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很多讓你感到奇怪的現象,我們幾乎都是習慣於它的存在而不去想想那是為什麼。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我想談談好音樂為何越來越少了,相信很多人會有這個疑問。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音樂,音樂有哪些表現形式。有點音樂基礎的朋友都知道音樂是由一些樂音按照一定的相互關係組織在一起的聲音藝術,但沒有基礎的朋友肯定想知道什麼是「樂音」。要理解樂音,就得先理解聲音。初中物理講過,聲音有四要素:高低,長短,色彩,音量。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振動頻率越高,音就越高。振動頻率指的是單位時間內物體擺動的次數。所以一秒內擺動100次產生的聲音就比一秒內擺動50次的聲音要高,這就是音高。長短,意思是這個聲音發出來的時間長短,音樂稱之為時值。要獲得長的時值,需要維持物體的振動,而具備彈性的物體很容易實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敲一下桌子的聲音很快消失了而彈一根弦的聲音能持續很久的原因。色彩由振動介質決定,不同物體的材質不一樣因此發出的聲音聽起來不一樣,比如敲擊鐵板和敲擊木板,我們即使只聽不看,也能知道敲擊的是木板還是鐵板,因為我們記住了它們的色彩。最後一個就是音量,它由振動幅度大小決定,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比如你輕輕彈一根弦和用力彈一根弦,兩次的幅度大小是不一樣的。明白四者的決定因素之後我們就知道它們互相之間是沒有任何聯繫的,比如說音高越高時值越長,音高越高音量越大,音高改變色彩改變都是錯的。但值得注意就是最後這句在一定程度上適用於音樂,例如右手在吉它琴碼附近彈一弦和音孔處彈一弦,介質沒變,色彩是一明一暗。不過如果說右手位置不變,彈一弦空弦和一弦十品兩個聲音色彩不一樣就不對了,因為那是純粹的音高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你要好好再理解一下音高和音色這兩個概念。
以上即是聲音四要素,那樂音是什麼呢?樂音就是音高固定而且每個音都是半音的整數倍高度的「一堆」音。「半音」是指兩個音高度上的距離,他是音樂中最小的距離單位。所以這堆音就是從低往高一個比一個高半音的半音階,它們有88個之多,每個的振動頻率都是固定的,最低的音頻率為27.5赫茲最高的為4186.0076赫茲,你可以據此算出半音是多大的頻率距離。這88個音就是樂音,它構成「樂音體系」,相當於是創作音樂用的「資源」。標準鋼琴就是88個琴鍵,對應這88個音,剛好覆蓋整個樂音體系。雖然近代樂音體系向高低兩個方向有所拓展,但絕對不會太多,因為人類的生理聽覺的範圍是有限的,這88個音最高和最低的兩個音已經很接近耳朵的「臨界點」。
明白了樂音和音樂,再來看它的表現形式:純音樂、歌曲。沒錯,就只有這兩大類。它們的區別僅僅是歌曲加入了人聲歌唱而已,而人聲本身就是一串旋律,人就是一件樂器,所以純音樂即可代表所有。我們可以聽到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也可以聽到激情四射的搖滾樂。大到豐富多彩的和聲架構,小到平淡無奇的一句單音旋律,它們都可以稱之為音樂。音樂的結構,最通俗的解釋就是旋律或者「有陪襯的旋律」,都以旋律為主,因此我們發現旋律是靈魂般的存在,是的,音樂必須有旋律!如果你說吉它掃幾個和弦不一樣好聽嗎,好聽不就是音樂了嗎?沒錯,那也是音樂,不過旋律無形中已經在你心中串動。相當於具備了旋律。如果你掃的這幾個「陪襯」不屬於樂音體系的東西,而且沒有一定規律,那麼你心中是不可能有旋律串動的,就不能稱之為音樂。我們平時聽音樂,印象最深刻的,最能記住的就是那一串旋律,因為它是音樂的主體。我們先說主體,再說陪襯,最後討論有陪襯的主體。
關於旋律的原理,我說不出太多理論,但我們至少要知道它的製造規則和規律。首先要具備調性,聽完就能確定「1」的高度。所以不可能在樂音體系中東扯一個西撿一個胡亂拼接起來就是旋律了,你得符合調式框架的約束,滿足了規則的事,剩下來才是好不好聽的事。旋律的規律,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多留意和思考,都能在實曲當中獲益良多。比如直接把譜上旋律指法譯為簡譜,首先會發現樂器旋律中相鄰的音之間音程不會太遠,單個樂句之內都是單音程,大三度以內最多,樂句的跨越處可以較遠。人聲旋律整體上則音與音之間音程會較「稀疏」,但依然是單音程。另外會發現單句內不轉調等規律,這些規律都是以大量的實驗作為基礎去總結的,當然可能還有其它的一些規律,不過那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這個最明顯的規律:旋律,就是樂音的排列。這個排列當中,可以有完全相同的兩個或者幾個音,但不能每個都一模一樣。只要在樂音體系「取音」符合規則地運用,不管你怎麼排列,好聽就行。至於句中音數的多少也根據你的感覺走就行,反正記住樂音構成音程,音程構成旋律,一個樂句總不會沒完沒了地進行。
如果你對旋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下面來看一個問題:音樂旋律,有創作盡頭嗎?答案是極度明顯的,先看它由什麼構成,怎麼構成。上面已經說了,從八十多個樂音取出一些,結合規則和靈感製造出來的。那為何會有盡頭,因為只要是用有限的資源進行排列,排列結果就有盡頭!樂音體系正是有限的88個音,是一個定數,不論大小,一律有限,只是量的多少問題。這同時是一個數學問題,應該是初中的數列。例如我們的電話號碼,由0到9這十個數挑選組合十一位即可供一個城市以上的人使用,而且組合還有一點點「不自由」,因為開頭必須是「1」,而且前三位都有幾個固定形式。但這個量仍然是非常大的,導致這麼大的原因除了位數多之外還有可供選擇的資源有十個之多!如果你覺得難以理解的話不妨試試簡化問題,比如縮小資源和位數。用1,2,3三個數排三位,有123,231,312,321,213,132六種,是有限對吧?排四位呢?五位呢?1231,2132…甚至1111,總之用這有限的三個數去排列任何有限的位數,結果都是有盡頭,最終其中出現任何重複的兩個結果,我們稱之為相同。
我們回到音樂旋律來看,88個有限的樂音資源,的確很多!如果真的可以自由組合製造旋律,我想一定是天文數字製造結果。天文數字固然大,但依然是有限,也就是說盡頭。更何況根本沒那麼自由,因為有上面說的規則、規律,你會感覺到天文數字縮水極其的大。你想想資源是有限的88個已經固定,不妨從排列位數入手分析,也就是說樂句的音數。這個雖然有一定自由,但仍然難逃盡頭的命運。我們列數字來看:假設樂句最少3個音,最多30個,那麼得出30-3+1=28種音數,而這28種當中雖然每一種都有很多排法,但都有盡頭,28種盡頭加起來還是盡頭。樂句音數和音程關係這兩者的約束下,不大量縮水才怪。你當然可以創作一串88個音的電吉它主音旋律,但這旋律聽覺上可以是8段11個音的排列,4段22個音的排列,2段44個音的排列,甚至是1段50個音排列和1段38個音排列的合體,1段10個音2段30個音1段18個音的合體……多種可能,也就是說88個音的一串旋律聽覺上可以認為是很多串音數不一的旋律接起來而已,存在這種「聽覺認為」就存在聽到類同舊旋律的可能。不過由於是天文數字,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仍然留有極其廣闊的創作空間給剛剛走向和平年代的我們。但空間有限時間無限,時間不斷前進,音樂已經發展很久了,新的旋律不斷出現,老的旋律穩如泰山,作者們必須避開前人腳步去開發那些剩餘空間,否則踩上別人腳步就難免被說抄襲了。有一天自己聽到一些出在前面的旋律和自己作品類同也會十分失落,更別說相同,好好的一個靈感,居然別人早有了…所以這個有限的空間加上時間不斷的推移人們不斷地創作,最終會消耗殆盡。那就是旋律的最終盡頭。那時候就是創作一串任何音數的旋律,都有前輩作過了,完全一樣。這種境地還是很遠,因為那是「完全一樣」。但高度相仿就不遠了,也就是類同。一串旋律當中出現了五六成以上相同聲音結構,相當於類同了,類同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新鮮,沒亮點,給作者自己的感覺是失落和無奈。為何說類同不遠了,因為創作空間並不算天文數字那麼大而且歷史發展潮流長遠,人口眾多…對了,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88個樂音本來就是7個本位音的衍生結果,無論上下行一旦達到八度聽覺上又給人回到初始的感覺,這就是調式的基礎原理。音高明明變了,但感覺又回來了。例如高低八度的兩串音程關係完全一樣的旋律,可以認為是相同的旋律了,只要是八度的整數倍關係,都可以認為是相同了,因為同調。另外,即使不同調,只要樂音音程關係完全一致的兩串不同調的旋律,新鮮感是沒有任何變化的,雖然樂音不一樣,但是依然可以認為是相同的旋律!可見決定旋律的不同,唯一的因素是【音程關係】。這個終極因素進一百步加劇了音樂飽和境地到來的速度,你會發現88個樂音不算什麼。比如《兩隻老虎》旋律12311231345這些音同時升高半音、全音、小三度、大三度…結果還是那個味道,兩隻老虎的味道,雖然樂音全變了,其實全都是同一串旋律,因為音程關係相同。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有某一方面的不認同,那就是旋律中樂音的時值問題,更改某些音的時值,得出不同的旋律,因此旋律還是沒有盡頭。這個說法對一半,是不同,但我說的是類同,時值的更改只能改變旋律時間,無法改變聽覺上的新鮮感。例如《滄海一聲笑》的旋律65321 32165原本第一個音是1.5拍,第二個半拍第三第四個1拍,第五個4拍,你把它們全部變成1拍都行,聽起來還是許冠傑的影子,說好聽的叫類同,不好聽的叫抄襲。而且時值的更改也極其有限,也有盡頭!例如上曲你總不能把某個或幾個音變成八拍吧?不但影子沒去掉還導致最後四不像。你要硬說這是兩串不同的旋律的話,我沒話說了。除了時值的更改沒意義,樂器的更改也一樣。例如上曲用笛子或者鋼琴吉他等任何樂器奏出,變的是音色,或者說給人感覺變了,但旋律還是那個旋律,音程關係還是沒變,旋律新鮮感還是不變,即使你換著一萬種樂器演奏,變著一萬種音色,或者用完十二個調演奏,都只是音色和整體音高的變化,音程關係不變,旋律就是不變,而音程關係,就是排列。
以上都是討論主體,再來說說它的陪襯。首先陪襯是為了讓主體更出彩,其次它單獨存在的話也不失為另一種美。我們依然討論它的「命運」,也就是說有沒有「新鮮感盡頭」。陪襯的形式多種多樣,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級跳進的低音進行(其實級進低音本身就是明顯的旋律了),管弦樂的線性和聲(慢速旋律)等等太多了,但有一樣是共同點,它們都是樂音體系的東西。它們看似多種多樣,但是相比主旋律來說,空間更加狹窄。其實陪襯就是和弦級數的變化過程,只是和弦的表現形式自由運用而已,我們和弦有七個級數,一首音樂當中反反覆覆都是其中幾個在「排列」,看,又離不開排列了。七個級數的三和弦因為聽覺和諧運用最多,非三和弦因為不協和起烘託作用。另外五七級之間和聲力度太弱,經常替代使用,一定程度縮小排列種類的數量。相當於主要用六大級反覆排列,雖然每一級都衍生出很多和弦,總數可達幾千個,但根據以上所講音程關係原理,只要根音到冠音所有音的音程關係不變,同時升降所有音任何音程(一個框架放在88個樂音當中隨意挪動位置),和弦性質不變,還是那個和弦,因此要合併掉大量的升降和弦,幾千個就剩下不多了。而且一首音樂含和弦級數從2到6之間粗略的五種情況,比如《月光光》三個級1545,《蟲兒飛》五個1563436。五種情況各自有一些排列,常見的1564,1645,63524123等等,而這些級數排列也有一定的變化(適當運用合併掉幾千個剩下的那些和弦當中的非大三類和弦,),這些變化是能產生一定的新味道和美感,但數量也不算多,整曲陪襯主要味道變化不大,主要由級數決定。而且由於必須用1或6級開頭,估計只有以百為單位的數量,根本不多。經常看到不同的幾首歌和弦級數進行完全一樣,甚至拍子都一樣,只不過節奏型不一樣,但這個也不多,也是百數單位。正是因為這些節奏型才讓你產生一定的幻覺,覺得音樂太豐富了,變化莫測。其實仔細一想你會發現,如果將所有樂器的聲音變成一種樂器,也就是音色統一,那麼你就能清晰地遇見足夠多的和聲類同情形。所以說陪襯有限得更嚴重,它只是依靠各種音色,節奏型,去支撐它的新鮮感,其實只要你有強大的樂感,很容易聽出和聲的類同。另外要說的是噪音陪襯,也就是打擊樂。它相對樂音就更加「掙扎」,它只負責音的長短不用關心音的高低,之所以會出現一套鼓的鼓件有多有少的原因是為了增加音色,豐富節奏。它的節奏型都是從基本的強和弱發展起來的,各種加花各種音色起到了很好的豐富作用,可能跨越全音符到64分(即使你能敲出128分音符),但依然都是時值的排列,而且一首音樂當中打擊樂的節奏主體比較穩定,主要在轉折處進行加花。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打法適合很多的歌曲,可以說是節奏型高度飽和的一個樂器。
主體和陪襯都已經分別被證明有絕境了,那兩者結合又是怎樣的呢?不用說還是無力回天。假設它們可以隨意組合,例如任意旋律任意小節上方的和弦級數隨便用,曲中小節之間節奏型一直換,我想結果真的可以是天文數字,但已經不叫音樂了。因為旋律與和聲的結合,是絕對有理論約束的,這些約束也是音樂好聽的原因。旋律音要呼應和弦,和弦烘託旋律音。旋律配旋律多數主高配低,常見的比如陪襯旋律下行三度。不過打擊樂只要拍子沒錯,節奏型隨便用隨便換的話也不叫錯,只是你見過這樣的音樂嗎?就算被認可,也只能說主體和陪襯的結合情形多了一些變化而已,音樂的盡頭(兩首幾分鐘的音樂出現所有樂音音程關係相同,時值相同)可能是千年以後,但飽和卻依然近在咫尺,我個人已經遇上不少片段了,其中之一如《廣東愛情故事》,你不妨回想徐譽滕的一首歌。
說到底不管和聲織體再豐富多彩,也只是陪襯,你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旋律,它代表了一首音樂的主體。所以當你明白了旋律有盡頭這一結論之後,那些相對更「凌亂」、抽象一點但排列更加有限的陪襯根本不是問題了。最後回歸主題,相信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是的,音樂已經出現一點點飽和了。除了以上所講這個大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小原因。之所以中國如此多的高等音樂學府,每年畢業那麼多的音樂才子,那麼多的原創愛好者,在如此發達的網絡科技基礎上我們聽到的好聽的新音樂依然寥寥無幾,還因為新時代一些審美扭曲的侵襲。比如說唱派和噪聲派(主打鼓聲迎合一些群眾胃口,創作的旋律還是普普通通),人聲部分就不是旋律,強加上伴奏去襯託,只實現了節奏吻合和說詞押韻產生的小美,而不具備人聲與伴奏樂音在音樂角度上所表現的大美。很多的口水歌可以泛濫成災因為國人的羊群效應根深蒂固,形成一種商業價值,好一點的音樂因此被有所埋沒。很多平臺它不看你作品好不好,而是看你商不商業而已。非常感慨高曉松說過的話「最直擊心靈的,還是那一串旋律」。所以這就是經典歌曲經久不衰,口水歌三月過氣的原因。
最後想說,審美扭曲或者可以逆轉,但是創作空間這塊大麵包是越來越小了,別人先咬一口就少了一口,你搶人家嘴裡的就是類同,你得去咬剩下的,才能製造最新鮮出爐的音樂。出生越晚越吃虧,創作也許容易,但要好聽就難上加難了,因為好聽的很多被前輩搶去了,所以,早點起床去爭取屬於你自己的那一塊麵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