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海洋科學
考試科目:海洋科學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一、緒論
內容
地球科學 海洋科學的發展史 中國的海洋科學:
要求掌握
1.地球科學是怎樣複雜的科學體系。
2.海洋科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特點。
3.海洋科學研究的特點。
4.從海洋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5.從某一個認識的角度,分析、預測中國海洋科學發展的前景。
二、地球系統與海底科學
內容
地球的基礎知識 海與洋 海底的地貌形態 海洋沉積 海底礦物資源 古海洋學與全球變化研究:
要求掌握
1. 地球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產生的重要自然現象。
2. 地球外部圈層與內部圈層的劃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
3. 全球海陸分市特點以及海洋的劃分。
4. 海岸帶及其組成部分的界定。
5. 大陸邊緣的類型、構成及其主要特點。
6. 大洋中脊體系及其主要特點。
7. 大陸漂移、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的內在聯繫與主要區別。
8. 根據板塊構造原理說明大洋盆地和邊緣海盆地的形成與演化。
9. 濱海沉積環境、沉積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積特點。
10.大陸架沉積作用、現代陸架沉積物的主要類型及分布規律。
11. 大洋沉積物成因、類型、及分布規律。
12. 海洋礦產資源的主要類型,如何認識海洋是巨大資源寶庫。
三、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層化結構
內容
海水的主要熱學和力學性質 海冰 世界大洋的熱量與水量平衡 世界大洋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和水團:
要求掌握
1. 海水組成與純水的異同點、海水鹽度。
2. 海水的主要熱學與力學性質,它們與溫度、鹽度和壓力的關係。
3. 海水的位溫及其實用價值。
4. 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海水狀態方程。
5. 海水結冰與淡水結冰的過程。
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質,海冰對海況的影響。
7. 海洋熱平衡方程及其對海洋熱狀況的作用。
8.世界大洋熱平衡的分布與變化規律。
9.世界大洋中溫度、鹽度和密度的空間分布基本特徵。
10.大洋溫度和鹽度的平面分布與鉛直分布的異同點。
11.大洋主溫躍層、極鋒及季節性溫躍層。
12.大洋熱帶海域鹽度的分布規律。
13. 海洋水團及其與水型、水系的關係。
14.海洋混合及其成因。
15.混合的類型及其異同,各自對海況的影響。
16. 海洋中溫度、鹽度與密度細微結構的基本特徵。
四、海水的化學組成和特性
內容
海水的化學組成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統 海氣界面的氣體交換 海水中的營養元素:
要求掌握
1. 海水組成的恆定性。
2. 海水中的常量元素。
3. 海水的pH值,海水的緩衝能力的作用控制。
4. 海水中的營養鹽,主要形式。
5. 海洋汙染防治。
五、海洋環流
內容
海流的成因及表示方法 海流運動方程 地轉流 風海流 世界大洋環流和水團分布:
要求掌握
1. 海流的定義、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
2. 引起海水運動的力。
3. 重力勢、等勢面、位勢高度、位勢深度的定義。
4. 壓強梯度力的解析表達式、其物理含義。
5. 等壓面、壓力場(內壓場、外壓場、正壓場、斜壓場)與海水密度的關係。
6. 地轉偏向力(科氏力)及其基本性質。
7. 切應力和壓力的區別。
8. 海水運動方程的基本形式。
9. 連續方程的微分與積分形式。
10. 動力學邊界條件與運動學邊界條件的含義。
11. 地轉流和它的空間結構。
12. 地轉流場與密度場、應力場之間的關係。
13.地轉流的動力計算方法的實用價值。
14.埃克曼無限深海漂流理論及結論。
15.淺海風海流與無限深海風海流的空間結構。
16.由風海流的體積運輸派生出的新海水流動。
17.風生大洋環流理論的基本結論及西向強化。
18.熱鹽環流及其在世界大洋環流中扮演的角色。
19.世界大洋上層環流的總特徵。
20.赤道流系主要流動及其其形成原因及水文特徵。
21.北半球的西邊界流及其顯著特點。
22.南、北兩半球西風漂流區主要特徵。
23.東、西邊界流區的基本特徵。
24.北海道與南美西岸成為世界有名的大漁場的原因。
25.極地海區主要環流及其對海況的影響。
26.世界大洋表層輻聚下沉和輻散上升區。
27.大洋中尺度渦及其基本特徵。
28.世界大洋中的五個基本水層(團)的主要特徵及形成過程。
29.世界大洋環流相互溝通方式。
六 海洋中的波動現象
內容
概述 小振幅重力波 有限振幅波動 海洋內波 開爾文波與羅斯貝波 風浪和湧浪:
要求掌握
1.海洋中波動現象的形成。
2.小振幅重力波方程。
3.簡單波動理論對波形傳播、水質點運動、波速、波長、周期之間的關係以及波動的能量等方面得出的結論。
4.駐波的形成及其基本特性。
5.波群的形成及其基本特性。
6.簡單波與有限振幅波的異同。
7.開爾文波和羅斯貝波。
8.風浪和湧浪的形成及其特徵。
9.風浪的成長狀態,它們與風時(最小風時)、風區(最小風區)的關係。
10.彌散和角散現象,它們對海浪的傳播影響。
11.波浪傳播至淺水和近岸的變化。
七、 潮汐
內容
潮汐現象 與潮汐有關的天文知識 引潮力 平衡潮 潮汐動力理論 風暴湖:
要求掌握
1.潮汐現象的概念。
2.地球、月亮、太陽的運動。
3.平太陽日和平太陰日的基本概念。
4.引潮力及其分布特徵。
5.潮汐靜力理論的基本思想。
6.潮汐動力理論的基本思想。
7.窄長半封閉海灣中潮差分布的一般規律。
8.風暴潮預報的分類及其優缺點。
八.大氣與海洋
內容
地球大氣的平均狀態,海洋上的天氣系統,海洋--大氣相互作用:
要求掌握
1.對流層大氣運動的基本特徵。
2.影響地面溫度分布的主要因子。
3.氣壓場和風場的基本關係。
4.東風帶、西風帶形成的主要原因。
5.大氣徑向環流的基本特徵。
6.中國沿海一帶一年有一次風向反轉的原因。
7.溫帶氣旋及其基本結構。
8. 颱風及其基本結構。
9. ENSO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10. 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性。
九.海洋生物
內容
海洋生物的環境分區 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生物生態類群及生物地理學 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環境中的若干生物學問題 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要求掌握
1.影響海洋生物分布的環境要素。
2.海洋生物群落與生態環境的「成層」與「分帶」現象。
3.生物多樣性及其三個層次。
4.海洋生物多樣性比陸地生物多樣性高的原因。
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6.海洋生物生態類群的劃分及依據。
7.海洋生物地理學概述。
8.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9.海洋食物鏈和食物網及其特點。
10.微型食物網的結構和特點。
11.海洋初級生產力的類型。
12.次級產量及其估算方法。
13.具有較高生物生產力的區域類型。
14.生態系統中的反饋調節作用。
15.海洋生物對汙染物的吸收方式。
16.生物累積及其度量。
17.汙染物的生物轉移過程。
18.赤潮及其形成過程。
19.赤潮發生的可能原因。
20.海洋無損生物和鑽孔生物及其危害。
21.海洋中散射層的形成。
22.海洋動物噪聲的來源。
23.海洋生物對海水透明度和水色的影響。
24.海洋生物資源的分類。
25.海洋生物資源的應用前景。
十、中國近海的區域海洋學
內容
自然環境概況 海洋水文狀況 水團和海洋鋒 海洋環流 潮汐、潮流和海浪 海水化學要素的分布與變化 生物特徵與海洋資源 海洋環境保護:
要求掌握
1.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區劃及海底地形特徵。
2.中國近海海域的氣候特徵。
3.中國近海海域水溫、鹽度的分布和變化特徵。
4.渤海和北黃海的冰情特點。
5.中國海水團的分布及其特徵。
6.中國近海水平環流概貌及主要流系。
7.中國近海潮汐與潮流特徵。
8.中國海的風浪、風暴期特徵。
9.中國近海化學要素分布與海洋學特徵的聯繫。
10.中團近海的生物資源。
11.中國近海的化學、礦物資源與開發利用前景。
12.中國近海環境保護的現狀與任務。
13. 海洋石油汙染的主要途徑、應急處理的主要流程和設備、優先保護的原則。
參閱:
《海洋科學導論》 馮士筰等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