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態學會理事長袁國映:喀納斯湖存在百米長大魚
「我認為喀納斯湖有百米長的巨型魚類存在,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脊椎動物,也是世界生物學界21世紀的重大發現!」11月17日下午,新疆生態學會理事長、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國映說。
這也是他在當天作的《世界水怪與喀納斯湖怪》學術報告中的結論。該報告也是全國科普宣傳月在新疆的系列活動之一。
發現:對比照片測出百米大魚
報告中,袁國映介紹了世界各地包括新疆天池、賽裡木湖關於「湖怪」及「水怪」的各種傳說,並播放了相關的資料照片。袁國映編著的《水怪》一書也在此間出版。
袁國映說,他於1985年在喀納斯湖首次看到15米長的大魚後,又與2004年、2006年相繼看到巨型魚群,並拍了照片和錄像。「我的這些喀納斯『湖怪』照片不是『周老虎』,是真實的照片。」他說。
「我測出的喀納斯湖大魚長度在100米以上,至少重18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這個結果把我嚇了一大跳!」袁國映說,這個數據是他在2006年「十一」期間到喀納斯湖考察時驗證的。當時,經景區同意,袁國映調來一艘15米長的遊艇,讓工作人員駕駛。自己則來到2004年看到和拍攝到大魚的那個平臺上,對在湖面上行進的遊艇進行觀測和拍攝。這個平臺離觀魚亭有100多米,距離湖面則有800多米,距離湖面的垂直高度為660米。
當他把兩個時段同一地點拍到的兩張照片進行測量對比時發現,同樣大小規格的照片,15米長的遊艇在照片上只有0.9釐米,而當年拍到的3條頭尾相連的大魚,在照片上的長度有20.3釐米,這還不包括魚尾巴的長度。「照此推算,大魚的長度很驚人,至少在百米以上。」袁國映興奮地說。
在獲得這個推算結論後的5年間,袁國映多次向中央及自治區媒體發表這一發現,各類媒體也相繼作了報導。其中,僅中央電視臺就先後3次做過有關喀納斯「湖怪」的專題,而袁國映是主要採訪對象。
當然,也有個別魚類學家認為,有的魚只要食物充足,生存環境好,可以長得很大。袁國映據此認為:「哲羅鮭就屬於這種魚。哲羅鮭有自相吞食的習性和能力,所以能長得很大。喀納斯湖的大魚,很可能就是哲羅鮭,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脊椎動物,也是世界上生物學界21世紀的重大發現。」袁國映說。
哲羅鮭俗稱大紅魚,是北方水域極能耐寒的冷水型兇猛肉食性魚類。在我國只分布於額爾齊斯河和黑龍江。根據我國魚類學家任慕蓮等人在喀納斯湖考察研究後推算,喀納斯湖的哲羅鮭最長可達3.78米,重560公斤,壽命為86年。
主持報告會的新疆生態學會秘書長周華榮表示:「我們並不是要讓大家接受袁國映的這個推測,只是想把他這些年研究湖怪的情況讓更多人有所了解。」
記者從喀納斯景區管委會了解到,此前,南京湖泊研究所曾在喀納斯湖區進行過聲納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湖區內存在十幾米長的大魚。該景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景區計劃在觀魚亭周圍安裝一些攝像頭,監測湖區生態及魚類。
袁國映樂觀地表示,等到該監測項目正式實施後,「喀納斯『湖怪』之謎也許會真相大白。」
質疑:看到見到才是真的
袁國映的推測早在2006年提出之初就在學界掀起了巨浪,對喀納斯湖是否存在湖怪或巨型魚類,從專業角度提出了質疑。
原新疆大學生物系教授黃人鑫得知此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明白,有些人為什麼喜歡編造謊言?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泡沫一樣的謊言就會化為烏有。」
黃人鑫指出:「100米以上的大魚?它靠什麼生存?它吃什麼?我們是搞動物學的,要尊重科學,要經過調查,才能下結論。袁國映不是搞動物學出身的,他抓到了大魚沒有?有標本沒有,都沒有吧,所以呢,我們都不想理會他的說法。」
黃人鑫說,1985年他在喀納斯考察時確實看到過湖裡有不少大魚。當時推算,長度也只不過十幾米。在那次考察中,新疆大學生物系教授向禮謙也是考察隊的成員,他也目睹了這一景象。「袁國映說大魚有100多米長,顯然就是胡說了。這分明是偽科學嘛!」
此前,自治區水產研究所所長郭焱曾告訴記者:「百米長的大紅魚可不可信,我不想評價。反正,我是從來沒見過有這麼大的魚。我們是搞水產研究的,魚就是魚,怪就是怪。我認為要看到見到,才是真的。」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王洪道也曾表示,喀納斯湖裡不太可能有「湖怪」,因為湖水的溫度非常低,湖裡魚類的生長速度很慢,「要長到一丈多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一片質疑聲中,只有原自治區水產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解放的觀點稍顯溫和。他告訴記者:「袁國映作為科學工作者,探索大自然是他的權利,他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我們並不支持和認可他的結論。」
解放說,目前水產界認為,喀納斯湖所謂的「湖怪」實際上就是哲羅鮭,俗稱大紅魚。「袁國映所說的百米長的大紅魚,我們並沒有發現,我們只打撈到3米多長的大紅魚。但我們有標本,有測量數據,有照片,有記錄,這是沒有異議的。」
當然,還是有一些贊同的聲音。只不過,也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仍只是推測。同樣在關注喀納斯湖「水怪」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朱立平研究員分析說,從科學角度講,所謂「湖怪」,可能是一種人類沒有認識清楚的大型水生生物。由於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深水湖中,加上生存時間長、長期生活在水下環境,就變得特別大。這種生物有可能是魚類,也可能是豚類或其他生物種類。水面上巨大的黑影、湖岸邊動物的屍骨、深水中被撕裂的漁網、巨浪下紅魚的影子,這一切或許毫無聯繫,或許全是巧合,但喀納斯湖發生的一切至少說明——「喀納斯湖的確有龐然大物,它並沒有消失」。
建議:縮小旅遊活動區保護魚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為了做好大魚的保護工作,喀納斯保護區和景區管理部門已嚴格禁止在湖區內打獵、捕魚,並已將旅遊快艇限制在湖區南部自然保護區科學實驗區三分之一的範圍,即三道灣以內的湖面上行駛以降低噪聲,減小對魚的幹擾。
袁國映建議,應加強湖周圍及上遊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嚴格執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絕對不能建設產生汙染破壞的工程建築。「我們不可能採取捕殺的方法研究巨型魚,但我希望能有最先進的探測儀器,從水面上監測和掃描,測出巨魚的大小和數量,以證實我的發現,並進行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袁國映說,英國尼斯湖因「尼斯湖怪獸」之謎而成為世界旅遊勝地,每年能賺2-3億美元。美麗的喀納斯湖能看到世界奇觀——百米巨型大紅魚,將成為吸引國內外遊客的王牌,從而帶動喀納斯生態旅遊業迅速發展。「大紅魚保護得好,宣傳得當,將會為我國和新疆旅遊業創造不可估量的價值!」
自治區旅遊局黨組書記池重慶也表示:「不管袁國映提供的數據有無科學性,但由此引發的喀納斯湖新一輪科學探險考察熱,應該是可以預見到的,也可能是世界性的探險考察熱,由此也將會帶動喀納斯新一輪的旅遊熱。對旅遊業來說,熱點就是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