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韓國公司的要求
韓國的很多品牌產品都深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鑑於韓國品牌的消費競爭力,很多中國投資者會選擇在韓國註冊公司,成立韓國品牌。要如何註冊韓國公司呢?滿足哪些條件的投資者才可以在韓國成立公司?註冊韓國公司需要滿足以下的基本要求:
1、韓國公司註冊名稱:
一定要是韓文,不可以用外來語。一般來說,名片上或者要英文公司名稱的話都可以用上,但營業執照上只標記韓文公司名稱。
2、韓國公司註冊資本:
最低註冊資本為1億韓幣,並且需要一次全部到位。如每增加一位股東註冊資本也需增加一倍;董事及監事至少一位或多位.如註冊資本超過韓幣1億,所產生的釐印稅另計,可參考以下公式計算:首先根據外國人投資促進法,外國人直接投資申報者(FDI)為了申報最小費用約為USD100,000.00同時要取得新開設法人的10%股份。
金額和股份同時要滿足的條件。比如:在10億韓幣投資條件情況下,外國法人投資1億,韓國人投資99億。金額條件是符合的,但保有的股份只有1%。因此不符合外國人直接投資申報者(FDI)條件。以2人以上外國人投資者,各個要投資USD100,000.00以上,而要保有10%股份。
3、韓國公司註冊股東和董事:
股東可以由法人和自然人擔任,包括代表理事,需要2人理事,監事1人。總共需要3人(內地公民或海外人士均可。但內地公民須要持有效身份證及護照方可);註冊韓國公司前須先確定以上職位,並安排好各股東的股份比例。
4、韓國公司註冊地址:需有韓國本地註冊地址。
5、韓國公司註冊經營範圍:外國人在韓國辦理企業,經營範圍有一定限制,按具體情況而定。
6、韓國公司註冊辦理所需資料:公司名稱;股東/董事/監事身份證及護照複印件公證;委託書公證。
韓國公司銀行開戶
韓國公司註冊後要如何運作才能快速發展呢?若要減少公司在發展道路上的障礙,開立公司帳戶是公司正常運營的標配。
韓國企業銀行帳戶須在成立公司後才能申請。客戶可選擇在韓國本地開戶或以外開設離岸帳戶,開戶要求董事親臨銀行辦理。在韓國內所定銀行「外國人投資申報」後需要把資金匯到銀行帳戶上(這叫「資金納入」)這時自動要開註冊公司的帳戶,此程序也是可以代辦的 。韓國公司一般在國外都能申請開戶,但根據本地所要求資料來辦手續。
因為韓國公司開戶需要董事親臨銀行辦理開戶的相關手續,因此若不方便前往韓國的客戶可以選擇開設離岸帳戶,如選擇在香港銀行開戶,出行方面會方便很多。韓國公司如何在香港銀行開戶呢?
首先準備開戶所需要的資料:
1、公司註冊證書
2、商業登記證
3、公司章程
4、法團成立表格(表格NNC1)或近一期的周年申報表(表格NAR1)
5、如公司資料有過更改,需交表格ND2A,表格ND4表格
6、商業計劃書
7、開戶預存款
8、股東董事的持股比率及授權籤字人信息:股份10%或10%以上的股東的證件原件(身份證+港澳通行證或者是護照)。
開立銀行帳戶時,公司所有董事都必須親自到銀行籤署相關開戶文件及帶齊開戶所須資料,在銀行辦理好所有相關開戶手續後,銀行將會將貴公司的資料提交給總行查冊審批。查冊審批時間大約為1-2星期左右,銀行審批公司沒問題後就會給出帳戶。
韓國公司在香港銀行開戶的好處
1、資金調撥自由:客戶的離岸帳戶即等同於在境外銀行開立的帳戶,可以從離岸帳戶上自由調撥資金,不受國內外匯管制。資金流動性、自主性高.
2、存款利率、品種不受限制:存款利率、品種不受境內監管限制,比境外銀行同類存款利率優惠、存取靈活。特別是大額存款,可根據客戶需要,在利率、期限等方面度身訂做,靈活方便。
3、免徵存款利息稅:中國政府對離岸存款取得之利息免徵存款利息稅。離岸存款實際淨收益更為可觀。
4、提高境內外資金綜合運營效率:可充分利用香港銀行既可提供在岸業務同時具備境外銀行業務功能的全方位服務特點,降低資金綜合成本,加快境內外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5、方便核銷:對於從離岸帳戶匯入境內的外匯,進口付匯核銷部門可直接憑銀行籤注的紙質收匯憑證等相關文件為企業辦理進口付匯核銷手續。
由於香港銀行政策這些年收緊得厲害,因此香港銀行帳戶一定要用心維護,若公司不按規定審計報稅,按時年審,一旦被調查到銀行是有權利關閉你的帳戶的,而收付款也需注意不要與敏感國家地區有交易往來,也不要做殭屍戶,否則銀行帳戶也會面臨被關閉的風險。
瑞豐德永(Richful Deyong)2008年始創於香港,系卓佳(Tricor)集團成員,是亞洲具有領先地位的專業服務機構,龐大辦事處網絡覆蓋21個國家/地區和47個城市。服務超50,000位客戶,包括在亞洲上市的~2,000多家公司,以及超過40%名列《財富》雜誌全球500 強企業的公司。有超過2,600名員工,其中630名是認證專業人員。
服務涵蓋:上市公司秘書、新股上市及股票登記、債務託管及受信,財富管理,海外信託和基金會設立,香港及離岸公司註冊,特許牌照申請,企業架構,財稅諮詢,會計安排,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綜合性商務、企業及投資者服務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