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無線通信技術盤點 藍牙/WiFi/Zigbee誰能成主流?

2021-01-12 電子發燒友
物聯網無線通信技術盤點 藍牙/WiFi/Zigbee誰能成主流?

佚名 發表於 2016-08-03 15:25:26

  物聯網,萬物互聯。在這個時代下,越來越多的物體將被連接到網際網路,並最終實現到主控端/雲端的連接。這些連接,我們可採用多種通信鏈路予以實現。

  然而,設備本身一般通過無線方式連接到物聯網系統。這種無線連接是系統中極為重要或最為薄弱的鏈路。因此,選擇一種能夠匹配設備及其周邊環境的無線技術很重要。本文介紹了最有可能為新設計採用的幾種無線候選技術。

  設備通過無線方式連結到網關是一種典型的物聯網連接場景(圖)。網關是通過公用寬帶電纜或DSL數據機連接網際網路的接口,然後再通過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連 接到網際網路。在另外一種被稱為機到機(M2M)的應用場景中,設備連接會經過一家蜂窩運營商,然後再到另一家運營商,或直接到網際網路。

  

  圖:針對物聯網(a)和M2M(b)應用的典型無線連接場景

  在選擇無線技術時必須詳細考察許多設計因素:

  ·設備的數據速率:視頻流,測量每分鐘的溫度,或之間的其他參數。

  ·到網關的範圍或距離:房間內幾英寸的距離,或農村地區超過1英裡的範圍。

  · 環境:工廠中的危險環境,暴露在天氣中的室外環境,來自電子設備的噪聲或電磁幹擾等。

  ·需要加密或認證:對數據安全性有什麼要求?

  ·功耗:電池壽命,能效,可能需要連接交流電。

  ·容量:聯網設備的數量。

  · 服務質量和可靠性。

  · 網絡拓撲:星形,網狀,或其它拓撲。

  ·單工或雙工:單向還是雙向通信。

  ·合適和可用的頻譜:許可還是免許可。

  ·可用的IC、模塊和設備。

  · 成本:設計、製造或網際網路接入服務費用。

  · 開發平臺:需要作業系統嗎?需要哪些其它軟體?

  ·網際網路接入:蜂窩、數字用戶線路(DSL)、電纜、衛星。

  · 可用標準的許可條件。

  2G/3G蜂窩

  一般被稱為機到機(M2M)的許多使用案例都類似於物聯網。多家供應商提供蜂窩電話模塊用於嵌入到其它產品,而大多數主要的蜂窩運營商都在標準許可頻譜上提供M2M連接服務。雖然像GSM/GPRS/EDGE等2G技術很流行,但一些運營商已經有計劃逐步淘汰2G業務。

  然而,大多數網絡仍然支持諸如WCDMA和CDMA2000等3G技術,其數據速率高達每秒幾兆比特。範圍是指到蜂窩站的距離,可以長達幾公裡。蜂窩連接顯然是一種選擇,但它比後文介紹的其它方案更昂貴些。

  802.15.4

  802.15.4以短距離、低中數據速率和低功耗用例為目標,是後文提到的幾種其它標準的基礎。它的主要工作頻譜是2.4GHz工業、科學和醫療(ISM)免許可頻段,有時候也用到902MHz至928MHz和868MHz頻段。

  802.15.4標準為PHY和MAC網絡層提供基於數據包的協議。其它標準都是以此為基礎增加更多的層,從而提供增強的網絡功能和性能。

  6LoWPAN地址節點

  國際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的6LoWPAN是基於低功耗無線個人區域網的網際網路協議第6版(IPv6)的簡稱。

  這個標準最初的目標是802.15.4,後來也被Bluetooth Smart和低功耗HaLow Wi-Fi所採用。具體來說,6LoWPAN定義了使用封裝和頭部壓縮技術將IPv6數據包適配進其它協議幀的方式。

  藍牙

  也許使用最廣泛的短距離無線技術是工作在2.4GHz ISM頻段的藍牙(BT)。幾種不同的版本提供多種不同的數據速率、功率電平和範圍。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採用不同調製方法的跳頻擴展頻譜(FHSS)技術。

  最 新版本的藍牙是Bluetooth Smart或版本4.1,也稱為低功耗藍牙(BLE)。這個配置使用縮短了的數據包,最大速率是1Mb/s,採用GFSK調製。它的最大好處是優異的低功 耗特性。發送功率是10mW,它的距離可達100米。針對不同的用途有多種軟體配置文件,而其互操作性認證可有效做到完全兼容。

  LoRa

  LoRa(長 距離)是由Semtech公司開發的一種技術,典型工作頻率在美國是915MHz,在歐洲是868MHz,在亞洲是433MHz。LoRa的物理層 (PHY)使用了一種獨特形式的帶前向糾錯(FEC)的調頻啁啾擴頻技術。這種擴頻調製允許多個無線電設備使用相同的頻段,只要每臺設備採用不同的啁啾和 數據速率就可以了。其典型範圍是2km至5km,最長距離可達15km,具體取決於所處的位置和天線特性。

  LTE Cat 0/1

  LTE是長期演進的縮寫,是目前第4代蜂窩技術。

  LTE Cat 0和Cat 1是LTE的功能簡化版本,是為了匹配M2M的低功耗低速率要求而專門設計的。M2M應用也被稱作機器類通信(MTC),使用許可頻譜中的現有蜂窩網絡,而不是短距離的無線和網際網路。

  對 大多數基本的監視和控制應用來說,標準的LTE網絡太浪費了。LTE Cat 0和Cat 1是簡化版本,可以為最大數據速率分別為1Mb/s和10Mb/s的M2M應用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Cat 0和Cat 1使用現有的LTE帶寬和正交頻分多址(OFDMA)調製技術。這種長距離解決方案可以支持數公裡的範圍。

  窄帶物聯網(NB-IoT)

  將LTE用於物聯網的一個相對較新的變體是窄帶物聯網。與使用標準LTE的全部10MHz或20MHz帶寬不同,窄帶物聯網使用包含12個15kHz LTE子載波的180kHz寬的資源塊。數據速率在100kb/s到1Mb/s範圍之內。

  這 種更加簡化的標準可以為聯網設備提供很低的功耗。此外,它可以作為一種軟體疊加被部署進任何LTE網絡。窄帶物聯網的資源塊能夠很好地適配進標準LTE信 道或保護帶。當運營商重新劃分它們較早的2G頻譜時,它也能適配進標準的GSM信道。調製採用OFDMA下行鏈路和SC-FDMA上行鏈路。

  SIGFOX

  SIGFOX既是一種無線技術,也是一種網絡服務。SIGFOX工作在868MHz和902MHz的ISM頻段,但消耗很窄的帶寬或功耗。

  SIGFOX無線電設備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超窄帶(UNB)調製的技術,只是偶爾以低數據速率傳送短消息。消息最長是12個字節,一個節點每天可以傳送的消息數量最多是140條。由於是窄帶寬和短消息,因此除了其162dB的鏈路預算外,它還可以達到數公裡的長傳輸距離。

  Weightless

  Weightless是以物聯網應用為目標的一系列開放無線技術標準。它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分別對應LPWAN市場中的不同細分領域。

  最 簡單的版本是用於低成本應用的Weightless-N。這個版本的目標是單工或單向用途,如傳感器監視。它工作在不到1Gb的免許可ISM頻段。調製採 用的是使用跳頻技術的差分BPSK,可最大程度地減少幹擾。具有完整籤權功能的128位AES加密是這種技術的一個關鍵特性。由於是低數據速率和窄帶寬通 道,傳輸距離可達5km。

  

  無線技術一覽表

  如果需要更高性能的雙向通信,Weightless-P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它同時使用了頻分多址(FDMA)和時分多址(TDMA)技術,可管理訪問多個 12.5kHz寬的信道。這種技術使用GMSK和交錯QPSK調製,數據速率範圍可從低速的200b/s一直到100kb/s。典型的最大傳輸距離約為 2km。在安全方面支持AES-128/256加密和籤權。

  第三個版本是Weightless-W,旨在工作在電視的空白頻段。空白頻段是以前在470MHz至790MHz範圍內被電視臺使用的那些6MHz寬信道。它可以達到1kb/s至10Mb/s的數據速率,具體取決於鏈路預算。在非視距條件下最遠傳輸距離可達5km以上。

  Wi-Fi

  Wi-Fi被廣泛用於許多物聯網應用案例,最常見的是作為從網關到連接網際網路的路由器的鏈路。然而,它也被用於要求高速和中距離的主要無線鏈路。

  大多數Wi-Fi版本工作在2.4GHz免許可頻段,傳輸距離長達100米,具體取決於應用環境。流行的802.11n速度可達300Mb/s,而更新的、工作在5GHz ISM頻段的802.11ac,速度甚至可以超過1.3Gb/s。

  一 種被稱為HaLow的適合物聯網應用的新版Wi-Fi即將推出。這個版本的代號是802.11ah,在美國使用902MHz至928MHz的免許可頻段, 其它國家使用1GHz以下的類似頻段。雖然大多數Wi-Fi設備在理想條件下最大只能達到100米的覆蓋範圍,但HaLow在使用合適天線的情況下可以遠 達1km。

  802.11ah 的調製技術是OFDM,它在1MHz信道中使用24個子載波,在更大帶寬的信道中使用52個子載波。它可以是BPSK、QPSK或QAM,因此可以提供寬 範圍的數據速率。在大多數情況下100kb/s到數Mb/s的速率足夠用了——真正的目標是低功耗。Wi-Fi聯盟透露,它將在2018年前完成 802.11ah的測試和認證計劃。

  針 對物聯網應用的另外一種新的Wi-Fi標準是802.11af。它旨在使用從54MHz到698MHz範圍內的電視空白頻段或未使用的電視頻道。這些頻道 很適合長距離和非視距傳輸。調製技術是採用BPSK、QPSK或QAM的OFDM。每個6MHz信道的最大數據速率大約為24Mb/s,不過在更低的 VHF電視頻段有望實現更長的距離。

  WirelessHART

  這是得到廣泛使用的高速可尋址遠程傳感器(HART)工業網絡技術的無線版本,主要用於過程監控、傳感器網絡、樓宇自動化和交通運輸領域。該技術基於流行的IEEE 802.15.4標準,代號是802.15.4e。

  WirelessHART在基礎標準之上增加了一個時間同步網格協議。除了網格拓撲外,它也能採用星形配置。WirelessHART使用TDMA和時隙跳信道(TSCH)技術,最多可訪問個節點。

  ZigBee

  ZigBee是物聯網的理想選擇之一。

  雖 然ZigBee一般工作在2.4GHz ISM頻段,但它也可以在902MHz到928MHz和868MHz頻段中使用。在2.4GHz頻段中數據速率是250kb/s。它可以用在點到點、星形 和網格配置中,支持多達216個節點。與其它技術一樣,安全性是通過AES-128加密來保證的。ZigBee的一個主要優勢是有預先開發好的軟體應用配 置文件供具體應用(包括物聯網)使用。最終產品必須得到許可。

  Z-Wave

  Z- Wave是一種單一來源的私有無線技術。工作在908.42MHz的ISM頻段。它使用高效的GFSK,可實現9600b/s或40kb/s的數據速率; 在某些應用中甚至可達100kb/s。典型的功率電平是1mW(0dBm),最大覆蓋範圍約30米,取決於具體應用環境。Z-Wave可以用於點到點鏈路 或節點數最多232個的星形配置中。在安全性方面,它採用AES-128加密措施。這種技術必須獲得許可才能在商用產品中使用。

  從 文中這張表,我們可以快速地對文中提到的這12種技術進行比較。同時,物聯網市場包羅萬象,涉及工業、交通、農業和醫療等各行各業,應用的需求也各不相 同。因此,對於物聯網這樣一個長尾市場,我們可以肯定,任何標準都不會佔據主導地位。但是,我們可以針對具體應用很方便地找到一種最恰當的技術來與之對應。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物聯網無線技術頻段劃分
    無線通信技術都需要藉助一定的頻段才能通信,正如汽車需要道路行駛一樣。在物聯網的應用中,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無線技術使用的頻率也是不同的。  無線技術的頻率  如按照傳輸距離遠近來劃分無線技術,可將常見的一些物聯網無線技術分為如下:  LoRa,
  • ZigBee通信技術特點和性能及其典型應用的詳細概述
    ZigBee技術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像WiFi、藍牙一樣改變我們現在生活的通信技術之一.ZigBee是讓一些設備特別是傳感器接入網際網路的技術。 在家庭自動化控制和工業遙測遙控領域,對無線數據通信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且這種無線數據傳輸必需是高可靠的,並能抵抗現場的各種電磁幹擾。
  • 這幾種無線技術為家電智能保駕護航
    而無線通信技術成為了家電智能化的基石,當前市面上,智能家電採用較多的無線技術基本有以下幾種:zigbee技術、紅外技術、藍牙技術、Wi-Fi技術以及射頻技術等。 Wi-Fi技術 智能家電系統大多基於Wi-Fi無線物聯網技術,以實現對家電設備的智能控制。
  • 無線電技術專利排名公布,第一名是預料之中
    我國無線通信技術在多年的積累下,不僅登上了全球榜首,還有中國移動、oppo、小米等多家企業出現在了榜單中。看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有疑問了,為何一些非ICT企業能上榜呢?因為無線通信技術不僅僅包括2/3/4/5G、NB-iot這些蜂窩網絡;還包括非蜂窩網絡的,比如wifi、藍牙、lora、zigbee等。在表單的前十位中有四家中國企業上榜,華為以8607件列榜首,OPPO以5353件排第三,中興1628件和vivo1518件分別佔據了第八和第九的席位。
  • 主流藍牙晶片盤點,Nordic/TI/博通哪家強?
    無線通信技術自19世紀中期誕生以來,從使用狼煙、火炬、閃光鏡、信號彈等在視距內傳輸信息,到1838年塞繆爾·莫爾斯發明電報網,再到電報網被電話取代,再到幾十年後的1895年馬可尼首次從英國懷特島到30km之外的一條拖船之間成功進行了無線傳輸,現代意義下的無線通信從此誕生。
  • 無線通信協議的6個標準
    無線通信協議的6個標準 IOT技術 發表於 2020-03-29 17:01:00 物聯網(IOT)的網絡,基於物聯網的聯網。
  • 藍牙、紅外和一般的無線通信技術各自的特點和相互比較
    目前使用較廣泛的近距無線通信技術是藍牙(Bluetooth),無線區域網802.11(Wi-Fi)和紅外數據傳輸(IrDA)。藍牙技術是一種無線數據與語音通信的開放性全球規範,其實質內容是為固定設備或行動裝置之間的通信環境建立通用的近距無線接口,將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進一步結合起來,使各種設備在沒有電線或電纜相互連接的情況下,能在近距離範圍內實現相互通信或操作。其傳輸頻段為全球公眾通用的2.4GHz ISM頻段,提供1Mbps的傳輸速率和10m的傳輸距離。
  • 利用WiFi模塊實現智能控制的方法
    wifi中控器和其他設備終端之間的無線通信可以使用433技術,315技術,2.4G技術形成wifi中控器LAN。433技術用於Wifi控制器和433交換機之間的通信。 wifi模塊此時處於STA模式。 提示:2.4G技術是雙線無線技術,傳輸距離相對較短。 Wifi控制器和2.4G交換機之間的通信使用2.4G技術,並且Wifi模塊此時處於STA模式。
  • LEDinside:智慧照明通信技術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面對種類繁多的通信技術,從傳統照明進入智慧照明的企業該如何選擇? 無線通信技術取代有線通信技術成為應用主流 目前智慧照明領域主流的通信技術包括KNX、DALI、C-bus、電力載波等有線通信技術,Wifi、ZigBee、Bluetooth、Z-wave、Thread等無線通信技術。
  • 藍牙多少功耗算低功耗?低功耗藍牙是如何實現低功耗的?
    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連接技術包括wifi、藍牙和NFC等等。WiFi是熱點最多的無線連接,但功耗較高;NFC可以說是「最私密」的無線連接,即是近距離連接;那相比wifi高功耗、NFC近距離,藍牙的低功耗無縫、快速連接顯然是物聯網市場中最有力的競爭者。
  • 藍牙還是2.4G? 無線滑鼠未來發展探究
    [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原創]雷柏在最近的發布會上推出了一款十分獨特的產品——雷柏6610無線雙模滑鼠,即採用了無線2.4GHz以及無線藍牙兩種傳輸方式,讓滑鼠工作,兩者之間可以隨意切換,那麼這款滑鼠的出現究竟有沒有意義,能不能給目前市場上的無線滑鼠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路?
  • 淺談物聯網技術NB-IoT/LoRa/eMTC和藍牙/WiFi的關係
    淺談物聯網技術NB-IoT/LoRa/eMTC和藍牙/WiFi的關係 億佰特 發表於 2020-07-31 11:04:12 近年來,相繼出現了許多物聯網技術。
  • WIFI無線網絡技術詳細分析
    在Wi-Fi應用標準方面,802.11n設備仍然是2013年Wi-Fi市場絕對的主流,少數運營商開始關注802.11ac設備的採購。隨著802.11ac第二波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802.11ac終端的普及,預計2015年開始802.11ac的設備將逐漸成為主流。 對於無線保真技術而言,漫遊、切換、安全、幹擾等方面都是運營商組網時需考慮的重點。
  • 關於物聯網行業通信協議一接入協議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縮寫,即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在10釐米內)交換數據。  2.3、Bluetooth  1、藍牙技術的規範及特點  藍牙技術是一種無線數據與語音通信的開放性全球規範,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業、科學、醫學)頻段,標準是IEEE802.15,工作在2.4GHz頻帶,帶寬為1Mb/s。
  • 無線通信原理
    (WPAN),是基於IEE802.15.4無線標準研製開發的,是一種介於RFID和藍牙技術之間的技術提案,主要應用在短距離並且數據傳輸速率不高的各種電子設備之間。ZigBee協議比藍牙、高速率個域網或802.11x無線區域網更簡單使用,可以認為是藍牙的同族兄弟。  (3)WLAN與WiFi/WAPI  WLAN(無線區域網)是一種藉助無線技術取代以往有線布線方式構成區域網的新手段,可提供傳統有線區域網的所有功能,是計算機網絡與無線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 [論壇]2.4G無線滑鼠PK藍牙滑鼠測試
    原帖地址:http://diybbs.zol.com.cn/4/703_35664.html    藍牙無線滑鼠的特性:     藍牙技術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是一種可實現多種設備之間無線連接的協議,是一種簡便穩定的無線連接手段,憑藉其在使用距離、抗幹擾能力、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領先,
  • 2018中國物聯網10大核心技術深度曝光
    無線智能應用技術   要說物聯網技術當中哪項技術最親民、最貼近人們的娛樂生活當屬無線智能應用技術,今年新推出發行的移動硬碟無線擴展器、無線充電智能終端、可拓展多負載無線多功能觸控螢幕等諸多智能硬體,讓無線智能應用技術再一次奪大眾眼球。  4.
  • 同稱5G兩個概念,5G移動通信和5G WIFI傻傻分不清楚
    WIFI5G移動通信:這個G代表的是第幾代的代,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英語: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