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男子來到河邊要釣魚時,突然發現對面河岸的土裡有一黑色巨型物體,剛開始還以為只是一塊較大的石頭,但仔細一看,發現這黑色巨型物好像不太對勁。於是就走近觀察,見形狀圓圓的,好像是一顆蛋的樣子。
男子立即將其清洗乾淨,只見它表面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黑色鱗片,用手摸起來並且十分堅硬,只是還有一個較大的缺口。
他非常激動,以為發現了一顆恐龍蛋。心想,這下發財了,此事也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極大熱情,一時之間,議論紛紛,這也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關注。
有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種名叫雕齒獸史前生物的外殼化石。為什麼會出現在河岸邊,是因為雕齒獸體為草食性動物,專門吃河流附近的草既其它植物。
雕齒獸(Glyptodon) 是一種從化石中發現的犰狳狀食草哺乳動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間的南美洲包括從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烏拉圭到巴西一帶。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約30,000-8,500年前)。並在2千5百萬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馬地峽的出現而連結時首次出現在美國西南部。
它們在約於一萬年前滅絕。相信住在它們附近的原住人類獵殺它們及以它們的殼來作為遮蔽。
屬於貧齒類動物,雕齒獸屬,除下部外整個軀體包在由骨片形成的甲殼內。這個目下包括有食蟻獸、樹懶、已滅絕的地懶及犰狳。
很多人一見到它的化石就經常以大烏龜或大金龜稱之,這是一種誤解。它是名副其實的哺乳動物,只是身上背負著看來像龜殼的外表。
烏龜的外殼(背甲與腹甲)是由背部的脊椎骨、肋骨與胸骨伸張衍生而成,為身體骨骼的一部分,所以烏龜不可能脫離外殼而存活,而且龜殼本身無法活動,所以烏龜移動起來笨重許多。
雕齒獸的外殼則與其身體的骨骼結構無關,而是由表皮結構衍生出堅硬的骨片與角質化硬皮鑲嵌而形成厚重的鱗甲,無數個大小不一的六角形骨片嵌在角質化的硬皮上,這樣的鱗甲既具有一定硬度,又能夠進行局部的靈活變形與擺動,使得雕齒獸不會因為身體背負重殼而活動遲鈍。