歷史劇的先河。前有《戲說乾隆》,後有《宰相劉羅鍋》,普通人對於歷史,有了一點點「不老實」的空間。
不久前,我又想到這部電視劇,找出來看了最後一集。乾隆已死,和珅入獄,劉墉帶著煎餅老酒去看他,送他上路。而後他回家,路上跟幾個小孩玩了會兒彈珠,回頭,笑了一下。
8、等著你來說!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