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記載:「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過於清澈,就沒有魚能生存下去,人過於精明,就沒有人跟你成為夥伴了。古人善於觀察,他們很早就發現了水的透明度與魚兒之間的關係,水中有大量的浮遊生物,它們是魚兒的「口糧」,若它們不在了,魚兒自然活不下去,這便是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
眾所周知,百慕達三角一直是神秘的代名詞,多年來,在那裡失事的船隻、飛機已經數不勝數,在外人眼中,那就是一片「魔鬼海域」。然而,在波濤洶湧的百慕達,其實還有一處寧靜之地,那裡風平浪靜,海水清澈無比,透明度高達72米,乃是世界之最。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片覆蓋了500~600萬平方公裡的水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海上墳地。
在北大西洋環流中心的美國東部海區,有一個2000海裡長、1000海裡寬的「洋中之海」,它緊緊圍繞著百慕達群島,名為馬尾藻海。馬尾藻海,顧名思義就是由馬尾藻構成的一片海域,在帆船時代,它還有一個更加恐怖的名字——魔藻之海。自古以來,誤入這片海域的船隻沒有一個能「完璧歸趙」,它們大多殘缺不全,就像遭遇了襲擊一樣。
據史料記載,最早進入馬尾藻海的航海家是哥倫布,當時,她正好要前往美洲大陸「進貨」,於是從這裡超了近路。沒想到的是,船隻一進入這片海域就寸步難行,海上無風無浪,海水也清澈無比,一切都是那麼平靜。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在馬尾藻海,哥倫布一行人除了能偶爾遇見海龜與鯨魚外,幾乎見不到任何生命。
一個星期之後,海上的糧食與淡水慢慢耗盡了,哥倫布陷入了困境,沒有風,也無法從大海中捕獲食物,只能「靜觀其變」。一個月之後,哥倫布的船隻駛出了馬尾藻海,若不是那幾場暴風雨讓他絕地逢生,恐怕他就要命喪於此了。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奧茲明少校也去了一次馬尾藻海,四周陷入沉寂之後,他突然聞到了一股令人作嘔的臭味。
他舉目望去,海面上到處都是被損壞的船骸,還有一層厚厚的綠藻,綠藻有極大的黏性,吸住人的皮膚後,還會留下道道血痕。不過,在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的共同努力下,船隻莫名被困馬尾藻海的原因終於被找了出來。原來,馬尾藻海正處於4個大洋流的包圍中,在它們的驅使下,馬尾藻海只能按順時針方向緩慢流動,這便是「異常安靜」的原因。
另外,馬尾藻漂浮在海面上,靠攝取海水中的養分為生,然後再通過分裂成片、獨立生長的方式蔓延開來,最後形成厚厚的海藻,「平鋪」在大海之上,就像陸地上的平原一樣。還有一點,由於馬尾藻海淺水層的營養物質更新速度慢,浮遊生物難以存活,以它們為食的魚類也極為罕見,這便是古代航海家無法獲取食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